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出台 哪些用途进入负面清单?

2023-01-11 15:48:30

来源:新京报

  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是我国有效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将于2月10日起施行,该办法将成为企业借取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的主要依据,立法层级将有所提升。此外,本次办法明确了外债用途的负面清单。

  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并将于2月10日起施行。此次《管理办法》将取代2015年出台的《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成为企业借取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的主要依据,立法层级将有所提升。

  发改委表示,此次调整变化科学划定管理范围,做到监管全覆盖,强化外债募集资金用途管理,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此外,本次调整也细化了审核登记程序,提高透明度和便利性,创新和丰富事中事后监管,引导企业加强外债风险管理。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对贝壳财经表示,《管理办法》在延续现行惯例做法、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外债管理范围、募集资金用途、审核登记流程、全流程监管等事项,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中长期外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和便利化水平,将有利于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统筹发展和资金安全,在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防范外债风险,促进企业境外融资健康有序开展。

  远东资信研究员于昊翔对贝壳财经指出,本次《管理办法》是在以前政策的基础上,将历次窗口指导意见进行了梳理和完善,并拟形成系统化的部门规章进行规范管理,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在外债审核登记程序方面基本沿袭了现行制度,提高了可操作性和便利性,为企业提供更大便利。

  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是我国有效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

  发改委表示,企业借用外债特别是中长期外债是我国有效利用外资、扩大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完善外债管理和服务是我国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要抓手,对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经济金融发展稳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企业中长期外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12月末,中资离岸债券余额达到12145.3亿美元,中长期外债成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随着外债规模的快速提升,相关问题也随之凸显。

  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统计,2021年,共有335家中资企业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592笔,金额合计1946亿美元,为亚洲(除日本)G3债券(以美元、欧元或日元计价的债券)第一大发行体。但2022年以来,中资企业境外发债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中资美元债合计发行1120亿美元,与2021年超2039亿美元的发行规模相比大幅收缩。

  于昊翔表示,我国境外发债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申请发债规模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发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因此本次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境外融资相关审核登记规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跨境债务融资的管理。但加入审核环节后,未来中资境外债的审批和发行效率可能会有所下降。

  《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应在借用外债前完成审核登记手续,未经审核登记的,不得借用外债。申请报告应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存续外债及合规情况;借用外债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和财务可持续性分析;注明借用外债方案,包括外债币种、规模、利率、期限、债务工具类型、担保或其他增信措施、募集资金用途、资金回流情况及借用外债工作计划;外债本息偿付计划及风险防范措施;企业借用外债真实性承诺函。

  中国银行研究院吴丹在接受贝壳财经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内外部形势出现许多新情况新变化,《管理办法》提出了更符合现实要求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以更好支持企业对中长期外债等外部融资的合理利用,引导企业聚焦外资资金的使用范围,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此外,《管理办法》利用网络技术助力提高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程序的信息透明度,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并减轻负担。另外《管理办法》加强了对企业外债的监督管理,针对细化流程执行科学管理,拓展了监管范围,做到监管全覆盖,以更好的引导企业资本利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明确企业中长期外债用途负面清单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管理办法》明确了外债用途的负面清单,提出企业外债资金使用应聚焦主业,有利于配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可根据自身资信情况和实际需要,自主决策在境内外使用外债资金,但其用途应符合以下条件,包括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不威胁、不损害我国国家利益和经济、信息数据等安全;不违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不违反我国有关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得用于投机、炒作等行为;除银行类金融企业外,不得转借他人,在外债审核登记申请材料中已载明相关情况并获得批准的除外。

  于昊翔指出,《管理办法》将有效提升企业外债融资效率,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前中资企业发债主体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金融领域(两者合计金额占比接近50%),而其它重要领域(如工业、信息技术等)占比相对较低。

  《管理办法》的出台有助于优化企业外债发行主体结构,企业外债资金的使用更加聚焦主业,重点支持引导资金投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进一步配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国家发改委:强化企业中长期外债募集资金用途管理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0日对外公布《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这份旨在支持中国企业境外融资健康有序开展的文件提出,强化外债募集资金用途管理,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企业借用外债特别是中长期外债是中国有效利用外资、扩大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

    时间:01-10
  • 《北京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发布 在法治轨道上扩大有效投资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记者 杜燕)为更好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据介绍,2004年开始,北京市陆续建立了分层决策、项目储备、委托评估等多项制度,形成政府投资管理基本制度框架。2019年,国务...

    时间:01-09
  •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

      中新网1月9日电 据中国银保监会网站9日消息,为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监管统计管理,规范监管统计行为,提升监管统计质效,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包括总则、监管统计管理机构、监管统计调查管理、银行保险机构监管统计管理、监管统计监督管理和附则等六章,共三十三条,重点...

    时间:01-09
  • 经济大省挑大梁|塑造新优势 奋力开新局——江苏锤炼实体经济“看家本领”

      新华社南京1月4日电题:塑造新优势 奋力开新局——江苏锤炼实体经济“看家本领”  新华社记者陈刚、杨绍功、朱程  包机出海,企业稳订单、政府忙招商;强筋健骨,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科创赋能,持续塑造发展新优势……岁末年初,制造业大省江苏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正驱散空气中的寒意。  承压复苏,迎难...

    时间:01-05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公布

      中新网1月4日电 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公布  中新财经记者 赵建华  财政部近日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规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下称奖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奖补资金是中央财政专门设立用于支持黄河流...

    时间:01-04
  • 为特殊老年群体“托底” 上海出台“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管理办法”

      中新网上海1月4日电 (记者 郑莹莹)据上海市民政局4日发布的消息,上海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明确了上海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的供给、使用、管理和发展。根据《管理办法》,上海各区保基本养老床位总量不低于本区户籍老...

    时间:01-04
  •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新修订的《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王镜宇)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3日发布了新修订的《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在相关解读文章中表示,《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近日修订公布,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办法》的修订是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

    时间:01-03
  • 中基协:私募基金支持实体经济效果显著

      中新网1月3日电 题:中基协:私募基金支持实体经济效果显著  中新财经记者 陈康亮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基协)3日发布2022年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综述称,私募基金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持实体经济效果显著。  中基协表示,私募基金稳健发展,为增加直接融资、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的作用日益...

    时间:01-03
  • 殷剑锋:构筑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 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中新网1月3日电 题:殷剑锋:构筑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有助于降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  中新财经记者 夏宾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体系,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压舱石,银行稳则金融稳,金融就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近日对中新财经表示,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银行业曾经历经...

    时间:01-03
  • 两次降准后,2023货币政策如何“开箱”呵护实体经济?

      2022年以来,央行多次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呵护”实体经济:总量上,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三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结构上,先后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绿色发展的支持。  近...

    时间:01-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