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自觉履行使命担当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2023-01-16 08:45:00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清华大学党委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自觉履行使命担当,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努力为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也是大学对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贡献。清华大学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八个相统一”“六要”要求,深化思政课改革,坚持教学也是学术理念,推进课程思政、探索导学思政,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弘扬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推动本科生文理渗透、通专融合的培养方式,加强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创新完善因材施教模式,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推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完善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评价制度,激励博士生勇闯“无人区”、做“第一等的题目”,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大型科研平台、重大科研任务培养创新人才,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协同育人,着力提升研究生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在服务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的新高度。科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攀高峰,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清华大学要继续秉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主动请缨”的责任担当、“打虎上山”的大无畏气概,坚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敢于跨过科技创新领域的“鸭绿江”,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优化学科布局,统筹学科发展,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营建健康学术生态、实现有效学术治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完善学科交叉管理机制,针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重大需求,推进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突出“从0到1”原创导向,加强对重大科学问题的部署,强化对非共识、高风险、颠覆性科学探索的支持,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断优化重大项目管理机制,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协同创新机制,不断产出“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的高水平创新成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大学和企业创新“双引擎”,深度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设高水平合作研究平台,积极参与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清华大学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明确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改进面向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术骨干教师的政治吸纳,努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完善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育机制,汇聚一批世界顶尖人才和一流学者,培育一批倾心育人的教学名师和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把清华园建设成为人才的向往之地、心安之处。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特别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快成长。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人才评价第一标准,强调教书育人第一学术责任,坚决破除“五唯”,倡导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导向。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意识,提升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引导教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支持广大教师“做第一等的学术”、做有长远意义的研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一代代大师的思想学问、气度风范、精神品格,让大师风范在校园永驻。

(作者:邱勇,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孩子们的快乐“冰雪寒假” 

    1月15日,小朋友们在雪场玩耍。在吉林省吉林市,学生们利用寒假时光参加户外冰雪运动,尽享冰雪乐趣。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1】【2】【3】...

    时间:01-16
  • 彭立勋:以中国智慧破解“审美之谜”

    2022年秋天,对于85岁的彭立勋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学术丰收的季节——四卷本《彭立勋美学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这套新书,91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美学家汝信先生写下贺词:“彭立勋教授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长期在美学诸多重要领域内从事深入的研究,通过辛勤的耕耘劳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得到学术界的...

    时间:01-16
  • 自主科研仪器,践行原始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不仅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使命,也对我们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21年4月19日,清华11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特别来到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我非常有幸就在现场,当总书记提到...

    时间:01-16
  • 牢记嘱托培养高层次人才 乘势而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外籍工程师,我目睹了中国不仅在技术方面,而且在服务的可持续性、成本控制和质量保障等许多方面,都在大步向前发展。若非亲眼见证这些转变,真的令人难以置信。”2022年11月14日,曾在“硅谷”工作的法国工程师、清华大学博士生大卫明,在“全球Z世代热议二十大”论坛上畅谈自己对中国新时代巨大变革的切身感受...

    时间:01-16
  • 为更多山里孩子点亮“玫瑰般的梦想”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瓦吾小学位于海拔2700米的昭觉县,地处群山中,一年四季云雾缭绕,被称为“云端小学”。学校38名女足队员,每天坚持在“手工自制”的土地球场上训练,条件艰苦。媒体报道,近日由中国女足和球迷共同为其捐赠的“玫瑰梦想球场”正式落成。“云端小学”女足球员吉牛伍作说:“这个球场特别软,而且下雨下雪也能...

    时间:01-16
  • 美育浸润乡村课堂

      讲解员带领观众云观展。  主办方供图  4件“翡翠国宝”气势磅礴,它们由40多位技艺精湛的大师能手和数十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团队精心设计;朱红光润的漆器花篮盘采用雕漆工艺,紫铜为胎、髹漆600多层,盘中雕出的花篮里花瓣轻薄娇嫩、枝杆连理穿插,多而不乱、栩栩如生;匠心独运的双面异绣作品生动细腻,一面...

    时间:01-16
  • 部署2023年人才培养规划

      本报电(记者张保淑)采取中高职贯通、中高本衔接、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探索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等措施,加快探索高校分类管理评价机制改革,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教育部近日召开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今年人才培养“关键词”。  “新的一年,我们要...

    时间:01-16
  • 两院院士评出2022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本报电(记者张保淑)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近日揭晓。  入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中国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中国科学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

    时间:01-16
  • 感受原始美学魅力

      目前发现时代最为久远的陶鼎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乳钉纹红陶鼎,高22厘米、口径为23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乳钉纹红陶鼎鼎身呈深腹盆形,口沿以下满饰粗疏乳钉,不仅增加美感,更起到加固器身的作用。作为实用的炊器,陶鼎多使用夹砂陶,以增强其耐热性。  (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网站)  凡考古出土的陶器...

    时间:01-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