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两次降准后,2023货币政策如何“开箱”呵护实体经济?

2023-01-03 19:39:19

来源:第一财经

  2022年以来,央行多次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呵护”实体经济:总量上,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三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结构上,先后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绿色发展的支持。

  近一段时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金融管理部门高层连续发声,释放了2023年货币政策信号:“精准有力”、“着力支持扩大内需”、“总量要够”、“结构要准”。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2023年货币政策工具如何使用?“扩大内需”,降准、降息是否仍有空间?总量与结构性工具如何协同发力?

  2022:总量支持兼具结构特色

  2022年以来,LPR多次下调,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降低。

  2022年1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个和5个基点;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8月22日,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保持低位。数据显示,2022年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

  除下调LPR外,降准也成为常规操作。2022年,人民银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12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2022年,为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央行先后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央行共有11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其中,长期性工具为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阶段性工具包括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

  “前述诸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明年可能继续使用或者增加额度,甚至不排除继续创设新工具的可能。”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稳信用的另一种方式,兼具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效果。

  2023:降准、降息依然可期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这也让社会各界对2023年货币政策如何发力颇为关注。专家普遍认为,降准、降息依然可期。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谈到2023年货币政策走向时强调,总量要够就是明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2023年货币政策整体基调延续稳健,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也要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但相较于2022年的基调,2023年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精准有力”,一方面是货币政策要支持疫后修复过程中的宽信用、降成本,总量方面要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未来需要关注经济修复中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加力巩固经济增长仍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首要考虑目标,将加大对货币需求的引导,通过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有力”推进宽信用进程;同时,2023年经济增长仍需要财政的加力支持,提高财政赤字需要低成本发债融资的支撑,亦需要货币政策维持偏宽松态势;此外,2023年国内通胀温和可控,叠加海外货币收紧节奏将逐步放缓,内外部环境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均较小。

  “往后看,降准操作仍然有一定概率,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LPR下行以促进降成本仍然是明年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明明称。

  温彬预计,2023年或有两次降准操作,二季度和四季度概率较高(4月和10月或成为窗口期)。

  2023:结构性工具或将扩围

  近年来,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积极做好“加法”,使用频率大幅增加,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市场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仍存分歧。有观点倾向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扭曲了信贷资源的配置,反而降低了实体经济的效率。

  “2018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背景是宏观经济中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也转向平衡宽信用和稳杠杆,或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货币政策更加要求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在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的诉求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种类以及功能逐渐丰富。”明明对记者表示。

  明明认为,2018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重点薄弱领域的支持效果是显著的,但结构性货币政策无法成为宽信用主力,全社会的信用扩张仍需依赖总量型政策工具。2023年,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不可或缺,同时也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薄弱环节的修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温彬认为,这表明2023年对特定支持领域的“精准”发力,仍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预计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配合财政、产业政策稳增长,并扩大精准滴灌范围,呈现“增量、扩面、降价”等特征,在解决宽信用不足的同时着力调结构、降成本。

  比如,在开发性金融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领域继续扩容,在消费、新市民、能源安全、信息科研等领域预计加码;在大行和涉农类金融机构之外,再贷款工具将更多惠及股份行和城商行,以促进宽信用提速;1.75%利率的再贷款投放预计成为“新常态”,部分替代MLF(中期借贷便利),成为商业银行边际负债成本定价锚,推动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等。

  林楠则认为,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方向可能是:基建地产、制造业、科创、双碳、能源等领域的政策性工具延续;与疫情相关的阶段性工具逐步退出。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殷剑锋:构筑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 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中新网1月3日电 题:殷剑锋:构筑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有助于降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  中新财经记者 夏宾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体系,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压舱石,银行稳则金融稳,金融就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近日对中新财经表示,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银行业曾经历经...

    时间:01-03
  • 元旦起部分存量房贷月供减少 5年期以上LPR一季度或将下降5个至15个基点

      本报记者 刘 琪  “2023年收到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房贷利率降了!”家住长春的徐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1月2日徐女士收到银行短信显示,她的房贷已于2023年1月1日重新定价,本期应还金额为1277元/月,比去年每个月减少了几十元。  在北京购房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于2020年年底购房,贷款中商贷金额为73万元,贷款利率为当时...

    时间:01-03
  • 成都: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中新网成都1月3日电 (记者 岳依桐)1月3日,成都召开“解读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成都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建圈强链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

    时间:01-03
  • 部分房贷重定价在即 LPR仍有下行空间

      彭扬 欧阳剑环  2023年1月起,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若锚定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且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则房贷月供会有所减少。业内专家表示,下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是降低居民住房消费负担、推动楼市企稳回暖的关键,后续5年期以上LPR仍有可能适度下行,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部分存量房贷“降息”...

    时间:01-03
  • 金融稳定法落地临近!央行再贷款可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提供流动性支持

      作者:杜川  作为金融稳定制度的顶层设计,金融稳定法距离出台再进一步。  中国人大网12月30日消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下称《金融稳定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将《金融稳定法》草案予以公布。  就在3天前(12月27日),《金融稳定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时间:12-31
  • 可转债存量规模逾8000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增强

      记者 邢 萌  2022年以来,可转债市场持续扩容,存量规模站稳8000亿元,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场所。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沪深两市可转债存量规模达8291.90亿元,相较于年初增加1854.99亿元。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转债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显著增强。”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曹源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

    时间:12-30
  • 数字力量赋能消费市场 电商平台“深融”实体经济

      文/杭莹  刚过去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预计促消费将是2023年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实体经济与电商平台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消费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带来更多创新思路。  比如,电商平台携手品牌开展丰富多元的消费节活动,一手托举商家,助力品牌快速孵...

    时间:12-29
  • 锚定服务实体经济 资本市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2022年,资本市场锚定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任务,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科创板做市、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新一轮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行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持续推进对外开放……一系列举措健全了资本市场功能,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南开大学金融发...

    时间:12-29
  • 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主论坛成功举行 多位重磅嘉宾围绕“赋能实体经济 激发创新活力”主题分享真知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旭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财经论坛之一如约而至。  12月28日,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主流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系列活动正式启幕。  当日,以“赋能实体经济 激发创新活力”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主论坛成功举行。主论坛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

    时间:12-29
  • 天津发布10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新成果

      中新网天津12月27日电 (庞喻文)记者27日从天津市金融局获悉,“创新成本规制模式支持天津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等10项创新案例入选天津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案例,反映了天津金融在推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打造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增进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的最新成果。  据悉,在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交通银行...

    时间:12-2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