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来华留学生:“来中国看看吧!”

2023-06-30 08:4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邂逅中国乡村·美丽贵州行”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贵州举行。图为留学生在观看蜡染作品。
  新华社记者 陶 亮摄

  来华留学生参观南仁东纪念馆。

  来华留学生在贵州一所小学和学生互动。

  来华留学生走访贵州罗甸县上隆茶果场。

  国际学生体验拓印技艺。
  北京印刷学院供图

  在厦门珩厝社区的端午节相关主题文化节活动现场,国际学生和村民们在互动。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供图

  日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厦门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单位举办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多个国家、多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博物馆等,感受中国发展,领略中华文化之美。他们表示,要想了解真实的中国,还是“来中国看看吧!”

  来华留学生赴贵州

  感受中国乡村发展

  本报记者赵晓霞

  日前,作为“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系列校友活动之一,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单位主办的“邂逅中国乡村·美丽贵州行”活动举办。来自24个国家、在中国24所高校留学的40名来华留学生赴贵州感受中国乡村发展、开展文化交流。

  ●“将中国乡村文化之美分享给更多人”

  来自俄罗斯的尤莉娅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夏旋。

  “我就读的学校在东北,在当地也接触过乡村,但了解不够深入。此次到贵州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我对中国乡村的认识。”夏旋说。

  夏旋发现,中国乡村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有一站是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调研。在那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乡村人民的热情与淳朴。他们的真诚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拉近了文化与文化的距离。”

  贵州的乡村学校也给夏旋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融入其中,与学生一起唱歌、跳舞,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用她的话说,这是她参加本次活动“最快乐的回忆”。

  “学生的淳朴可爱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让参与活动的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我希望将中国乡村文化之美分享给更多人。”夏旋说。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夏旋便与中国结缘。在她看来,与中国邂逅“既是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2010年,夏旋随父母到河北北戴河旅行,这是她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在旅行期间,我感受到了中文的深奥,下决心好好学习中文,同时期待与中国的再次相遇。”之后,夏旋在俄罗斯完成大学学业后,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赴东北师范大学开启她在中国的留学生涯。

  “选择到中国留学的考量包括未来发展以及希望通过在中国生活、与中国人深度交流从而近距离了解中国。”夏旋说,“没来中国留学前,周围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够。初到中国时,发现真实的中国与自己在书上看到的中国有不一样的地方,‘活力’‘现代化’是我留学后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因此,对中国的重新认识是一个加深认知的动态过程。”

  今年是夏旋在中国求学的第七个年头,她说中国发展已经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动车高铁展现出来的中国速度、在线支付展现出的中国效率、垃圾分类展现出的中国环保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出的中国担当。”

  贵州之行让夏旋有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中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多样性的自然背景,带来了多样性的文化。参加这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文化的丰富多彩,希望今后能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助力贵州的乡村文化走向世界。”

  ●“我到贵州来看桥,看你跨越的豪迈”

  来自韩国的申文燮是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一名博士生。从2010年开始,他便开启了在中国的留学生涯。“当时,我父亲在中国工作,我和家人便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

  多年来,申文燮走访过中国的多座城市,还在一些乡村生活过。“之前,中国乡村给我的印象是交通不太方便,但这次乡村之行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顺畅的交通、美好的乡村生活让我感触很深,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文化传承。”申文燮说,“我们走访了当地小学、高中,学生们会学民族传统舞蹈、蜡染等,这种文化传承的模式让我十分感动。”

  “地无三尺平”是贵州自古以来的交通写照。如今,万桥飞架的贵州,让很多地方“天堑变通途”。

  参观被称为“天空之桥”的平塘特大桥以及全长2237米的坝陵河大桥等,让申文燮赞叹不已。“曾经的贵州交通闭塞,通过发展架起的一座座世界级桥梁让交通便捷,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让民众的生活更加美好,非常值得点赞。可以说,这些桥梁既是‘科技之桥’,也是‘民生之桥’。”申文燮说,“大桥非常壮观,但这背后是桥梁建设的科技创新,正如参观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所介绍的,这些世界级大桥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不仅体现了中国基建技术的实力,也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

  被贵州大桥“震撼”到的不只申文燮,来自印度尼西亚、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冯巧平也惊叹于贵州大桥的修建不易和技术攻克过程。“站在宏伟的坝陵河大桥上,可以从高空俯瞰桥下美景,那是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我至今记得大家齐声唱《我到贵州来看桥》的场景:我到贵州来看桥,看你跨越的豪迈……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

  正如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程家财所说,桥的意义贵在连通,贵州的大桥连通着外界,拉近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也希望外国青年们像在贵州看到的世界级大桥一样,成为中国国际开展多元人文交流的桥梁。

  ●“拓宽视野,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

  来自菲律宾的格瑞斯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专业是车辆工程。此次贵州之行是她第二次到该省。

  去年,格瑞斯到过一次贵州,但并未走进乡村。再次走进贵州,她十分兴奋。“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有机会再次踏上贵州的土地,也让我更加欣赏、理解和尊重中国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力量和决心。”

  看到宏伟基础设施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格瑞斯内心充满对参与建设这些项目的人的敬重。“这些结构的精心规划展示了背后参与人员的智慧。广布于贵州的石灰岩并没成为当地发展创新的障碍,而是借助其优势,打造了适合的项目。”她说。

  给格瑞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站在瞭望台上,看着巨大的望远镜,我认识到人类智慧和科学进步的巨大潜力。”格瑞斯说,“贵州之行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还提供了我了解中国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情况的机会。总之,此次活动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我希望将这些经历分享给同学、同行等。”

  对格瑞斯来说,选择在中国留学是一次改变命运的经历,也是个人成长的转折点。沉浸于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中,不仅提升了她的语言能力,还让她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当我看到传统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和高速交通系统的有机结合时,惊叹不已。此外,中国在应对环境挑战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也让人赞叹。我对未来继续探索中国充满期待。”

  来自克罗地亚的五胜友曾在3个国家、5座城市生活过,在贵州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对世界的认知更加丰富。此次在贵州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他第一次在中国乡村待如此长的时间。“这里气候宜人,我非常羡慕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在考虑毕业之后要不要搬过来。不同于大城市,这是我从小愿意发现的中国:山、水、传统歌谣、美味佳肴。”五胜友说。

  来自越南的邓碧芳也在贵州就读,目前正在贵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罗甸县大小井风景区参观时,刚下车,邓碧芳就感受到跟家乡一样闷热的空气。“路边的果树,和我亲切打招呼的当地居民,都让我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邓碧芳告诉记者,此次贵州之行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在罗甸县边阳第二中学和学生一起交流。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孩子们大方的表达,都让她感受到贵州乡村振兴的成就。她和其他来华留学生也为当地学生介绍了各自家乡的文化和语言。

  让邓碧芳欣慰的是,参与贵州之行活动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大家在互相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正如来自孟加拉国、从2019年便到中国留学的任杰所说,“贵州非常美,其乡村也特别美。如果你不来,不会知道贵州有这么美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多来贵州走走,感受这种美”。

  来华留学生走进北京方志馆

  吴晓方许海霞

  日前,北京印刷学院举办“国际学生走进北京方志馆”活动,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的学生参加。

  在北京市方志馆一楼主题墙,国际学生了解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他们对北京的恢弘格局和悠久历史都赞叹不已。

  “天安门、故宫、前门大街,它们都在一条线上啊!”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阿里克指着主题墙说,“我去过天安门、景山公园、钟鼓楼,很喜欢那里的建筑,有一种独特的美……”

  在自然、城市、人口、经济、文化和方志编修等展厅,国际学生们驻足在藏品、图表和影像前,听解说员娓娓道来北京的古老和年轻。

  “以前了解的北京文化都是书上的,今天来到方志馆,我才知道北京城门、四合院和老字号背后的故事,太有意思了!”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孙木说。

  “我吃过便宜坊的烤鸭。”一名巴基斯坦留学生指着“便宜坊”的匾牌,得意地转向老师说,“我读对了吧,‘便’不读‘pián’,而是读‘biàn’。”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胡同骑行”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致,大家争相尝试,骑上单车、踩动踏板,投影墙上就会出现北京胡同的街景,让人身临其境。

  来自阿富汗的学生阿西夫一边踩动踏板,一边与身边同学分享:“你们看,到南锣鼓巷了,这就是传统的北京胡同。”

  让学生们体验以汉代瓦当为主题的拓印技艺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来自巴基斯坦的阿韦斯一边蘸着墨水轻拍拓板,一边介绍道:“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拓印,真有意思。”

  从方志馆出来,学生们意犹未尽,大家表示“这次活动是一堂生动有趣的文化课,也是了解北京这座城市难得的机会,我们对古老而年轻的北京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以后我们会更珍惜在中国留学的时间,多走走看看,亲身体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成立10周年。2013年以来,我校国际学生招生累计达1000余名,来自64个国家。”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陈妙玲说,“今后,我们将继续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国际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厦大国际学生走进当地社区

  体验中国传统节日

  唐浩轩

  日前,来自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的国际学生前往厦门市翔安区香山街道珩厝社区,参加端午节相关主题文化节活动。

  伴着金锣的一声脆鸣,一场紧张激烈的“包粽子”大赛拉开了帷幕。国际学生们挽起袖口,拿起粽叶,投入到比赛中。在社区阿姨们的指导和众人的努力下,又小又俏的粽子齐整地摆在了盘里。

  到了晚上,村民们各显神通,有刚柔并济的太极功夫扇,也有充满活力的儿童多人舞蹈,更有洞箫、笛子等表演,尽显中华文化之美。厦大学子也献上了一场笑料迭出的相声表演。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奕桦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而且对中国社区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跟乡邻们吃饭、聊天是非常开心的事。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中国民众的善良和热情。“

  来自印度的何知书说:“平时,我很少有机会到社区交流。参加此次社区活动是难得的经历,与村民互动特别开心。希望将来有机会走进更多的社区,体验更多活动!”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北京市教委启动“春知润”资助育人社会实践活动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孙竞)近日,北京市教委启动2023年北京市“春知润”资助育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优秀受资助学生走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史馆及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近距离参观学习。据介绍,“春知润”资助育人社会实践活动是北京市资助育人品牌活动之一,力求从市级层面打造资助育人社...

    时间:06-30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峰论坛在北师大举办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峰论坛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等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指出,要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两个结合”的战略高度,系统谋划学校人文社科建设发展。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作...

    时间:06-30
  • 西安工业大学校长赵祥模寄语毕业生:用担当赢得未来

    一晴夏深,青春散场。奔赴山海,师恩难忘。2023届毕业生正收拾行囊,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人生篇章。按下快门,如何更好告别学生身份?鹏程万里,如何担当兴国之重任?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书记、校长的殷殷期盼语重心长。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大学毕业季‘最后一课’”系列报道,愿同学们带着这份叮嘱勇敢地奔赴下一旅程。 人民网...

    时间:06-30
  •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寄语毕业生:拥抱大时代 挺膺向未来

    一晴夏深,青春散场。奔赴山海,师恩难忘。2023届毕业生正收拾行囊,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人生篇章。按下快门,如何更好告别学生身份?鹏程万里,如何担当兴国之重任?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书记、校长的殷殷期盼语重心长。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大学毕业季‘最后一课’”系列报道,愿同学们带着这份叮嘱勇敢地奔赴下一旅程。 人民网...

    时间:06-30
  • 教育部对多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专项调研

    原标题:教育部对多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专项调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策部署,教育部于6月底至7月初面向多省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调研。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内蒙古、山西实地调研,要求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快促就业政策落实,全力做好离校前后高校毕业生...

    时间:06-30
  • 摆脱身高焦虑 抓住夏季长高好时机(呵护幼苗成长)

      图为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杨雪。   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体育中心,孩子们在进行轮滑竞技表演。   秦廷富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   制图:王美华  开栏的话  恰似破土而出的幼苗,又如振翅欲飞的雏鹰,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与以往相比,今天孩子的成...

    时间:06-30
  • “云招聘”优化就业服务(网上中国)

      黑龙江省在哈尔滨市举办“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型招聘活动暨第四届春风云聘会”,开展现场及线上招聘会500余场次。图为工作人员在招聘会的直播带岗专区直播。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线上推送招聘信息、举办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从“面对面”到“屏对屏”,“云招聘”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应聘者和用人单...

    时间:06-30
  • 让华裔青少年畅游中华文化海洋(侨胞说·祖国在我心中(93))

      瓯智侨青少年海外传播中心组织的非遗活动现场。   华裔青少年主持人正在录制“海豚播报”节目。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从跨境电商创业者到网络华文教育先行者,陆焕斌用3年时间完成了这次跨界转型。作为在法国生长、工作、安家的“侨二代”,陆焕斌亲身经历了从华侨子女到华裔青少年父母的身份转变,...

    时间:06-30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共享阳光体育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一小学近来积极创新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非遗体育项目列为校本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组建舞龙、舞狮社团,进行基础专业技艺训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锻炼身体,共享阳光体育。  图为学生在进行新型彩带龙展示。  谢贵明摄(人民视觉)...

    时间:06-3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