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习近平在视察东部战区机关时强调 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努力开创战区建设和备战打仗工作新局面

2023-07-06 18:33:2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视察东部战区机关,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东部战区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他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开创战区建设和备战打仗工作新局面。

  下午3时15分许,习近平来到东部战区机关,在热烈的掌声中,亲切接见东部战区官兵代表,同大家合影留念。

  习近平对东部战区成立以来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要时刻牢记使命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全力以赴履行好战区主战职能。要深化战争和作战筹划,建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高打赢能力。要坚持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抓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提高战区党委领导备战打仗能力,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完成好。

  张又侠等参加活动。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徐少兵 张建庆 步晓强 李斌 黄显文 张麒 季明 张斌 张磊 摄影 李刚)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贵州努力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

      梵净山上,层峦叠嶂,云海翻涌,四方游客争相打卡;赤水河畔,水清岸秀,瓜果飘香,沿河群众以“绿”生财;苗岭深处,山林如海,点绿成金,林下经济创新拓展……  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即将举办,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外国政要、...

    时间:07-07
  • 不断加大交通强国建设力度 中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

      不断加大交通强国建设力度  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韩 鑫  核心阅读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报,从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等方面介绍了2022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交通强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

    时间:07-07
  • 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鱼鸟共舞 林水相依

      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  鱼鸟共舞 林水相依(美丽中国·湖泊生辉)  本报记者 刘雨瑞   眼下,熬过漫漫寒冬的嫩芽钻出泥土,给大地染上一层新绿,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处处可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铺展眼前。  “咔嚓”一声,枯枝断裂,细微的...

    时间:07-07
  • 两岸学者参访浙江湖州 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安吉余村村容整洁、产业完善、村民富足,真的很棒!”“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科技感很强,让当地发展实现了‘弯道超车’。”……参观体验过程中,两岸学者频频发出感叹,点赞浙江湖州的发展。  日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来到湖州的安吉和德清,深度了解当地“千万工程”建设...

    时间:07-07
  •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将至 全国各地积极应对

      6日上午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江苏、安徽、湖北、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面对即将到来的“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从国家到地方,各地正在积极应对。  水利部对南方5省市启动水旱灾害防御四级响应   水利部6日发布消息,据预报,6日到9日,我国西南中部东部、黄淮南部、...

    时间:07-07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什么重要?该如何发力?

      新闻1+1丨现代化产业体系,该如何发力?  今年以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如此重要?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之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能解决和应对哪些问题?又该怎么建设? 新闻1+1邀请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昌文,共同关注:现代化...

    时间:07-07
  • 陕西安康铁路运输法院推动未成年人“霸凌”处置步入正轨

      岂能因年龄未满十四周岁就“打人白打”  陕西安康铁路运输法院推动未成年人“霸凌”处置步入正轨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3名未满14周岁的初中生因打球发生冲突,其中一人被打致轻伤二级。报警之后,案件却“悬而未决”,受害人合法权益迟迟得不到有效保...

    时间:07-07
  • 零散巴掌田变成整片高产田 实探安徽耕地托管经营改革

      零散“巴掌田”变成整片“高产田”  记者实地探访安徽耕地托管经营改革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6月,夏收时节,麦浪滚滚,大地一片金黄,处处呈现醉人的丰收景象。  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前圩村,千亩连片攻关示范田里,几十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所到之...

    时间:07-07
  • 推动中国甘蔗品种升级 需用好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农业生产命脉。对于甘蔗产业发展来说,种业究竟有多重要?  “种业是甘蔗产业发展的基石,对产业发展贡献高达60%。”7月1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首届现代生物育种与甘蔗育种升级高端论坛上,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跃彬研究员给出了答案...

    时间:07-07
  •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国产大豆应向科技要产量

      【院士访谈】  ◎本报记者 金 凤  国产大豆品种有亩产400—450斤的潜力,但现在的增产潜力平均只实现了约50%。这一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大豆选育、种植技术没得到足够重视,农民的种植收益不高,不愿种植大豆;二是好的土地都首选种粮食作物了,种植大豆的土壤有的肥力...

    时间:07-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