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理响中国】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凝聚文化强国建设磅礴力量

2023-06-08 15:35: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特别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第二个结合”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论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结合,其深层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谓“契合性”,代表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个独立的价值体系,虽来源不同,却有着价值共通性;所谓“高度”,代表的是二者契合,是必然的、本质的契合,而不是偶然的、表面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语境下提出的,这种高度契合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一种强加,也不是一种外部嵌入,而是其自身固有价值属性的体现。如果没有“高度的契合性”作为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会缺乏相应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彼此滋养。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历史智慧养料,更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不仅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更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不仅使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得到开垦和激发,更让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下打开了创新空间。可以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和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互融通,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深厚底蕴,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历史总结。

  “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的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回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现代文明的壮阔历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用民族的形式、大众的话语来说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例如,用“实事求是”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愚公移山”来激励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用“知行观”来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一具有浓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概念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奋进历程的实践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在治国理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无愧”;强调人要“止于至善”,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君子、成圣贤。在行为方式方面,以“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强调做事不弃微末,精益求精;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强调博采知识精华,畅游知识海洋。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性的深刻把握,体现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的实践自觉,不断夯实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

  “第二个结合”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引。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相结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传承弘扬讲仁爱的理念,守望相助、扶危济困;传承弘扬重民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传承弘扬守诚信的理念,言必信、行必果;传承弘扬崇正义的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传承弘扬尚和合的理念,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传承弘扬求大同的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时代价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协调。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道德理念与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人文精神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深入阐发其文化精髓,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善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产出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具有大众亲和力的优质文化产品,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会见韩国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

      中新社首尔6月8日电 (记者 刘旭)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8日在官邸会见韩国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  李在明表示,韩中建交31年来,两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双方业已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东北亚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当前国际局势复杂演变,对韩中关系造成影响。两国民意和互信有所倒退,令人担...

    时间:06-08
  • 丝绸之路河西段30余处石窟群启多语言壁题考古文献资料调查

      中新社敦煌6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8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项目计划对丝绸之路河西段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30余处石窟群历代各类题记,进行全面调查、整理与研究。  该项目将在对汉文、回鹘文、藏文...

    时间:06-08
  • 农工党2023年“环境与健康宣传周”上海站活动举行

      中新网上海6月8日电(范宇斌 朱明敏)8日,由农工党上海市委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的农工党2023年“环境与健康宣传周”上海站活动举行,活动以“共护母亲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上海市委会主委张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唐...

    时间:06-08
  • 天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

      津云新闻讯:6月8日上午,天津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活动以“热情迎国赛 天津等你来”为主题。  主题活动在津南区海棠科创园举行。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执委会主任出席活动并讲话;大赛执委会成员、各工作部工作人员;有关区和部...

    时间:06-08
  • 中工漫评丨线上线下同台竞技,共赴数字之约

      6月7日,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决赛期间,同步举办线上比武,包含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两个工种的比赛,鼓励全国职工实时挑战现场参赛选手。焊接设备操作工实操线上比武,参赛选手可在线沉浸式体验虚拟搭建的操作场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时间:06-08
  • 今日辟谣(2023年6月8日)

      谣言:天津、安徽等地有考生“骆X文”丢失准考证?  真相:网络平台所谓“在公交站牌捡到一个准考证,考生骆X文”的信息为谣言。经天津、安徽铜陵等地核查,本次夏季高考,无姓名为“骆X文”的考生丢失准考证。  近年来,诸如“XX同学准考证丢失”“捡到XX同学准考证”这类谣言信息,每年都会在高考期间传...

    时间:06-08
  • 河南夏播面积达5552万亩 占预计面积六成

      中新网郑州6月8日电 (记者 韩章云)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截至6月8日,该省夏播面积已达5552万亩,占预计面积的61%。  近日河南全省天气持续晴好,土壤墒情充足,夏播进度持续加快,已连续2天日夏播进度突破1000万亩。  记者近日走访河南省新乡县部分村镇看到,不少农田在收获小麦的同时,播种机、玉米种...

    时间:06-08
  • 破堵点解难点 激活中老铁路澎湃新动能

      中新网昆明6月8日电 题:破堵点解难点 激活中老铁路澎湃新动能  作者 张伟明 许崇官  今年4月份以来,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由以前的隔天开行,实现常态化每日开行,来自东南亚的榴莲、山竹等优质水果坐着火车26小时就能抵达昆明,畅销昆明、成都、广州等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  据统计,...

    时间:06-08
  • 沿黄九省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6250万人次

      中新网青海贵德6月8日电 (祁绣娟)8日,第二届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举办。记者从推进会上获悉,九省区2.4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2万名从业人员,5个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022年以来发布岗位信息4996万条,为480万家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营业总收入...

    时间:06-08
  • 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在厦门上线

      中新网厦门6月8日电 (杨伏山 陈雪松)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服务平台8日在厦门上线,入驻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  该平台是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指导,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和厦门市委台港澳办共同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依托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建设的“一站式”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 ...

    时间:06-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