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元首外交|开创中菲友好新的“黄金时代”

2023-01-06 15:17:28

来源:新华社

  5日的北京暖阳高照,依然沉浸在迎新年的气氛之中。应习近平主席邀请,菲律宾共和国总统马科斯3日至5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这次新年之旅,是马科斯总统任内首次访华,中国也是马科斯任内首次正式访问的东盟以外国家。对中国而言,马科斯总统是2023年中方接待的首位外国元首。这些都体现出中菲对两国关系发展的高度重视。

  这是一次传承友谊、深化互信的访问,将为中菲持续推进农业、基建、能源和人文四大重点领域合作,构建好邻居、好亲戚、好伙伴的“三好关系”提供新的历史机遇。中菲两国紧密携手,开创中菲友好新的“黄金时代”。

视频:元首外交 | 开创中菲友好新的“黄金时代”来源:新华网

  乔马尔·阿布东是菲律宾第三大城市、“果篮子”达沃市一家榴莲加工厂的质检员。他有个“绝活”:凭眼力便能将农户们每天送来的成百上千颗榴莲按质量等级快速分类,以确保优质货品进入工厂。不过最近,他也有了“甜蜜的烦恼”:随着中菲两国4日正式签署榴莲对华出口的相关协议,阿布东的工作量估计要大大增加。

  曾长期担任达沃榴莲协会会长的坎德拉里奥·米库洛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达沃目前榴莲年产量超过5万吨,有3000多户种植户。如果每户按1公顷的种植面积计算,在榴莲对华出口的相关协议生效后,每户的年收入预计将增加大约2800美元(约合1.9万元人民币),“中国市场将成为达沃最大的榴莲出口目的地”。

  从榴莲到香蕉、菠萝,再到芒果、牛油果和椰青,菲律宾是东南亚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随着同中国拉紧利益纽带,菲律宾企业和民众将收获更多商机。

  农业贸易只是中菲农业合作利惠两国民众的一个方面。在4日下午同马科斯总统会谈时,习近平主席说,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愿助力菲律宾农业农村发展,打造农技中心品牌项目,开展育种、生产、加工、储藏全产业链合作,加快推进菌草合作。

第五届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拍摄的菲律宾黑钻凤梨。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菲两国农业合作正结出累累硕果。

  在菲律宾北部的中吕宋地区新怡诗夏省,2001年成立的中菲农技中心已完成三期项目。引入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使菲水稻产量稳步提高,对维护菲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活作出贡献。

  上世纪90年代,菲律宾希望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便派出技术团队参与攻关,共同培育出适应当地热带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如今,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公顷,每公顷最高产量达到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

  2022年10月,同样在达沃。达沃-萨马尔大桥开工仪式上,菲总统马科斯与中方建设者共同埋下时间胶囊,相约在大桥通车时取出,共同庆祝中菲合作的又一个里程碑。

  达沃-萨马尔大桥规划全长约3.81公里,是菲政府“多建好建”规划的旗舰项目之一,由中国政府提供融资支持、中国路桥公司承建。大桥横跨巴基普坦海峡,将大幅缩短达沃市与萨马尔岛的通行时间,改变往来两地只能乘渡轮的现状。

  菲律宾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说,建设达沃-萨马尔大桥是达沃人的百年梦想,将有助于释放达沃市和萨马尔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提高民众获得就业、教育和其他服务的机会。

  习近平主席对这一项目特别关心。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泰国曼谷会见马科斯总统时就提到这一项目,指出中菲要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同菲律宾“多建好建”规划对接,建设好达沃-萨马尔大桥项目。

10月27日,在菲律宾达沃,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左)与菲律宾公共工程和公路部长曼努埃尔·博诺安在达沃-萨马尔大桥的开工仪式上埋设时间胶囊。

  中菲两国合作的基础设施项目改变着一座座城市的面貌。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帕西格河蜿蜒穿城而过,一座由中国政府援建的大桥横跨其上,连接两岸的历史街区,已成为马尼拉的新地标之一。大桥两侧,由当地华人赞助的两座中菲友谊园隔河相望,也是帕西格河上的绝佳观景地。

  习近平主席同马科斯会谈时强调,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领域合作,落实好重点项目“硬”基建合作,拓展电信、大数据、电子商务等“软”基建合作,带动菲律宾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可以预见,在中菲合作中,中国将继续发挥在“软”“硬”基建领域的经验优势,给当地城乡发展带来更多推力,更好地惠及菲律宾人民。

  前不久,“魅力中文,沟通中菲——菲律宾国际中文教育成果展”现场播放的视频给与会嘉宾带来不小惊喜。视频中,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和副总统莎拉饶有兴致说中文的画面,令人倍感亲切。

  中菲有着千年友好交往历史,两国血缘相亲,友谊源远流长。近十年来,中文教育逐渐得到菲律宾主流社会认可并被纳入菲国民教育体系,架起一座中菲民心相通之桥,有力促进着中菲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目前,菲律宾每年至少有来自全国153所学校的1.2万名公立中学学生在学习中文,为中菲友好播下一粒粒“种子”。

  “每当开学上汉语课时,我都会让学生想出一个他们认为源于汉字的当地语言单词,学生们会对常用单词的‘中国血统’非常感兴趣,”菲律宾教育部课程发展司顾问、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菲方院长凯文·帕明图安(中文名裴刚)说,“汉语教育是连接菲律宾和中国人民的一座无形桥梁。只有当人民的心被连起来,才能更好地连接路,而路又能连接世界。”

在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孟广洁为菲律宾总统府新闻部工作人员上课。

  在4日下午同马科斯会谈时,习近平主席强调,双方要全方位深化人文交流,拓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合作,探讨气象、航天等领域创新合作。

  去年11月初,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三名航天员与东盟国家的数百名青少年,通过网络视频进行了一场“天宫对话”。这场航天知识启蒙式的活动,也印证了中菲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菲律宾马卡蒂高级中学高三学生珍妮尔·迪玛尤加有幸得到直接向中国航天员提问的机会。她的问题聚焦于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感知时间以及太空环境对身体的影响。高二学生马龙·尼古拉斯说,“天宫对话”新颖有趣,不仅让他直观感受到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环境,还从太空视角领略到地球的独特魅力。

  菲律宾总统夫人路易丝·阿拉内塔-马科斯表示,与中国航天员的对话为菲律宾年轻一代提供良好契机,让他们可以了解更多航天知识和前沿科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紧密的人文交流将不断推动中菲两国关系的发展

  人们期待,在元首外交坚强引领下,两国政府和人民携手书写中菲友好合作的新画卷,共同致力于成为互帮互助的好邻居、相知相近的好亲戚、合作共赢的好伙伴,不断推动两国关系提档加速、两国合作提质升级,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地区和平稳定贡献更多正能量。

  策划:倪四义

  统筹:谢鹏 韩墨 闫珺岩

  记者:闫洁 刘锴 王晓薇

  视频:王玉珏 杨云起 闫洁

  编辑:张远 赵嫣 乔继红 王申 鲁豫

  摄影:刘颖 乌马利 郑昕

  视觉:洋葱画视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2年度相册,献给平凡而努力的你们

    2022的册页已然翻过铁路人又度过了忙碌的一年那些闪亮、感动、难忘的时刻在一声声快门之间被永久定格这些平凡者的不凡足迹记录了他们不懈努力的姿态追光沿着万里铁道他们一直在追光的路上一年四季,步履不停眼中有光,心间明亮京哈线秦沈段,施工人员在星空下进行接触网换装作业。黎明破晓时分,大同西供电段的职工正在...

    时间:01-07
  • 向农业强国进发——专访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岁末年初,专访部长。连续三年,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给总台央视记者写下了这样三组关键词:  2021年:粮食,种子、耕地  2022年:粮食  2023年:农业强国  三组关键词之间有何关联?唐仁健说,一脉相承,内在逻辑关系非常明确。  “农业强国是纲领性的,提纲挈领。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夯实粮食...

    时间:01-07
  • 北京发热门诊接诊量逐渐回落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朱竞若、潘俊强)当前,北京市疫情呈现趋稳态势,发热门诊接诊量从去年12月15日最高峰7.3万人次,逐渐回落到1月4日1.2万人次。首都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天发布《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总方案》及监测预警、重点人群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地区防...

    时间:01-07
  • 2023,中非合作将迸发新活力(环球热点)

      2023年,是中国真实亲诚对非洲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提出10周年。10年间,中非合作不断深化拓展、提质升级,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入新时代。新的一年,虽然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但中非共同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发展战略对接,全面深化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惠及更多...

    时间:01-07
  • “土专家”征服干散货码头“珠穆朗玛峰”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干散货码头,蓝天碧海、白云红矿,机械作业的行云流水中,勾勒着一幅“红火画卷”。  目之所及,满载矿石的皮带流程来回穿梭运转,鳞次栉比的码头设备自主操作,将货物不断接卸。不同于传统印象中工人劳累、环境脏乱的干散货码头,这里空无一人、作业高效洁净。  这便是全国首个...

    时间:01-07
  • 科学家研究发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与紫外线辐射强度有关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造成了约81%的海洋物种和89%的陆地物种灭绝。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及海洋酸化可能是引起这次大灭绝事件的主要诱因,但对于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还有很多争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国外科研团队合作,通...

    时间:01-07
  • 我国科学家揭示衰老新机制

      本报北京1月7日凌晨电(记者齐芳)人为什么会衰老?目前尚没有正确答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合作发现,这或许与人类基因组中古病毒的“复活”有关。  这一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在线发表。  刘光慧解...

    时间:01-07
  • “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

      本报合肥1月7日凌晨电(记者常河)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团队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基础物理研究成果。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了该团队在高能量约束先进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实现高性...

    时间:01-07
  • 民政部推动养老机构就医用药优先保障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任欢从民政部获悉,为推动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就医用药优先保障,民政系统成立部省市县四级工作专班,开展“日调度”,全面推动落实。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1月3日,通过协调工信部调拨和地方自行协调解决,全国累计为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解决解热镇痛药85.7万盒、止咳药73.5万...

    时间:01-07
  • 春运大幕正式开启 北京地区18日将迎来出行高峰

      2023年春运大幕今日正式开启   北京地区40天预计发送旅客993.4万人次1月18日将迎来出行高峰  2023年春运今天正式启幕。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局集团公司)了解到,春运40天,北京地区预计发送旅客近千万人次,预计旅客出行高峰日为1月18日。2022年12月30日...

    时间:01-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