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这条西南森林样带,神奇在哪里

2023-07-15 05:16:37

来源:光明日报

  行走在夏日的热带雨林,人的感官也回归到最本真的自然状态:看!草木葳蕤下,藤蔓肆意绕生;听!鸟叫虫鸣,枯落无声飘下;嗅!林分蒸腾,生气扑鼻而来……

  这里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体坐标为补蚌一公顷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

  “别看样地面积只有一公顷,生物多样性却非常丰富,胸径在1厘米以上的木本植物就有221种。”随行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帅锋告诉记者。

  生态保护修复效果需要客观评价

  补蚌一公顷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只是该所森林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众多监测样地中的一块。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十分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森林保护管理仅考核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对森林质量、生态功能等没有约束性指标”的突出问题。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其目标任务为:到2035年,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2亿公顷左右,质量实现根本好转,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生态基础。

  “目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措施比较单一,还是以封山育林为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哪些,重要性如何,都还不很清楚。要客观评价生态保护修复效果,就需要开展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研究。然而,国内外这方面的指标多达700多个,急需研究提出简单易行且有效的代表性指标,解决当前指标繁多、使用不便等问题,改变当前常用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表征森林质量或功能的现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所长苏建荣指出。

  2021年3月,苏建荣带领研究团队正式开始野外工作,如今已在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三省一区完成42块一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创建。显然,团队以西南林区为对象,开展以自然保护地为参照和基准的生态保护修复评价研究和试点,是想通过建设一条天然林生态系统功能样带,为今后的长期研究打下坚实的平台基础。

  涵盖整个西南林区的“大十字分布”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自然保护地分布集中,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系统形态一应俱全,是森林生态学研究最重要、最完备、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西南林区生态系统功能样带由42块一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构成,分布在云南勐腊县、思茅区、景谷县、云龙县、永平县、维西县、德钦县、元谋县,四川黑水县、古蔺县,西藏林芝市,贵州江口县、印江县13个市县。从2020年开始,经过3年努力,以东经101°为主线、北纬29°为副线,从具有浓郁热带风情的西双版纳跨过普洱太阳河、景谷威远江,登上永平金光寺、云龙天池,经“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地带的白马雪山到达“蜀山之王”贡嘎山,西至雪域高原色季拉山,东向金沙江畔元谋萨王纳,经古蔺黄荆老林至贵州武陵第一峰梵净山,呈十字分布的西南林区天然林生态系统功能样带被团队建成了。与此同时,他们还与样带沿线10家支持单位签订为期30年的共建协议,确保能够对动态监测样地进行长期可持续性的研究。

  这是一条令研究团队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功能样带:

  建设标准高。除了按照国家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样地标准进行建设,他们还参考了美国史密森热带森林研究中心建立的森林动态研究样地网络标准。“一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面积为100米×100米,使用全站仪打点,每20米以水泥桩定桩,胸径大于1厘米的木本植物均挂牌定位调查,刷油漆标注胸径,记录编号、物种名、树高、坐标及生活力等数据,此外还要记录样地的GPS位置、坡度、坡向、凹凸度、海拔等环境因子。”李帅锋熟稔地介绍。

  海拔跨度大,植被代表性强。从海拔650米向上延伸至4300米,兼顾森林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谱,包括从热带雨林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等12个类型。其中,热带雨林有望天树林、千果榄仁、番龙眼林;常绿阔叶林有短刺锥林、曼青冈林和元江锥林3个类型;针叶林则有云南松林、思茅松林、岷江冷杉林等7个类型。

  考察行程中,不论是高耸入云的热带雨林代表树种望天树,还是云南多有分布的常绿乔木思茅松,抑或石灰山季雨林常见的轮叶戟,都让记者对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天然林地类型和资源分布特点有了直观感受。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一群执着的人

  研究团队调查了整个样带的植物丰富度和功能、系统发育、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初步统计,胸径超过1厘米的木本植物有932种、127089株个体。其中,乔木种类708个,灌木74个,藤本150个。”听说每个物种都采集了凭证标本,记者不由得心生感叹——这意味着研究团队成员至少要采集超过万份土壤与植物样品!

  从获取的3150份土壤样品和932个物种植物功能性状指标中,队员们收集到碳储量、土壤养分、分解及最大持水量4个类型13个生态系统功能指标,包括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氮磷钾、酶活性、土壤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等——想来这就是研究团队孜孜以求的客观评价生态保护修复效果的代表性指标。

  除了涵盖整个西南林区的大十字构型,这条森林样带还有一个神奇之处,那就是不少动态监测样地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庇护所。“我们共计发现4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即望天树、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39种,包括中华桫椤、藤枣、云南肉豆蔻、勐海石斛、千果榄仁等。”作为研究团队中的植物分类专家,李帅锋对此如数家珍。

  高达40米的通量塔是开展野外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搭载有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和超声风速仪等多种观测设备。据说研究团队中没几个人能爬到塔顶,而副研究员黄小波爬上爬下的次数最多。“避过象群,见过毒蛇,戏过金丝猴……”有趣得很,他也是研究团队中与野生动物打交道最多的人。据悉,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块一公顷动态监测样地是亚洲象的栖息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云南铁杉林、曼青冈林和云南松林3块动态监测样地是滇金丝猴的栖息地,长苞冷杉林是白马鸡的栖息地;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落叶混交林是黔金丝猴的栖息地……而影像监测显示,大部分样地中都出现过黑熊、猕猴、白鹇等野生动物。

  聊起野外工作的酸甜苦辣,除了风吹雨淋、蚊叮虫咬以及单调孤寂的日常外,每个人心中还珍藏着一份独特的经历:

  “去年9月10日,在西藏色季拉山4300米海拔处,我们冒雨打点,当时的气温接近零摄氏度,整个身体冻得瑟瑟发抖……”黄小波回忆道。

  “野外作业经常要爬山,而我喜欢抓藤条来助力,一次险些抓空跌落下去,多亏小波在旁边扶了我一把。”自此,李帅锋改掉了“爬山时抓藤条”这个“不好的习惯”。

  在博士生张锐看来,野外做科研项目能够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属于“辛苦并快乐着”。“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了解样地从规划到创建再到维护的全过程,科研上收获很大。”

  “进山注意安全,雨后会有蛇和蚂蟥……你们没见过的蚂蟥,又被我遇到啦!”考察工作的微信联络群内,黄小波从另一块样地现场发来提示信息,并附上脚腕处被蚂蟥叮咬出血的照片。“好的,就怕碰不到!”有身经百战的研究团队成员陪同,记者索性也放松心情调侃起来。

  随着西南森林样带平台的初步建成,苏建荣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下这么大功夫建起西南林区生态系统功能样带,就是要在大尺度空间下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发展趋势,后续将面临资金投入、数据挖掘和高质量成果产出的挑战,团队人手有限,土壤、植物分类和生态专业人才都需要……”

  按照苏建荣的设想,下一步,除了五年一次的常规普查、增加动物和小气候监测外,他的团队还将选择样带周围受干扰较大的次生林或人工林,构建次生林生态系统功能样带,并以天然林样带为对照,揭示干扰对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价森林生态修复的进程和成效。“此外,基于具有测绘功能的无人机,对每个一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开展地形、物候及森林生长监测,构建地下、地上及空中一体化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功能监测样带体系。”

  未来,这条西南森林样带还将续写怎样的神奇,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张 蕾 本报通讯员 尚瑞广)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聚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25次北京学学术年会召开

      中新网北京7月15日电 7月14日—15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第25次北京学学术年会”在北京联合大学学院路校区召开。  年会发布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及建设成效指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张景秋称,报告...

    时间:07-15
  • 受台风“泰利”影响 广铁将停运部分列车

      中新网广州7月15日电 (郭军 方杰)记者15日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集团”)获悉,随着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即将影响或登陆中国华南沿海,广东西南部、海南地区的铁路线路将受到影响。  铁路部门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台风运行径路和影响范围,科学制定旅客列车停运、车票停售方案...

    时间:07-15
  • 那曲市“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专题研讨会在拉萨举行

      中新网拉萨7月15日电 (赵朗 顿旦旺姆)西藏那曲市“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专题研讨会15日在拉萨举行。  会上,那曲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许军基致辞表示,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那曲市以开展群众性竞赛活动为切口,以文艺文化类、语言文字类、小手拉大手类实践活动和生产技能类四大版块、14...

    时间:07-15
  • 民族学专家学者齐聚青海 为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步伐建言献策

      中新网青海海北7月15日电 (李隽)15日,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高层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论坛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开幕。来自中国民族学学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为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步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时间:07-15
  • 台风“泰利”来袭 海南海事局启动防台Ⅲ级响应

      中新网海口7月15日电(符宇群 吕东星)7月15日,记者从海南海事局获悉, 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来袭,海南海事局已启动防御台风Ⅲ级响应,督促提醒辖区1870余艘船舶落实防台措施。  据介绍,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航线将于16日6时起停运,预计停运将持续至7月18日。三亚旅游客船、游艇、水上娱乐项目计划于16日...

    时间:07-15
  • 台风“泰利”姗姗来迟 海南宣布进入今年主汛期

      中新网海口7月15日电 (王晓斌 袁迎蕾 吴胜安)今年第4号台风已被命名为“泰利”(热带风暴级;英文名称:TALIM;名字来源:菲律宾;名称意义:尖锐和锐利的意思),预计将于17日傍晚到18日早晨在海南岛东部到广东西部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可达台风级或强台风级。“泰利”来袭,网友直呼:“今年台风来得太晚。” ...

    时间:07-15
  • 近百名旅游网络达人徒步古蜀道 向世界推介蜀道文化

      中新网广元7月15日电 (苗琦 王春波 郑植译)“行走在原始生态的剑门古蜀道上,看着这些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树,感觉自己穿越到千百年前……”7月15日,来自四川各地的近百名旅游网络达人探访广元市剑阁县拦马墙古蜀道,有的拿出手机在线直播向世界推介蜀道文化,有的穿上古装汉服沉浸式体验蜀道之美,有的拍照...

    时间:07-15
  •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拆或不拆,难题怎么破?

      中新网绍兴7月15日电(记者 项菁)“现阶段,一些地方对待历史文化出现了极端思想,要么拆,要么一块砖头都不能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1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直言,这样的思想容易让城市复兴掉入“陷阱”,对历史文化保护不利。  当日,2023年“7...

    时间:07-15
  • 台风影响琼州海峡航运 海口三港16日6时停止作业

      中新网海口7月15日电(记者 符宇群)今年第4号台风将影响琼州海峡航运。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15日17时发布提示:受今年第4号台风影响,海口新海港、秀英港、铁路南港将在16日6时停止作业,停运预计持续至18日。  根据海南省气象局预报,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热带风暴级)预计将于17日傍晚到18日...

    时间:07-15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解密江西资溪“两山”转化:生态入“储” 产业“逐绿”

      中新网抚州7月15日电 题:解密江西资溪“两山”转化:生态入“储” 产业“逐绿”  作者 朱莹  横亘于武夷山脉西麓的抚州市资溪县,森林覆盖率达87.7%,是赣东边陲的“绿色明珠”。盛夏时节,行走于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蓝天白云下,远山绵延、满目绿染,宛若一幅山林苍翠、清泉潺潺的山水画。  早在2002...

    时间:07-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