首页 > 经济·科技

医联发布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 借助AI技术实现数字医疗

2023-05-26 20:58: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25日,医联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国内首款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与通用型的大语言模型产品不同,MedGPT主要致力于在真实医疗场景中发挥实际诊疗价值,实现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智能化诊疗能力。而基于MedGPT,医联也引领数字医疗服务正式进入2.0时代。

医联MedGPT项目负责人王磊 现场讲解

  AI首次实现从有效问诊到准确诊断

  通用大语言模型在面对医学问题的准确性上存在天然缺陷,在问诊阶段,通用大语言模型往往会轻易给出结论,但对于医疗应用来说,一致性和准确性是底线问题。MedGPT则能够通过多轮问诊引导患者收集足够的诊断决策因子之后再进入到诊断环节,从而保证准确性。

  医联MedGPT项目负责人王磊表示:MedGPT不会轻易给出诊断结论而是会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给出足够能够支撑有效诊断的病情全貌。也就是说,MedGPT是通过收集足够信息并做出符合医学的决策,以“治愈”为目的而进行人机交互。通过独有的将自然语言大模型AI技术与一系列工程调优技术以及医学⼀致性校验技术相结合,并在模型微调训练阶段采用大量真实医生参与的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监督微调,有效提升模型的疾病特征判断与模式识别能力,确保医疗准确性。

  医联还建立了基于专家评议的AI诊疗准确性与真实世界医生对标测试机制,不断将AI与真实诊疗场景对齐,最终实现准确诊断。

  AI首次具备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诊疗能力

  据介绍,基于Transformer架构,MedGPT可以整合多种医学检验检测模态能力,首次实现线上问诊到医学检查的无缝衔接。在问诊环节结束之后,MedGPT会给患者开具必要的医学检查项目以进一步明确病情,患者则可以通过医联云检验等多模态能力进行检查。基于有效问诊以及医学检查数据,MedGPT得以进行准确的疾病诊断,并为患者设计疾病治疗方案。患者可以通过医联互联网医院实现送药到家,MedGPT会在患者收到药品后主动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管理、智能随访复诊、康复指导等智能化疾病诊疗动作。通过多模态应用的打通MedGPT实现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诊疗。

  除此之外,王磊还透露,医联MedGPT plugin应用平台整合超过1000+医疗多模态能力,整合多样化的医疗多模态能力,丰富和完善全流程智能化诊疗体验。这也意味着医联数字医院脱离了以互联网医疗连接为根本,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的的1.0阶段;进入了基于强大的AI能力,实现疾病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的数字医疗2.0阶段。

  以“DIAE”为方法论推动MedGPT加速发展

  据悉,作为致力于疾病全流程诊疗的医疗专业大语言模型,医联MedGPT形成了一套独有的“DIAE”医疗AI建设方法论,分别从Disease(病种覆盖)、Intelligence(智能化)、Accuracy(准确性)、Efficiency(就医效率)四个维度来建设与打磨产品,不断提升MedGPT的实际医疗应用价值。

  目前,医联正不断加速MedGPT的研发,希望数字医疗能力惠及更多人。医联MedGPT目前的参数规模为100B规模,预训练阶段使用了超过20亿的医学文本数据,微调训练阶段使用了800万条的高质量结构化临床诊疗数据,并投入超过100名医生参与人工反馈监督微调训练。目前医联MedGPT已经可以覆盖ICD10的60%疾病病种,并在近期将研发重心倾斜在多发疾病,以提升数字医院的普惠率。预计在2023年底,可以覆盖80%病种的就诊需求。

  王磊呼吁,业内AI科技、医学、院校机构、医疗多模态应用等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建设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应用场景为医疗行业的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技术辅助医疗行业,实现效率的革命性突破,正是全新技术的最佳体现。现如今,大语言模型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医疗行业也势必因此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技术的发展需要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才能释放技术带来的红利。医联也将在不断推进技术发展的道路上,以严肃医疗为根本,让优势的医疗资源与技术惠及更多人,力争贯彻“让全人类健康寿命延长一年”的使命。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法布雷病智慧诊疗项目”上海启动 提升早诊和规范化治疗水平

      中新网上海5月26日电 (记者 陈静)26日正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的“中国法布雷病智慧诊疗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将以加强左心室肥厚和肥厚性心肌病疾病的高风险人群筛查、提高心内科法布雷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为最终目标;计划开展多项工作,包括建立...

    时间:05-26
  • 全国甲状腺疾病患者超2亿人 定期体检是关键

      中新网广州5月26日电 (记者 蔡敏婕)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超2亿人,发达地区约90%的甲状腺癌都是通过体检发现。本周是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万根表示:“只要大家建立起积极、科学的健康管理习惯,做到定期检查,大部分甲状腺疾病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

    时间:05-26
  • “准妈妈”罹患巨大胸腺瘤 上海专家个性化精准诊疗守护“母亲梦”

      中新网上海5月25日电(陈静 姚君 邓天)一位“准妈妈”胡女士(化名)罹患胸腔恶性肿瘤,且肿块巨大。她不但被迫放弃腹中宝宝,还被“死神”威胁。记者25日获悉,上海专家为胡女士个性化制定了激素治疗方案,并成功为其手术,守护其“母亲梦”。  25日,来自广州的胡女士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专家门诊复诊。看到各项检查结果都很好,她对新...

    时间:05-25
  • 上海专家向全国推广ICIs心肌炎诊疗经验 避免“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

      中新网上海5月25日电(记者 陈静)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随之而来的毒性管理也愈发成为肿瘤诊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这句话对肿瘤患者来说并非危言耸听。  25日,第二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免疫检查点抑...

    时间:05-25
  • 肿瘤患者“没劲”可能真不是矫情

      ■侯宛昕 李和根  门诊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肿瘤患者就诊时表示,没特别不舒服,就是浑身没劲。典型比如王阿姨,一年半前体检发现右肺肿块,手术后病理明确是肺腺癌,属于早中期,做了4次术后辅助化疗,之后定期随访复查。几次随访结果都挺好,但困扰她的是,一年多了,她始终觉得没力气。起初家人很紧张,照顾得细致入微,一点活也不敢让她干。但...

    时间:05-25
  • “数字诊疗创新中心”上海揭牌成立 医企携手聚焦儿童数字疗法研发与转化

      中新网上海5月24日电 (陈静 姜蓉)记者24日获悉,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数字诊疗创新中心”成立,首批与科创企业合作的医疗项目正式签约。  该创新中心聚焦数字诊疗“临床-科研-转化-临床”循环上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临床应用、标准制定等环节,全力打造临床驱动、技术领先、...

    时间:05-24
  • 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将加速把创新疗法带给中国患者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韩昕宁)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近日在接受中新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赛诺菲研发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自2019年起将中国作为全球同步研发的必要选项,到2021年已实现中国参加80%以上的全球开发项目。目前赛诺菲已将中国纳入全球早期研发项目,加速将创新疗法带给中国患者。  施旺直言,中国是赛...

    时间:05-24
  • 中国专家探索高效低毒新方案为 “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 (陈静 王根华)“难治性”肿瘤患者还有治疗的希望吗?记者23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多靶点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望成为此类患者的高效低毒新方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臧远胜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为众多“无药可治”的“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

    时间:05-23
  • 5年为患者减负超5000亿元

      本报北京电 (记者王美华)国新办日前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着力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介绍,2018—2022年,全国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5...

    时间:05-23
  • 北京西藏医生携手诊疗高原先心病

      偏头痛已经困扰卓嘎(化名)20多年,她从来没想到,这个老毛病会是自己心脏疾病所致,直到她遇到北京援藏的心胸外科医生。  去年卓嘎就曾因突发语言不清被送到医院急救,今年年初她再次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时,北京阜外医院援藏医生、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胡海波...

    时间:05-2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