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06-08 09:25:20

来源:人民日报

  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上海三区、江苏三市、浙江两市分别与皖北八市结对帮扶建设的10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部挂牌落地;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揭牌、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上线发布……连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作频频。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沪苏浙皖携手共进,各扬其长,奋力开创长三角一体化新局面。

  共锻长板,打造发展强劲增长极

  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拥有合肥首个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这段时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邵翔,正与课题组成员在这里开展氢能领域实验。“长三角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了有利条件。”邵翔说。

  张江、临港、浦江、合肥、苏州5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步伐加快;“科大硅谷”面向全球招募合伙人,三省一市开放共享23个大科学装置、4万余台大型科学仪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三省一市互联互通,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确定15个首批联合攻关项目,安徽与江苏率先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沪苏浙皖各扬其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上海松江到安徽合肥的G60科创走廊,已拥有超过全国1/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和1/8的高新技术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占比接近60%,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全国占比均在1/3以上。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让长三角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共破壁垒,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体化,要打破行政边界,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5年来,三省一市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速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提速“硬联通”,三省一市“抱”得更紧。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铁路运营里程超1.37万公里,其中高铁6700公里,占全国1/6。2022年,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重38%,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在江苏,67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开通,11条久未解决的省际“断头路”,如今已通车8条。

  推动“大流通”,区域市场建得更大。截至2022年底,三省一市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的硬科技企业有236家,占全国比重47.1%。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长三角区域布局了35个上市服务基地及工作站,沪苏浙皖甬五地银保监局发布政策,提供灵活便利的融资支持;《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2项长三角区域统一标准的制定,“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的开展,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的建立,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优化“大环境”,贸易投资更加便利。自贸试验区合作实现新突破,宁波片区与蚌埠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肥港—洋山港“联动接卸”监管模式正式落地……深化改革,让发展后劲十足;扩大开放,让发展动能更强劲。

  共建共享,提升长三角群众幸福感

  6月下旬,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即将运行,将与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家在上海浦东、毕业后选择到苏州工业园工作的张宜轩很是惊喜,“这不就是同城生活吗?”

  对2.37亿长三角人来说,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

  跨省打造长三角“水乡客厅”,联合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进危险废弃物跨省转移监管……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0%,较2018年上升7.3个百分点;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9.4%。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2年9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同步立法,率先实现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一卡多用、跨省通用。此举一出,让长三角群众多了“一家人”的认同感。

  率先启动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长三角41座城市的1.5万余家医疗机构,均可跨省直接结算,累计惠及1300万人次,涉医疗费用近36亿元;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已实现长三角10个城市乘客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从共建到共享,长三角人的“民生幸福圈”不断扩容。

  今年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第二个3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217项具体任务目前进展顺利。一个经济活跃强劲、创新能力跃升、营商环境优良、要素流动通畅、绿色美丽宜居、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将成为长三角新图景。

  翻译

搜索

复制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方:敦促美方采取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共同维护国际经济金融稳定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梁晓辉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月8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国际金融协会近日发布《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显示,全球债务规模目前达到305万亿美元,比新冠疫情暴发前多了4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的国家债务规模居全球首位,达到31.4万亿美元,这进一步引发了国...

    时间:06-08
  • 一见·这场座谈会,总书记强调三个“事关”

      芒种时节,一场聚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座谈会召开。  解剖麻雀为全局。这场座谈会开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着眼的是全国生态、强国建设、民族赓续的宏阔视角。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

    时间:06-08
  •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

    时间:06-08
  • 检察机关分别对李超、王忠玉、刘远照、李宗文提起公诉

      中新网6月8日电 据最高检官方微信8日消息,日前,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李超、王忠玉、刘远照、李宗文提起公诉。  辽宁检察机关依法对李超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辽宁省委巡视组原组长李超(正厅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由辽宁省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检察院审查...

    时间:06-08
  • 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方回应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梁晓辉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月8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前相继发布最新报告,上调2023年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其中,世行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经合组织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4%。二者均提到,中...

    时间:06-08
  • 日方对中俄举行联合空中战略巡航表示担忧 中方回应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梁晓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月8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中俄举行了联合空中战略巡航,日本对此表示了担忧,中方对日方的担忧有何回应?  汪文斌:关于此次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中方的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消息稿,大家可以查阅。这次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符合国际...

    时间:06-08
  • 美驻华大使就芬太尼问题指责中国 中方:美方不要无理抹黑甩锅推责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梁晓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月8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7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一场论坛上指责中国没有停止生产芬太尼,并强调将继续向中国政府施压,以制止毒品流入美国。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汪文斌:我想先请你向伯恩斯大使问一个问题,2019年5月,中国政府本...

    时间:06-08
  • 中国海军戚继光舰圆满结束对文莱友好访问启程前往菲律宾

      中新社斯里巴加湾6月8日电 (黎明宇)中国海军戚继光舰8日圆满结束对文莱友好访问,启程前往菲律宾。  当地时间上午9时,文方在摩拉港码头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中国驻文莱大使肖建国、武官戴祁林等,以及中资机构代表、华侨华人代表、文莱海军官兵代表等200余人位码头送行。6月8日,中国海军戚继光舰...

    时间:06-08
  • 【理响中国】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凝聚文化强国建设磅礴力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特别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

    时间:06-08
  • 青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稿50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时间:06-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