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运用人工智能优化学校德育工作

2023-04-18 08:30: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光明时评】运用人工智能优化学校德育工作

近来,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领域出现了众多创新产品,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也将给学校教育带来重要变革。其中,学校德育工作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更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及时跟进、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加速创新带来的影响,深入分析机遇挑战,有效设计学校德育工作,是当前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人工智能让德育工作目标更加精准。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形成对学生特点、发展状态、心智模式、教育规律等知识、信息、数据的有效集成,让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段、年级、班级、学生,帮助学校形成“一校一策”“一师一策”“一生一策”。德育资源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之间的壁垒逐渐瓦解,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进行编辑或二次创作,时时处处可以创造德育资源,德育素材的快捷方便获取也为均衡化使用资源提供了可能。

人工智能让德育工作场景更加多样。通过虚拟场景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或再现模拟真实环境,辅以体验式、游戏化的方式,增加视、听、触、嗅等生理感受,让国情教育、价值教育、历史教育的情境更加逼真,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触发情感,启发自我教育。在实际授课场景中,人工智能还可以采集分析课堂中师生的言行、情绪、状态等数据,细致地呈现“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帮助师生完善教学评价、提升学习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人工智能让德育工作内涵更加丰富。当前,德育课堂面临从碎片到体系、从知识到场景、从记忆到思考、从主观评价到智能评价等多维度转向。因此,必须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在教育方式上,加强德育仪式活动探索智能化的创新,在虚拟现实中同步搭建主流文化,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不断促进学校数字文化家园建设。在素质培养上,学校智能化的治理趋势也已经对校长、教师乃至家长提出了数字能力要求,学校不同岗位的德育责任也将随之重构。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提升学校德育的课堂、活动、仪式的有效性,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提炼和凝聚,运用人工智能强大的算力和推送,实现精准传播和分发,主动做德育内容的生成者、传播者、使用者。归根到底,看得到人的德育才是好的德育,人工智能的关键还在于“人”。要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多创造属于“我们”共同的情感、经历和记忆,依靠学校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传递公共的精神和价值,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的“能”与“智”,帮助校长、教师更好地发现每个学生,让教育的阳光照耀和成就每个学生。

(作者:严帅,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研究员、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用科技新知拓展艺术教育前景(培养新时代文艺人才)

    核心阅读高等艺术院校正在寻求顺应时代趋势、融合现代科技的转型发展之路,探索培养既熟稔创作原理又精通科技手段、善于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新创造的复合型人才。高等艺术教育应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艺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艺术+科技”复合型艺术...

    时间:04-18
  • 趣味减压 迎接高考

    近日,安徽省安庆市田家炳中学高三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运球接力趣味游戏,释放压力、迎接高考。江胜摄(人民视觉)...

    时间:04-18
  • 清华大学加大仿生医学研究

    本报电(韩冬野)近日,清华大学揭牌成立“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简称“移植仿生院”),由著名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专家董家鸿院士担任院长,将推动器官移植临床医学与清华优势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建设临床驱动型与超学科融合式卓越器官移植中心。同日举行了“清华大学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国际论坛”,400多名海内外专家围绕...

    时间:04-18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家手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推动高质量发展,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

    时间:04-18
  •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信息快递)

    近日,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中国教育报刊社协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与会者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展开研讨。与会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时间:04-18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专题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时间:04-18
  • 香港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

    本报香港4月17日电(记者王尧、冯学知)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办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3”开幕典礼15日在香港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国家安全稳定繁荣基石”,旨在让香港市民了解国家安全对香港长期稳定繁荣的重要性。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参加典礼致辞表示,当前香港的良好局面来之极为不易,...

    时间:04-18
  • 澳门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

    本报澳门4月17日电(记者富子梅)由澳门特区政府与澳门中联办联合举办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15日揭幕。展览旨在让澳门居民更全面、深入了解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新的伟大成就,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澳门社会繁荣稳定。展览为期一个月,展场设于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综合体展览...

    时间:04-18
  • 以学科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民时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今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前不久,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

    时间:04-18
  • 留在大山深处  坚守三尺讲台(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杨红军在上课。   蔡树菁摄人物小传杨红军,1964年生,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他39年来坚守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敬业奉献、以校为家,上千名学生在他的教导下走出大山。他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临沧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早上7点,天刚蒙蒙亮,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南腊完小教师杨红军就拿着课本和教...

    时间:04-1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