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2022年楼市销售额或达14万亿元 房地产行业走过坎坷曙光已现

2022-12-30 11:17:47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王丽新

  2022年,房地产行业极为不易。业内预计,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规模连续5年达到17亿平方米以上之后,2022年或降至约14亿平方米、销售额预期下滑至约14万亿元。

  这一年,郑州打响二线城市救市第一枪、杭州等39城放松限购、济南等111城放松限贷……楼市新政接踵而至;11月份,“金融16条”、再融资重启等政策出台,助力房地产行业迎来黎明。作为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的韧性犹在。

  “市场本身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树立信心。”在万科近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政策面向好的力度、广度全面超出了预期,对行业未来发展注入活力,微光在逐步变成曙光。

  逾300城超千条新政

  稳销售提信心

  在“房住不炒”定位下,2022年全年,各地“因城施策”空间逐渐打开,核心在于稳市场预期、实现行业软着陆,而不是一味刺激市场非理性回暖。

  自郑州打响二线城市救市“第一枪”开始,各地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回顾2022年,据克而瑞统计,39城放松限购,宁波、佛山更是全面取消限购;80多个城市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已经降至两成;57城执行认房不认贷,促进置换需求入市;7城放松限价,西安明确取消二手房指导价发布机制;170城财税刺激托市,包括减免住房转让税费、发放财政补贴刺激购房需求等;243城放松公积金贷款……

  另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已有超300省市(县)出台楼市新政超千条,优化频次达近年峰值。

  “今年以来,多地将房地产调控政策与人才、人口、租赁等政策相结合,如多孩家庭住房扶持、‘一人购房全家帮’的公积金购房、租赁破限购、支持集中购房等政策。”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这些创新型政策在二、三线城市普及后,已向热点城市延伸。

  此外,需求端政策优化调整还包括放宽新房摇号、鼓励棚改房票安置等,供应端举措包括放松预售取证、放松预售资金监管、放松土拍条件、支持房企融资等。

  更重要的是,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既是对民生的呵护,也是保市场主体,稳预期,缓解置业者担忧情绪,进而带动企业端投资扩表。

  “重点城市调控政策有进一步放宽空间,如调整认房又认贷、放宽限购、降低首付比例等。”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仍将以稳为主,宽松性政策效应逐步发酵,市场将会从底部缓慢回升。

  这期间,仍需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降低行业整体负债水平,要做到这一点,金融服务必须跟上。

  “三箭齐发”稳融资

  加速风险出清

  即将过去的2022年,理财产品违约、债务展期、交换要约等流动性风险事件仍时有发生,房地产行业整体偿债压力不减,百强房企中有约40家发生债务违约,监管层多次提及,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

  如此背景下,房地产融资政策渐进式松绑,从年初明确并购贷不再计入“三道红线”到8月份中债增增信支持房企发债,9月份,监管指示银行新增6000亿元房地产融资,直至10月份允许部分涉房企业A股融资,调整广度与力度不断加大加深。

  “上半年,公司现金流主要来自销售回款、资产变现获得的少量现金以及其他渠道等,融资占比极低。”某房企融资部门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半年,得益于政策支持,行业整体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受制于金融机构的审慎策略以及企业自身资产抵押增信等难题,靠拓宽融资渠道充盈现金流仍不易。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7796.3亿元,同比下降51.7%;预计2022年全年非银融资约达9000亿元,同比下降50%。随之而改变的是房企融资结构。

  “信用债占非银融资半壁江山,同比提升22.5个百分点;ABS融资占比达三成以上,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外债以及信托融资占比大幅下降,其中海外债占比仅为2.3%,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

  “境内债成为今年房企非银融资‘顶梁柱’。”关荣雪称。

  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前期房企在多元化融资渠道发力,如ABS、绿色债、保租房以及产业园REITs等,但以优质房企、央企国企以及城投公司为主,民营房企在境内外融资皆较为艰难。

  好在2022年末的政策暖意令行业振奋。分水岭出现在11月份,支持房企融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纾困方向从此前“优质项目”转换至“项目与企业并存”,这被业内看作是房企穿过至暗,迎来黎明的重要转折点。

  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出台“金融16条”;11月28日证监会发布“新5条”支持房地产股权融资;12月21日,证监会再发文,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借壳”已上市房企。

  这期间,在实操层面,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截至目前,60余家银行向房企授信总额度超过4.8万亿元;8家民营房企储架式注册发行债券1210亿元;超32家上市房企披露股权融资意向或计划,华夏幸福等出险房企亦在其列。

  时隔多年重启股权融资及借壳上市,多类型房企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均有望受益。多位分析师及房企相关人士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达了相似看法,“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行业整体负债水平及融资成本,改善现金流;另一方面,出险房企可借此进一步实现‘保交楼’及债务重组目标,未出险房企可缓解偿债压力,优质房企则迎来收购扩表机会。”

  展望后市,预计会有更多房企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换仓,加快行业风险出清。此外,随着销售企稳,有望为企业带来第二次成长机遇,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大开发时代结束

  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在将稳地产列入“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任务”之际,面对现时的行业巨变以及未来行业出清后重新建立的行业竞争格局,房企掌舵人亦需重新谋篇布局,勉力前行。

  “行业难关已过,曙光已现。未来确实会有一些挑战和压力。”万科总裁祝九胜在上述临时股东大会上表示,中长期来看,万科有三件事要长期坚持:第一,要稳健经营;第二,一定要保持开发业务在第一阵营;第三,要真正实现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不动产开发、经营、服务并重,坚决坚定完成转型。

  “对美的置业来讲,我们不是第一次感受到刺骨寒意,行业出清是一个必经过程,同时蕴藏机会。”美的置业管理层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公司调整发展战略,不再单一追求规模,降低负债,放慢速度,逐步提升利润水平,要以开发链业务为主轴,持续推动房地产相关多元化业务,深化面向未来的房地产科技能力,即智能化和装配式建筑,保持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动能。

  稳健型房企制定新发展目标的背后,预示着房地产行业需加快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大开发时代已经落幕,‘千亿房企’已从高峰时刻的42家跌至如今的不足20家,靠‘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旧三高’模式扩规模时代已经结束,探索新发展模式是前行必经之路,比如可以考虑加码布局长租房、保障房、城市更新以及绿色科技等领域。”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居住服务业市场,规模超过30万亿元,相关企业可围绕这一领域布局,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今年几乎没有拿地,但投决会依然开得很频繁,因为投拓条线的人在忙着上马代建项目。”某房企管理层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公司未来需大力拓展的重要业务线之一。

  “代建市场需求端正在滋生新诉求,比如城投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旗下项目需要代建企业接手,其市场规模巨大。”肖云祥称,随着存量时代来临以及行业进入专业化发展时代,房企业务战略重心正逐步从重资产运营向轻资产运营转移,资产管理、物业服务等是探索新发展模式的重点领域。

  在刘水看来,新发展模式涉及租赁,物业管理、商业管理、代建等轻资产方向,以及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市场,另外,仓储物流及产业园区REITs、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等也是重要新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正在助力房地产行业迈向新发展时期,比如建立收益和风险介于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REITs市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截至目前,已有4只保租房公募REITs上市,首单生物医药产业园REITs已于12月27日上市,首单民企仓储物流公募REITs已获批……在业内看来,丰富REITs底层资产,有利于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发展新模式。

  走过2022年,行业迎来真正的拐点,展望2023年,可以期许的是,出险房企将继续有序出清,企业经营有望逐渐回归正轨,并加速向新模式转型,筑牢房地产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基。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明年北京楼市依然稳字当头

      记者 鹿杨 陈雪柠  2022年,在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总基调下,本市出台多条楼市新政,对特定区域、特定项目、特定人群精准施策,持续优化住房供需关系、释放合理购房需求。受全国房地产行业调整及疫情冲击影响,北京新房及二手房成交均有所下降,但房价韧性仍然较强。业内人士分析,2023年,“稳”依然...

    时间:12-30
  • 房地产行业2023年仍需谱好四部曲

      王丽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楼市回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各地“因城施策”的实质性落地,再到整体融资环境的改善,直至销售市场回稳,需要一个较长的传导过程。这期间,房地产行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和阻力,仍需勉力前行。  2023年是全力拼经济的关键期。在笔者看来,房地产行业需从保交楼、稳销售、稳信用和稳...

    时间:12-30
  • 优化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 优质房企金融支持发力

      证券时报记者 张达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重点。其中,对房地产的两处表述,分别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部分提出。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提问时也充分肯定了释放住房改善需求和避免房地产行业风险的重要性,这也是明年房地产...

    时间:12-29
  • 临深渐变“零深” 莞惠楼市咨询量增加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9分钟公交车就能到深圳沙田地铁站,一个半小时内就能到福田上班,房子均价仅仅1万多元。”随着深圳地铁12号线、14号线以及16号线开通,资深房产中介王经理正卖力向客户推销惠州以及东莞临深片区的新房。  过去,深圳楼市的“火热”早已烧至周边的临深地区,更促使部分需求外溢至临深片区,也让更多深圳...

    时间:12-29
  • 股债齐发力 资本市场多措并举支持楼市发展

      记者 吴晓璐  超过30家涉房上市公司推出再融资或重组计划;“央地合作”增信支持下,3家优质民营房企发行公司债融资34.3亿元……近一个月来,涉房企业股债融资动作频频。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资本市场恢复上市房企股权融资,支持优质民营房企债券融资,有助于降低房企融资成本,缓解流动性压力。未来,随着增量资金进入后,伴随销售...

    时间:12-29
  • 银行授信房企金额近5万亿元 明年信贷投放仍将保持增长

      记者 彭 妍  近期,支持房企融资的信贷“第一支箭”政策效果显现,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支持。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自从“金融支持16条”发布实施以来,近期有120多家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授信。从银行端来看,60多家银行机构落实政策精神,积极向房企授信,总额度超过4.8万亿元。  具体授信还...

    时间:12-28
  • 东莞取消楼市限购后,中介称客户咨询量大增,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宣布放松限购

      12月26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宣布,暂停实行莞城街道等5个地区的商品住房限购政策。这意味着,东莞市全域取消楼市限购。这是继佛山之后大湾区又一个全面取消限购的城市。  取消限购后,东莞楼市如何?12月26日,红星资本局采访了东莞莞城街道、东城街道部分小区的二手房经纪人。一位来自贝壳平台的二手房经纪人告诉红星资本...

    时间:12-27
  • 东莞佛山取消限购 新一轮楼市调控潮再启

      (经济观察)东莞佛山取消限购 新一轮楼市调控潮再启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始落地。  26日,广东省东莞市宣布全域退出住房限购。当日,东莞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出,东莞市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

    时间:12-26
  • 中央定调2023年房地产行业发展主旋律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中央定调2023年房地产行业发展主旋律  本报记者 孙蔚  近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

    时间:12-26
  • 房企再融资紧锣密鼓 加快风险出清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陈 潇  “第三支箭”射出已近一个月,在A股和港股市场中,涉房企业频发再融资计划。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11月28日证监会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以来,截至12月25日,已有32家涉房上市企业筹划股权再融资,其中8家H股房企配股融资,24家A股涉房企业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公告。  ...

    时间:12-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