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个人养老金制度“出炉”一周年:配套制度有望完善

2023-04-21 03:59: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个人养老金制度“出炉”一周年:投资产品、参与人数扩容 配套制度有望完善

  本报记者 吴晓璐 孟 珂

  2022年4月21日,个人养老金顶层制度设计文件——《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炉,至今已满一周年。一年来,多部门发布相关配套规则,推动个人养老金平稳落地;经过多次扩容后,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已超650个;在机构大力推广下,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接近3000万户,入金规模接近200亿元。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大力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夯实国民补充养老的自我保障能力,对我国家庭理财模式及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将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未来,随着各项配套规则的优化完善,个人养老金将迎来高质量发展阶段。

  稳起步:

  参与人数接近3000万户

  去年《意见》发布后,相关配套细则和产品陆续出炉。2022年11月4日,《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发布;证监会于2022年11月18日发布了首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产品和销售机构名录;2022年11月23日,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出炉。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正式实施运作。

  “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构建逐渐完善,为个人养老金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年间,全国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已经开始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先试。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养老自主意识的不断提高,个人养老金将加速发展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后,产品持续扩容,开户入金规模稳步增长。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证监会网站等相关网站综合统计,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经过多次扩容后达到658只,包括143只公募基金、32只商业养老保险、18只理财产品、465只储蓄存款。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截至2月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接近3000万户,其中900万户入金,合计入金规模接近200亿元。

  “个人养老金作为养老第三支柱的核心,在各项政策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力之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有效填补了第三支柱的空白。”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但当前个人养老金缴费规模增速不够,未入金账户较多,个人养老金业务全面推行需加速推进。

  博时基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战略部署,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投教宣传全面推广,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以及缴费率提升,养老产品扩容以及其他利好政策推出,个人养老金业务会迎来高速发展

  秀实力:

  产品业绩表现优秀

  “我国的个人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制,由参加人自主选择金融产品,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账户积累,也就是参加人将直接面对养老金投资中的收益和风险。”南方基金FOF投资部总经理李文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来看,储蓄存款产品期限长,年化收益率较为稳定;商业养老保险设置了进取型、稳健型两类产品。目前,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净值都在1以上,18只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分别有15只、3只;公募基金均为养老FOF基金,权益投资能力较强、具有长期业绩优势。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4月20日,143只个人养老金基金今年以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平均约为3%,平均年化收益率超9%。

  “整体来看,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业绩表现优秀,今年以来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正收益。”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期来看,除了关注收益率指标,还应该综合考量个人风险偏好、未来预期等多个因素。

  据记者了解,目前个人养老金投资规模100多亿元,其中公募基金投资金额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公募基金在个人养老金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李文良表示,随着国内个人养老金行业的积累和发展,公募基金的整体占比一定会不断抬升。投资者应尽量从中长期角度出发做出投资决策,避开短期情绪影响。

  个人养老金有望为资本市场带来稳定长期活水。博时基金表示,长期来看,在我国老龄化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个人养老金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养老压力,另一方面,将为资本市场引入大量长期资金,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有利于促进A股市场进一步稳定发展,更好地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红利,实现经济发展和养老的双赢。

  观当下:

  “吸金”有待加速

  个人养老金业务已开阀将近4个月,最初各大银行积极抢滩,设置开户福利吸引客户,至今仍有银行还在大力推广个人养老金业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开户的投资者缴存比例还有待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了解不多,开户和入金操作流程较为繁琐,缴费上限有限,税收优惠力度不够等。

  从税收优惠来看,年收入在6万元至9.6万元之间的人群,无论是否缴存个人养老金,都适用3%的税率;而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人群本来就免征个人所得税,本可免税的这部分收入在缴存个人养老金后再提取时反而需要缴纳3%的个税。

  明明表示,“个人养老金存入后除特殊情况外,退休才能取出,流动性不够,这点是规模增长最大的痛点所在。其次,其仅仅对缴纳个税的较高收入群体有激励作用。”

  “我国个人养老金由于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社会、家庭还需要有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才能主动接受个人养老金制度。同时,相关收入抵税等相关制度还不完整,需要在制度上加强完备和宣传。”张依群说。

  看长远:

  四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谈及促进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后续可行的办法,市场人士认为,可以从提升投资者参与便利性、扩展制度覆盖面,提高制度吸引力,以及个人养老金产品配置扩容等四方面继续发力。

  首先,打通第三方销售机构和银行之间的“堵点”,提高投资者操作便利性,激发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动力。陈雳建议,要进一步提升产品服务效率,加强宣传,提高投资者操作便利性和积极性。

  其次,扩展制度的覆盖面。尽快将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城市(地区)推广到全国,探索打通第二、三支柱的转存制度。明明建议,可以参考成熟国家案例,打通第二、三支柱的转存制度,允许投资者将企业年金资金转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吸引更多资金。

  再次,提高制度的吸引力,提升缴费上限,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明明表示,“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缴纳上限较低,未来可以对不同人群分档设置不同上限。”

  张依群建议,“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将税收抵免、阶段性支取等优惠政策完善、固定下来,增强政策制度的稳定性。”

  最后,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如将指数基金等权益类基金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范围。陈雳表示,要进一步丰富产品的多样性,给予投资者更多选择空间。(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理性看待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理性看待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本报记者 马春阳  今年以来,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市场环境变化之下,理财产品主动终止意味着该产品终止策略优于存续运作,是银行理财市场产品加速优胜劣汰的正常表现。虽然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规划造成一定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投资者权益其实也是一种...

    时间:04-13
  • 首批20只公募基金产品一季报出炉 超九成实现超额收益

      本报记者 王思文  近期,中银基金、蜂巢基金旗下多只产品2023年一季度报告出炉。截至4月11日记者发稿时,公募基金市场已有20只基金产品发布一季报,大多数为债券型基金。由此,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正式拉开帷幕。  整体来看,首批20只基金产品今年一季度的规模出现分化,仅8只基金产品规模实现增长。但超额收益方面,有超九...

    时间:04-12
  • 3月份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长净值持续修复

      本报记者 杨 洁  随着债市稳定和回暖,理财市场也持续回暖。今年3月份,全市场理财产品新发数量环比上升,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  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全市场共新发了2855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491款。其中,296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3%;2559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9%,开放式及封...

    时间:04-12
  • 2022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率为近十年最低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基金经理作为管理基金产品的核心人员,其变动情况备受市场关注。近期,有关基金经理离职的媒体报道较多,《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基金经理离职率实为近十年来最低。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基金经理队伍整...

    时间:03-15
  •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部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 洁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在哪些对投资者“不友好”的现象,哪些环节仍有优化空间?“3·15”前夕,《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体验、调查了10余家银行的理财服务。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披及销售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时“报喜不报忧”;二是预期...

    时间:03-15
  • 净值化转型完成 理财产品节日营销打法生变

      “妇女节”如期而至,银行、理财公司也乘节日“东风”进行着产品营销,不过打法上却发生了变化。3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与“妇女节”相关的专属理财愈发难觅,理财市场新发售的此类理财屈指可数,多数银行、理财公司已开始借助节日之势,营销推广起了常规的理财产品。  净值比专属更重要  “妇...

    时间:03-09
  • 个人养老金配置扩围引热议 指数基金有望率先成为增配品种?

      记者 王思文  近期,“推动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在业界引起热议。《证券日报》记者就这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进一步探讨扩大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的可行性及影响。  配置范围需逐次扩大  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已有3个多月,成效初步显现。“不过,在个人养老金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我国个人养老金整体...

    时间:03-09
  • 宁德时代回应卷入理财骗局:未发售相关理财产品 公司已报案

      中新网3月3日电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款名为“宁德时代”的app,以提供理财投资产品的形式进行理财骗局。对此,宁德时代3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称,公司并未运营“宁德时代”App及发售“宁德时代锂电池”、“宁德时代专属社会公众股”理财投资产品。截图自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宁德时代表示,敬请各位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谨防受骗...

    时间:03-03
  • 看好信创产业长期潜力 144只公募基金产品前瞻性布局

      本报记者 王思文  近来,数字经济再度站上风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下称“信创”)产业投资机会备受市场关注,相关概念板块二级市场表现抢眼。3月2日,多只信创概念股涨停,大数据ETF、计算机ETF均大涨超3%。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公募基金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据《证券日报...

    时间:03-03
  •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回升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我这只产品马上就回本了,希望7月份到期时能有惊喜。”2月28日,读者马女士打开某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去年11月初投入3万元买的一只理财产品离回本就差40多元了,比去年12月下旬涨了400多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股债“双杀”...

    时间:03-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