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乡村之美|浙江乡村,20年坚持一件事

2023-06-16 12:19:35

来源:潮新闻

  过去20年,浙江的万村千乡,坚持做了一件事。

  2003年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花5年时间,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年间,“1万个”已经推广到所有行政村。浙江乡村,已经变得不一样。

  它们让城里人很向往。通达的道路、优美的环境、健康的食物、蓬勃的新业态……乡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一到节假日,城里人都爱往农村跑,因为那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它们成为全国的样板。“中国网店第一村”“中国生态第一村”“中国第一农民画村”……浙江乡村一刻不停地朝着乡村振兴努力,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变成真实的场景。

  它们走上了国际的舞台。不管是摆脱贫困还是农民增收,不管是生态保护还是传统文化保护,一个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浙江小村,接连不断向世界发出美丽中国的声音,为各国乡村带去“中国经验”。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乡村收获了千千万万个改变和蜕变;也必将继续用千千万万个日夜,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懈探索。

  找到“向往的生活”

  安吉余村,从参观者每天络绎不绝来看,无疑是乡村的“顶流”。

  曾靠矿山日进账万元,以前的余村“靠山吃山”,如今却是“养山富山”。村里建起咖啡馆、文创店,几个月前,还很时髦地面向全球发出“英雄帖”,请各路高手能人带着项目到当地创业。

  乡村的未来是什么模样?这个问题并无定论。但乡村该有怎样的未来,浙江乡村20年之变,呈现出中国乡村不断前行的姿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村率先把目光转向了工业。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经济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乡村的水脏了,山秃了,垃圾成堆,农村环境问题严峻,群众健康受到威胁。有人说:“示范村县县有,垃圾村到处有。”

  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工作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没有文化设施,青壮年纷纷出走……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深入各地农村,一路调研,一路同大家交流: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他语重心长地说:“浙江农民富,创业的人多,房子造得好,但浙江农村的污水、蝇虫、垃圾也多。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千万工程”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域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200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浙江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千万工程”的重要目标。

  有人形象地比喻,在浙江发展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千万工程”是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扳”下去,其实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变革重塑。

  “千万工程”一路走来,浙江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村民习惯发生了巨变,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金华浦江向水晶产业污染“开刀”,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影;台州仙居“化工一条江”变成“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联起山水田园。

  2018年9月27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这样评价:“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这股力量,早已赢得万人心。“千万工程”切中了老百姓最有体感也最关心在乎的“关键小事”,一经推出就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这项民心工程,撬动了各领域的创新,江南水乡重现昔日美景。目前,浙江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座农村公厕,在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补齐平均数背后的短板

  以生态起步,但不止于生态,“千万工程”开启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城乡统筹实践。

  往返嘉兴火车站与南湖区凤桥镇,一趟101路公交车穿梭城乡之间。这是嘉兴市首批城乡公交线路之一,2004年3月下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嘉兴专题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时,曾坐上这班车,亲身感受嘉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带来的变化。

  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浙江通过“千万工程”的系统推进,成为全国最早发布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纲要的省份。从打破城乡迁徙的户籍障碍,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赋予乡村要素以市场价值……人、财、物在城乡之间自由涌流,改变的是传统城乡工农关系。

  当年的101路,现在依然穿行在嘉兴城乡。不过现在,浙江的城市乡村已有新的风景——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截至目前,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0年来从2.43缩小到1.90,是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

  沿着“千万工程”的路子走到现在,浙江仍在着力补齐平均数背后的短板。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要求,浙江去年以建设未来乡村、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重点,先后开展了两批378个未来乡村建设。

  农村公共服务的提质扩容是探索重点之一。

  龙游县溪口村的老人,刷脸就可以在村里的老年食堂免费就餐,他们的健康与安全通过数字化连接,时时被家庭医生关注着;

  萧山区梅林村周边的孩子,有了村级的青少年宫,在村里就可以上区少年宫里最受欢迎的乐高、绘画、朗诵、主持人课程。

  目前,全省首批城乡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食堂、村卫生室等标配设施覆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不断优化,浙江还将提升重特大疾病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山区海岛县乡村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农办原副主任顾益康亲历“千万工程”启动及实施,他认为:“‘千万工程’的内核是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这也意味着其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

  开辟乡村大时代

  办好农村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多年来,亲历“千万工程”的干部群众有一个共识:“千万工程”能持续推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搞千村一面,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

  按照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久久为功,按省内最高规格,连续19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及相关政策意见,推动“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层层递进——

  2003-2010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主要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动广大乡村更加整洁有序。

  2011-2020年,“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主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推动广大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在不同的阶段,“千万工程”的恒久使命就是“破题”,为乡村发展寻找最适合它的答案。站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浙江将“千万工程”置于更高水平、更大场景,把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更紧密结合起来。

  2021年起,“千万工程”步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新阶段,重点是提升乡村产业匹配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城乡发展融合度;2023年起,浙江提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

  实施“千万工程”,越往后“骨头”越难啃。

  规划先行,腾出乡村发展新空间。浙江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行政村总数由2003年的4万个缩减至2021年的1.97万个。今年又提出鼓励编制跨村域的“多规合一”规划,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盘活要素资源。

  强村富民,村庄建设有了新抓手。浙江树立经营村庄理念,把发展美丽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打出“组合拳”,力争今年全省年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90%。

  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重新定义乡村的价值。

  松阳,长三角区域传统村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他们不急着把农村变得像城市,而是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与“拯救老屋”行动,大批老屋被修复改造成精品民宿、艺术家工作室、乡村博物馆。

  义乌,当地人有着活络的经商头脑,农创客、乡村职业经理人出现在乡村,他们在村里的老旧厂房和闲置农房里创业,村民因此有了房租新分红、就业新机会……

  在时代大命题里,浙江农村用20年的努力,把“脏、乱、差”转变为“强、富、美”,标注下“千万工程”对浙江“三农”发展乃至中国“三农”发展的历史贡献。这里星星点点的变化,折射的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万千农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伟大变革。

  “千万工程”20年,我们依然充满期待,我们依然接续奋斗不停歇!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两岸屈氏后裔屈原故里过端午

      中新网湖北秭归6月16日电 (郭晓莹 董晓斌 杜嫣然)来自台湾彰化的18名屈氏后裔16日赴湖北秭归万古寺村,与当地屈氏后裔一起赛龙舟、包粽子、话亲情、祭屈原,提前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端午佳节。两岸屈氏后裔在万古寺村合影留念。 周星亮 摄  秭归是屈原故里,万古寺村相传是屈原祖籍居住地。该村有六...

    时间:06-16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于6月26日至28日举行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委员长会议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主持会议。会议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6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委员长会议建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对外关系法草案、...

    时间:06-16
  • (聚焦海峡论坛)“海峡金融论坛·台企发展峰会”启幕 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获“大礼包”

      中新网厦门6月16日电 (记者 杨伏山)第十五届海峡论坛重要配套活动“海峡金融论坛·台企发展峰会”16日在厦门举办,一系列新举措推出,为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全链条资本市场服务奉上“大礼包”。一系列新举措推出,为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全链条资本市场服务奉上“大礼包”。 杨伏山 摄  由国务院台湾...

    时间:06-16
  • 乡村之美|从“千万工程”到“万千蝶变” 习近平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什么样的“工程”能够引领中国乡村振兴的“万千蝶变”?  2003年,在之江大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帷幕,这是乡村整治工程、更是他始终牵挂的生态富民工程。  2018年,联合国颁奖台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

    时间:06-16
  • 东西问|肖君拥:全球人权治理,出路何在?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全球人权治理,出路何在?  作者 肖君拥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是《世界人权宣言》通过75周年、《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多年来,在这两份获得广泛共识的纲领性文件指引下,国际社会不断探索有效促进和保护人权的道路,努力推动全球...

    时间:06-16
  • “千万工程”20年 | 浙江:一枝花共富一方百姓

      棠棣村,是浙江绍兴一个以花闻名、因花致富的小山村,素有“春兰故乡”之称。如今,棠棣村里的兰花住进了数字工厂,走进了带货直播间,当地也围绕兰花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拉长兰花产业链,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棠棣村的故事,是“...

    时间:06-16
  • 习近平会见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

      6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  习近平对盖茨及其基金会长期致力于促进全球减贫、卫生、发展及公益慈善事业表示赞赏。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目的是为解决全球性挑...

    时间:06-16
  • (聚焦海峡论坛)两岸专家学者共话民生气象

      中新网厦门6月16日电 (彭莉芳)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16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海峡两岸150余位气象专家学者围绕“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主题,共享气象科技最新研究成果,共商气象服务民生,共促两岸气象融合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始,两岸共同致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时间:06-16
  • 聚焦科技创新 专家齐聚青海共议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中新网西宁6月16日电(祁增蓓)16日,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青海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时间:06-16
  • (聚焦海峡论坛)超七成台青“新面孔”首赴海峡青年论坛 苏浙鲁鄂川同交流

      中新社厦门6月16日电 (记者 龙敏)第二十一届海峡青年论坛16日在厦门举办,两岸知名学者、青年社团负责人及青年代表近450人与会。其中,台湾嘉宾303名,首次参与的台青“新面孔”占比超七成。  来自台北的曹圣永今年首次参加海峡青年论坛。他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峡青年论坛已成为两岸青年增...

    时间:06-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