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在微观世界里建造“液体之门”

2023-04-26 08:5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实验室里工作的侯旭。
  (受访者供图)

  在微观世界打造了一个“液体之门”,实现物质的高效可控运输与分离——这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侯旭的研究。

  聚焦多学科交叉前沿,今年40岁的侯旭长期致力于液基材料系统的科研,用以提升膜材料的功能与稳定性。他首创和引领的液体门控技术位列世界权威化学组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在侯旭团队的努力下,“液体门控”在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能源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不断开花结果。

  刹那灵感,勇闯“无人区”

  侯旭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小型棕色双人沙发。沙发上坐过化学化工领域的专家、研究材料科学的学者,也有生物医药专业的学生、人工智能工程师……作为在多学科交叉前沿开展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侯旭的朋友圈覆盖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等多个领域。

  2006年,侯旭从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被保送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2年又前往国外进行膜科学相关的仿生材料应用科学的博士后研究。从生物医学到物理化学,再到仿生材料科学,对侯旭而言,这段跨多学科的求学经历是宝贵的财富。“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让我接触了更加多元的科研思维方式,支撑我尝试交叉学科研究。”侯旭说。

  博士后研究期间,侯旭在一次分离实验中发现,通过简单的压力变化,就可以利用液体开启关闭气体与液体的输运。液体是否也可以成为“门”?

  侯旭介绍,在微观世界,大面积的固体膜材料表面具有难以避免的缺陷。固体膜无法完全阻隔微小物质的传输,也会造成途经物质的残留,时间一长,膜材料就会被污染甚至堵塞,这正是污水处理、空气净化、海水淡化等场景中的痛点。

  但液面没有这种缺陷。“液体的流动性能使材料表面达到分子级的平整。若将液体稳定在固体多孔膜中,让多孔膜作为‘门框’,液体作为‘门’,在压强作用下,‘液门’关闭时,即使是气体分子也无法通过,而‘液门’打开时,就可以实现物质的快速运输与分离。”侯旭打了个比方,“就像给微观世界的‘水帘洞’安上智能开关。”

  从刹那的灵感出发,侯旭等人于2015年首次提出“液体门控机制”的概念,踏进未知的“无人区”。2016年,侯旭入职厦门大学,成为双聘教授,组建课题组团队、搭建实验室,潜心研究“液体门控”的新机制与技术应用。

  脚踏实地,从奇思到现实

  踏上一条“从0到1”的科研之路,没有前人研究可供参考,更缺乏“称手”的研究工具。

  研究初期,为连续观察和测量微观尺度的压强,侯旭购置了传感器、电源和显示器等配件,简单拼装了一个测压设备,“数据全靠手抄,一秒就要抄一个数据,抄完后再把数据录入电脑换算,并进行分析,一天只能做两三组实验。”侯旭说。

  为更高效地开展实验,侯旭团队自主开发了先进的测试仪器和装置系统。液门流体跨膜压强测试仪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台平板电脑大小的银色方盒,可以实时监测流体跨膜过程中的压强变化并开展性能分析,同时实现触屏操作、远程监控、云端输出与分析等功能,能明显提高实验效率。

  挑战不止于此。“交叉学科研究带来了最大的惊喜,也带来了最大的难题。”侯旭介绍,一开始,也有一些人觉得他的想法不切实际,甚至无法实现,意义不大,“我的研究和不少学科领域都存在交叉,但在这些现有领域中又很难找到归属。”

  经历短暂的迷茫后,侯旭调整好心态,决定让事实和时间说话。“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不如自己引领一条新路。做科研要学会坐冷板凳,只要是自己热爱并认为正确的事,那就坚持走下去。”

  几年过去,侯旭的团队发展到30多人,“液体门控”也逐渐发展成形,奇思妙想成为现实。

  目前,侯旭团队已发展了多种响应性液体门控系统,并推动液体门控技术中新概念膜材料在环境工程、化工多相分离、物质检测、智慧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服务社会,做有价值的科研

  科研之路没有终点。侯旭的课题组吸纳了来自生物、医学、物理、机械、仪器、化学化工、人工智能等多专业的学生,团队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

  如何设计和制备“液体门控”体系中更可控、更稳定、响应性更强的液基材料?如何突破液基材料体系的制备理论和技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侯旭说。

  “我们对这项研究的发展非常有信心。”提及液体门控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侯旭打开了话匣,“液体门控技术不仅能在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大规模过滤和分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将在能量转换与存储、物质检测、界面传输、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前沿应用领域带来惊喜。”这段时间,侯旭在探索新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希望能加速实现前沿科学技术的成果落地,尽快服务社会。”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送教下乡”培养乡村建设工匠

    原标题:“送教下乡”培养乡村建设工匠  4月25日,在大鲸港镇五合剅社区,工人在实操砌墙。  当日,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开展抗震扎筋、砌墙等专业建筑课程,提高农村建筑工人安全生产知识和专业建筑技能,更好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1】【2...

    时间:04-26
  • 广西医科大学:将实践育人贯穿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育全过程

    近年来,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医学院校中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育工作,着力为基层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提高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培养什么样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怎样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我国医学院校一直以来积极思考的问题。实践育...

    时间:04-26
  •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走新路 创新知 育新人

    原标题:瞭望访谈 |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走新路 创新知 育新人◆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党中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嘱托和精准把脉◆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一个核心重大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特色”和“...

    时间:04-26
  • 引导更多医学专业毕业生成为乡村医生

      本报北京4月25日电(记者申少铁)国家卫健委、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等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了各地、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以及实施专项计划的时间节点。对有意愿从事乡村医生的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由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

    时间:04-26
  • 高等教育女生占比持续超过半数

      尊重妇女、关爱儿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报告显示,两份《纲要》实施首年总体进展顺利,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向好。  健康水平整体提高——  女性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完善。2021年,全国孕产妇死亡...

    时间:04-26
  • 童心共筑航天梦

      4月23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一幼儿园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活动,帮孩子们感受科技魅力,点燃科技梦想。图为老师在向小朋友们介绍中国火箭航天模型。  张道平摄(人民视觉)...

    时间:04-26
  • 岳麓山下,“以赛促创”火正旺

      图为廖能在答辩中。   (欧美同学会供图)  4月18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二届“双创”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湖南长沙湘江新区举行。本届大赛以“海归智汇新时代,聚力创赢新发展”为主题,按产业划分为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智能化、生物医药和中医药等4个赛区,共吸引1336个海内外留学人员项目参赛。 ...

    时间:04-26
  • 让孩子们与红树林共成长

    原标题:让孩子们与红树林共成长福田红树林是全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深圳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片原生红树林。2019年以来,我们携手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领学生走近红树林、了解红树林,共同践行“爱护红树,绿美生态”的课程理念。周末和寒暑假,孩子们走进保护区,兴致勃勃地观看科普短片,聆听工作人员...

    时间:04-26
  • 从“过日子”到“过得开心” 这代年轻人的压力变了

    原标题:从“过日子”到“过得开心” 这代年轻人的压力变了青少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不同年代的青少年往往都面临经济压力、生活压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也呈现出一定差异性。2023年2月-4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精神素养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课题组在全国开展调研,回收问卷3811份,开展若干青少年及父母一代访谈,对当代...

    时间:04-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