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2022)发布

2023-01-04 16:23: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杜燕)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2022)(简称“实验区指数”)正式发布。实验区总指数止跌回升,达到230.1,较上年提高0.8,虽然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稳步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显著。其中,创新驱动指数位居首位。

  今天,记者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了解到,该管委会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北京蓝色智慧管理咨询中心发布实验区指数,从环境支撑、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协同开放四个维度设置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指数测算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数为100。

  实验区指数系统记录了文创实验区自2015年以来的建设发展轨迹,全面刻画了文创实验区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试验田”的创新活跃程度,集中体现了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果及其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

  结果显示,实验区总指数止跌回升,达到230.1,较上年提高0.8,虽然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稳步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显著。

  环境支撑指数回暖上扬。文创实验区环境支撑指数为224.2,较上年提高22.7,区域经济环境、社会包容环境及营商营文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与改善,反映出区域经济社会稳定恢复发展的积极态势。自成立以来,文创实验区范围内先行先试、集成创新的政策文件数已达20个,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数已达56个,持续健全的政策体系和日益优化的服务体系推动文创实验区营商营文环境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创新驱动指数位居首位。文创实验区创新驱动指数为387.9,在四个分项指数中位居第一,经过多年发展,文创实验区已经形成了智力资源聚集、创新投入密集和创新成果富集的创新格局。区域内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超八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10%;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500家;每年投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亿元,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超50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文化金融政策服务“组合拳”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指数稳中有进。文创实验区产业发展指数为140.1,较上年提高6.8,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质效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韧性与活力全面彰显。区域内,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占朝阳区的50%以上,占北京市的10%;文化产业核心领域收入占比超80%,“压舱石”作用凸显;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增强。汇聚了43家上市(含新三版)文化企业,聚集了3家文化独角兽企业,拥有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成为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协同开放指数强势回升。文创实验区协同开放指数为248.8,在四个分项指数中增长最快,较上年提高42.6,反映出文创实验区区域协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产城融合方面,文创实验区积极鼓励区域内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和“泛社区化文化综合体”,打造了一批文化打卡新地标,并引导园区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实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品牌辐射方面,在文创实验区的引领带动下,郎园Vintage等园区在文创实验区外建设分园或合作园区数量达35个,呈现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区域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方面,文创实验区范围内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年出口收入超2亿美元,举办国际会议与展览收入超1亿元。8家企业和8个项目被认定为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分别占朝阳区的57.1%和80.0%,文创实验区对外文化贸易水平及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020年实验区指数首次对外发布,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文化产业带综合指数,实验区指数做到了紧跟市场变化、顺应行业趋势。2022年实验区指数强化了对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集聚作用等方面的指标,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金鹏表示,实验区指数的应用,为部、市、区全面审视文创实验区创新发展情况提供新的视角,为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文创实验区提供新的平台和窗口,也为北京市及国内其他区域对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和量化考核提供“文创实验区模式”。

  文创实验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2022年1-10月,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1271.8亿元,同比增长8.5%,全年有望突破1600亿元。未来,文创实验区将努力建设国际数字文化引领中心、国际时尚文化消费中心、国际文化传播交互中心、国际文化资源汇聚中心,全力建成全国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全国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全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创新引领区持续强化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的发展理念。(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绿电供能、“无人化”作业……数字化赋能 港口更智能

      绿电供能、远程理货、“无人化”作业……  数字化赋能 港口更智能(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靳 博 强郁文 窦 皓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3日 第 07 版)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100%绿电供能到污染源动态监控,从吊...

    时间:01-03
  • “5G+工业互联网”赋能 “江西制造”走向“江西智造”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5G+工业互联网”赋能 “江西制造”走向“江西智造”  中新网南昌12月30日电 题:“5G+工业互联网”赋能 “江西制造”走向“江西智造”  作者 吴鹏泉 刘玉洁 邓钰  5G生产调度监控中心屏幕清晰呈现工厂实时数据、5G整烫包装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行……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的...

    时间:12-30
  • 资本市场赋能高端制造业

      12月26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中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白皮书2022》。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0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313家,占A股全部的65.5%。其中,高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121家,占制造业上市公司的65%,相比于2017年底的1250家增长了69.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

    时间:12-30
  • 山东安丘:数字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加速度”

      中新网山东安丘12月30日电 题:山东安丘:数字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加速度”  作者 李明芮 宋晓东  轻点鼠标就可以自动给蔬菜施肥、浇水;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时下,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数字科技的应用描绘出智慧农业的模样,更颠覆了传统农业印象。  12月30日,在安丘市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里,农场管理员...

    时间:12-30
  • 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助推实现突破式进展

      截至11月末,连接数达18.18亿户  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经济聚焦)  本报记者 韩 鑫 白光迪  核心阅读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高速增长,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成为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未来,还需加快完善标准、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拓展移...

    时间:12-30
  • 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助推实现突破式进展

      截至11月末,连接数达18.18亿户  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经济聚焦)  本报记者 韩 鑫 白光迪  核心阅读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高速增长,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成为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未来,还需加快完善标准、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拓展移动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时间:12-30
  • 深圳文博会首次推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展区

      中新网深圳12月29日电 (记者 郑小红 唐贵江)记者29日巡馆获悉,在此间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首次组织设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展区。  该展区的设置是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时间:12-29
  • 数字力量赋能消费市场 电商平台“深融”实体经济

      文/杭莹  刚过去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预计促消费将是2023年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实体经济与电商平台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消费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带来更多创新思路。  比如,电商平台携手品牌开展丰富多元的消费节活动,一手托举商家,助力品牌快速孵...

    时间:12-29
  • 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主论坛成功举行 多位重磅嘉宾围绕“赋能实体经济 激发创新活力”主题分享真知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旭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财经论坛之一如约而至。  12月28日,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主流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系列活动正式启幕。  当日,以“赋能实体经济 激发创新活力”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主论坛成功举行。主论坛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

    时间:12-29
  • 以人才赋能边疆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以人才赋能边疆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的高度,对教育、科技、人才事进行一体化部署。科技创新离开人才支撑,高校作为培养和集人才的主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为全面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时间:12-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