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北方开始供暖,这位研究燃煤的院士却永远离开了……

2023-11-13 17:36:0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李依环)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热能工程领域的先行者与奠基人、全国师德标兵,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秦裕琨,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13日7时35分在黑龙江哈尔滨逝世,享年90岁。

图片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秦裕琨1933年5月出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同年作为师资研究生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边学习边执教,1954年牵头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锅炉制造专业。198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裕琨院士为我国热能工程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他长期致力于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方面的技术和工程研究,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发明了劣质煤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大型燃煤电站系列“风包粉”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及装备、安全低污染煤粉燃烧技术及装备等,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煤炭安全、高效、清洁利用作出突出贡献。

“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青年时期的秦裕琨。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大学毕业时,秦裕琨正赶上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本可以留在家乡上海,但他的3个分配志愿分别填写了东北、西北、华北。

当时的秦裕琨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参与建设新中国!”

1953年,坐了三天四夜火车的秦裕琨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师资研究生。上完一年俄语预科后,学校研究决定抽调他跟随外国专家边学习、边讲课,筹建锅炉制造专业。原本想学机械设计的秦裕琨,毫不犹豫地改了行,开始从零摸索。

秦裕琨编写的教材和著作。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面对无专门教材可用的困境,秦裕琨开始琢磨“自力更生”,挤出时间编写,终于在1959年完成初稿并油印出版。

1963年,这本内部教材正式成为新中国锅炉制造专业的第一本国家统编教材。后来,他相继出版的5部著作,大多也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

“科研成果必须接受实践检验”

“光在屋里搞理论不行,科研成果必须接受实践检验”,这是秦裕琨在科研事业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秦裕琨与团队在一起。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普遍使用强制循环热水锅炉,通过蒸汽采暖热得快,凉得也快,且停电后锅炉运行安全难以保障,对其进行改造成了当时业内亟须解决的难题。

秦裕琨提出热水锅炉自然循环的学术构想。为了将其变为现实,他昼夜不停地绘制草图,吃住都在锅炉房里,一熬就是两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秦裕琨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自然循环锅炉。我国很多地区冬季采暖至今仍然采用这种锅炉。

面对煤炭燃烧效率低、污染高等问题,秦裕琨向更尖端的煤炭利用技术发起冲锋。经过三年攻关,他成功研发煤粉燃烧新技术。

此后,针对不同燃烧方式和煤炭种类,秦裕琨带领团队研发了系列“风包粉”浓淡煤粉燃烧器,其中水平浓淡直流燃烧器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制造厂和电厂普遍采用,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5亿元。

秦裕琨院士为师生讲党课。哈尔滨工业大学

进入21世纪,秦裕琨开始专注于煤炭清洁利用及节能技术研究。89岁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他,带领碳中和能源技术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以“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为目标,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

秦裕琨常说,“要干就干别人干不了的,要啃就啃别人啃不动的。”

“我最看重的身份就是人民教师”

无论做普通教师,还是担任学校领导,秦裕琨都强调“立德树人、科研报国”。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70年,89岁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他一直是深受大家尊敬的“秦先生”。

秦裕琨院士在实验室与青年师生交流。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他坚持开门办学,让渴望深造的年轻人获得学习机会。秦裕琨曾寄语青年学子,“学就学好,干就干好”“努力成长为为国家作贡献的杰出人才”。

自2019年12月起,秦裕琨院士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累计捐赠人民币150万元,同时设立“秦裕琨基金”支持学科发展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在今年9月22日举行的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仪式上,秦裕琨院士深情地回忆了在哈工大学习生活70年的经历,表达了助力学校新百年发展的心声。

正如他所专注的“燃烧”事业一样,身体力行,秦裕琨院士不仅为我国能源事业作出了贡献,也为后辈们带去温暖与能量。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爱心托举美好未来(追梦路上)

      何其委带着孩子们一起做运动。   范建华摄(人民视觉)  蓝天白云,阳光和煦,江苏省如皋市如师附小新城幼儿园的操场上,欢声笑语不断。幼教老师何其委正在和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大家追逐奔跑,笑容绽放在每个人脸上。  作为一名幼教老师,何其委很受孩子们欢迎。集体活动时,孩子们喜欢围坐在他身边;做游戏时,孩...

    时间:11-14
  • 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举行

    本报杭州11月13日电(记者刘军国)以“汇聚天下英才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11日至12日在浙江温州举行。峰会聚焦“青年创新聚力可持续发展未来”年度议题,设置峰会主论坛、海外专场、日常分论坛等41场活动。由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执委会发起的“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11日首次揭晓,全球3位科...

    时间:11-14
  • 践行大学文化使命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原标题:践行大学文化使命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切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关键职能,也是引领和支撑...

    时间:11-14
  •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报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陈圆圆)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挪威、韩国等国家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出版机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以“语言学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专家学者...

    时间:11-14
  • 创新宣讲形式 传承红色基因

    “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展厅里,有这样一些老物件,煤油灯、理发推、医疗箱等,这都是乌兰牧骑除演出之外的另一些‘角色’;除了演出,他们还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与生活服务队……”近日,一场理论宣讲大赛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举行,宣讲员黄小云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新时代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故事。 黄小...

    时间:11-14
  • 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时间:11-14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原标题: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高等教育为区域发展增强内生力量。无论是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还是西部大开发,师资力量的增强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教育部...

    时间:11-14
  • 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如何减少?

    原标题: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如何减少?编者按:减少非教育教学类工作任务,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一直以来的心声与诉求。对此,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并持续发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提供了重要遵循。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

    时间:11-14
  • 加快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原标题:加快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

    时间:11-14
  • 香港教育新机遇 交流合作促共赢

    原标题:香港教育新机遇 交流合作促共赢  学生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图书馆里学习交流。资料图片   【大湾观察】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当前,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推动国民教育,增强与内地教...

    时间:11-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