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建设启动

2023-01-09 21:12: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记者 杜燕)今天,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将努力打造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文化产业数据管理服务体系的“样板工程”。

  政产学研共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天,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活动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为主题,聚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规划建设,探讨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探索,深入推进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朝阳区、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并致辞。校长张树庭,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分别致辞,对此次论坛的召开寄予希望,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和殷切期盼。

  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朝阳区、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并致辞。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产、学、研各界专家分别围绕数字文化赋能产业创新、数字园区共建共享等主题,为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圆桌对话环节,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社长、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院长尚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长空,喜马拉雅首席内容官王朝阳,黑弓BLACKBOW创始人兼艺术总监王志鸥等围绕文化产业数字化新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园区的应用场景,文化产业数字化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城市更新等焦点话题,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与深刻思考,交流经验。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国家文创实验区供图

  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聚焦“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抢抓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契机,坚持商务立区、科技强区、文化兴区,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文化发展创新,持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效益水平,国家文创实验区作为千亿级示范园区,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示范标杆。

  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论坛上,伴随着智慧互动屏上读秒倒数,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据悉,“云园区”由国家文创实验区牵头谋划,与德必集团、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等专业企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策支持、共建共享”的方式携手打造,以“聚集文化产业发展要素、打通多元服务链路、全服务场景数字化应用”为建设根本,以“精准匹配文化产业供需资源、高效提升文化产业数字服务生态价值、建立真实可信的文化产业数据流通环境”为核心,依托基于“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下的高速网络、智能云与边缘计算模式,通过大数据、物联网、VR、AR等技术以及元宇宙等展现方式,推动“云园区”与实体园区及各类文化场景、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高速率的网络资源、高可靠的云服务资源、融合多样的园区应用,助力文创企业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服务与线下服务的协同发展

  “云园区”主要服务政府、园区、企业和白领等四类群体端口,其中重点聚焦对国家文创实验区内文化企业的服务。

  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云园区”将引导百家文化专业服务机构、千个线下文化公共空间、万家驻区文化企业在“云端”集聚,推动文化企业要素“云端”汇集、公共政策服务触手可得、线下文化空间一键预约、文化企业协同智能精准、数字文化发展提质增效,探索智慧文创园区建设的新模式,产业集群效应拓展延伸的新方式,公共管理服务的新范式。

  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样板

  据悉,八年来,文创实验区紧抓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先行先试,深入实施“文化+”战略,积极构建以文化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促进5G、超高清直播、融媒体互动、AI数据算法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培育壮大网络新视听、互动娱乐、数字出版等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文化贸易、休闲娱乐等传统优势行业数字化升级发展,引领新业态市场主体加快聚集。

  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文创实验区将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传统优势行业数字化升级发展,实施文化企业梯次化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同时,围绕数字赋能,打造一批数字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围绕产业重点,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特色园区;围绕核心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的生态型特色园区;围绕产城融合,打造一批开放式城市文化公园。

  负责人指出,将加快建设国际数字文化引领中心、国际时尚文化消费中心、国际文化传播交互中心、国际文化资源汇聚中心,全力建成全国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全国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全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创新引领区。(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科技赋能 青海2022年碳酸锂钾肥纯碱生产实现“三增长”

      中新网西宁1月7日电 (李隽)7日,记者从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2022年,该省加快推进盐湖产业培育、科技赋能、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前三季度,该省共生产钾肥(实物量)680.02万吨,同比增长9%;纯碱389.75万吨,同比增长3.5%;碳酸锂增长22.5%。  据悉,青海省持续挖潜增效,全力推动钾肥扩能增产,通...

    时间:01-07
  • 云端服务提升监管效能 北京海关全面优化减免税货物通关体系

      中新网北京1月5日电(徐婧)为持续改善口岸营商环境,更好地服务在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北京海关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着力打造本地化减免税货物辅助管理服务体系,推出了减免税业务网上预约、网上年报、管理台账等一系列无纸化涉企服务解决方案,通过便捷的云端服务全力提升口岸监管效能,助力企业发展...

    时间:01-05
  •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2022)发布

      中新网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杜燕)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2022)(简称“实验区指数”)正式发布。实验区总指数止跌回升,达到230.1,较上年提高0.8,虽然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稳步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显著。其中,创新驱动指数位居首位。  今天,记者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了解到,该管委会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

    时间:01-04
  • 绿电供能、“无人化”作业……数字化赋能 港口更智能

      绿电供能、远程理货、“无人化”作业……  数字化赋能 港口更智能(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靳 博 强郁文 窦 皓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3日 第 07 版)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100%绿电供能到污染源动态监控,从吊...

    时间:01-03
  • 沪台云端延续社区交流 双方期待早日线下欢聚

      中新网上海12月31日电 (记者 缪璐)上海市静安区和台北市中正区30日举行“岁末畅叙、情暖两岸”线上交流活动,双方就社区管理及防疫经验展开交流和讨论,并期待能早日线下再欢聚。  实际上,上海静安与台北中正的友谊由来已久。2017年11月,台北市中正区的里长们就曾组团到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体验...

    时间:12-31
  • “5G+工业互联网”赋能 “江西制造”走向“江西智造”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5G+工业互联网”赋能 “江西制造”走向“江西智造”  中新网南昌12月30日电 题:“5G+工业互联网”赋能 “江西制造”走向“江西智造”  作者 吴鹏泉 刘玉洁 邓钰  5G生产调度监控中心屏幕清晰呈现工厂实时数据、5G整烫包装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行……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的...

    时间:12-30
  • 资本市场赋能高端制造业

      12月26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中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白皮书2022》。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0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313家,占A股全部的65.5%。其中,高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121家,占制造业上市公司的65%,相比于2017年底的1250家增长了69.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

    时间:12-30
  • 山东安丘:数字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加速度”

      中新网山东安丘12月30日电 题:山东安丘:数字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加速度”  作者 李明芮 宋晓东  轻点鼠标就可以自动给蔬菜施肥、浇水;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时下,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数字科技的应用描绘出智慧农业的模样,更颠覆了传统农业印象。  12月30日,在安丘市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里,农场管理员...

    时间:12-30
  • 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助推实现突破式进展

      截至11月末,连接数达18.18亿户  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经济聚焦)  本报记者 韩 鑫 白光迪  核心阅读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高速增长,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成为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未来,还需加快完善标准、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拓展移...

    时间:12-30
  • 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助推实现突破式进展

      截至11月末,连接数达18.18亿户  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经济聚焦)  本报记者 韩 鑫 白光迪  核心阅读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高速增长,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成为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未来,还需加快完善标准、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拓展移动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时间:12-3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