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3天100公里 内蒙古“90后”牧民的游牧之路

2023-07-13 17:4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锡林郭勒7月13日电 题:3天100公里 内蒙古“90后”牧民的游牧之路

  作者 崔博群

  “遥远的天空之下,是蒙古族的摇篮;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心灵的归处;爱敏河的水,纯洁得像一颗心;归乡的思绪,是禁不住的泪和唱不完的歌。”转场间隙,“90后”牧民钢苏勒德一边看着牛羊一边吟诵着蒙语诗歌。

图为骏马在草原上飞驰。 崔博群 摄

  每年盛夏,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牧民纷纷开始夏季转场,传承古老的游牧文化。通过轮牧,草场有时间休养生息,即可以保护自然草场,也能让牲畜吃到更多种类的牧草。

  近日,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钢苏勒德计划用3天时间转场,向北迁徙100多公里。记者跟随钢苏勒德的步伐,记录了这次游牧之旅。

图为“90后”牧民钢苏勒德在转场途中休息。 崔博群 摄

  启程这天,钢苏勒德的姐夫和好友早早过来帮忙,他们一起给牛羊做好标记、清点数量、再给它们饮饱水。

  但出发前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头母牛遭遇难产。经过5个多小时的“助产”,小牛还是不幸夭折。本以为能带着新生命出发的钢苏勒德显得有些失落。

图为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夏季转场。 崔博群 摄

  次日凌晨,钢苏勒德惊喜发现牛群中顺利诞下另一只小牛。他激动地对记者说:“看,昨天晚上下的新牛犊,惊喜总比意外多。”

  那天的清晨,草原上空出现了日月同天的景象,太阳与月亮东西辉映。钢苏勒德说:“月亮白天出现,这是月亮留在草原上过夜了。因为草原太辽阔了,月亮一晚上都走不完。转场也是一样,我们的家乡很大,一两天都走不完。”

图为草原雨后彩虹。 崔博群 摄

  在牧区长大的钢苏勒德,大学毕业时选择留在城市成为插画设计师。打拼几年后,他发现自己和妻子最向往的生活依然在草原上,于是3年前带着孩子们回到草原。他感叹:“回到草原以后才发现,我对这片土地的爱比我想象中的还浓。所以我觉得我从市里回到草原上的这次转场,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一次转场。”

  转场途中,钢苏勒德用平板电脑为记者展示他几年前画的儿童绘本。一页页绘本描绘着关于游牧的传统习俗,他想让孩子们多了解一些游牧文化。

图为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夏季转场。 崔博群 摄

  转场的行进速度需要精准把握,不能太快或太慢。这一次转场速度有些快,导致牛羊非常疲惫。天色渐暗,转场小队决定就地露营,让牛羊休息。当记者问及走得这么快,回去会不会被父亲批评时,钢苏勒德说:“不会,我该扛的就得扛了,他已经交给我了。”

  第3天凌晨,蒙蒙细雨笼罩着北部草原,湿润的草场展现着勃勃生机。修养了7个多月的夏季牧场,已经为牛羊准备好丰美的牧草。这次转场顺利结束,转场前的120头牛,变成了121头。

  钢苏勒德对草原的生命力发出感叹:“草原上每天都有新生命诞生。小牛、小羊是我们能看到的,还有看不到的小鸟、小兔子。草也一样,昨天下的雨,今天新草就都出来了。这就是一个不得不浪漫的环境。”

图为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夏季转场。 崔博群 摄

  记者探访时发现,当地也有不少牧民在固定草场放牧。但他们对天气变化和草质保持着特有的敏感。遇到自然灾害,他们也会通过迁徙来保护自己的牛羊和牧场。

  “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游牧这个形式,而是一种游牧精神。这种精神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草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一种智慧。我们也是从上上一辈学会的,然后我们也应该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觉得我能做好。”钢苏勒德说。(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外籍媒体人打卡内蒙古博物院 感受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国日报网7月13日电(记者齐磊 陈昕钰)7月12日,“2023年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内蒙古站火热开启。中外记者首站打卡内蒙古博物院,参观展陈的馆藏珍品,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形成的历史脉络。  内蒙古博物院展陈的件件珍品背后都有悠久的历史,吸引着外籍媒体人时时驻足,得以窥见这片...

    时间:07-13
  • 中国有约|敕勒川草原焕新颜 生态“数智”变富民“药方”

      中国网7月12日讯(记者 刘桢珂)盛夏,雨雾蒙蒙的敕勒川草原,花香、草香扑面而来,翻滚着的绿色波浪和各色特色花朵勾绘出一幅壮丽的草原图景。  敕勒川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据史料记载,过去这里曾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所限,加之无...

    时间:07-13
  • “2023年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内蒙古站启动

      中国日报网7月12日呼和浩特电 7月12日上午,“2023年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内蒙古站在内蒙古博物院启动。本次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传播局指导,主题为“文明交流互鉴 经济互利共赢”。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日报网等负责同志,以及采访团的中外媒体记者、“中国故事...

    时间:07-13
  • 高温下的劳动者│无惧“烤”验 用汗水“筑就”城市之美

      央广网合肥7月13日消息(记者鲍玉婵)7月11日,入伏的第一天,在合肥市包河区南二环与西递路的交口的一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顶着烈日坚守一线,挥汗如雨,努力确保当日工作计划的完成。  9时许,当记者到达建设工地上时,木工师傅谭林正准备从工地楼顶下来。  头戴安全帽,手提大水壶。这样的配置,在工地上属...

    时间:07-13
  • “10+3青年科学家”南宁共话国际卫生健康合作

      中新社南宁7月13日电 (韦佳秀)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13日表示,该部将坚持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营造开放合作创新生态,促进各国青年科学家加深了解,互相学习,激发创新灵感。  当天,第5届10+3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戴钢在该论坛上作上述表示。本届论坛是第1...

    时间:07-13
  • 拓宽渠道 完善服务 各地方各高校推出务实举措促就业

      央视网消息:除了专门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宏志助航培训,面对青年就业压力,各地方、各高校近期都在加强促就业的力度。  北京市教育部门牵头制定66项工作措施,通过开展就业指导系列直播活动、走访企业等,开拓就业岗位4.1万个 。  宁夏开发学前教育、城乡社区、司法协理、乡村医生等岗位,并将岗位补助...

    时间:07-13
  • 11国青少年上海体验中医文化

      中新社上海7月13日电 (记者 陈静)品茶、用六神丸粉末制作精油皂、体验针灸……正在此间参加第17届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的近70名中外青少年,13日走进东方绿舟,感受海派中医文化的魅力。  在当日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旅中,茶艺师通过茶艺表演和解说,带着青少年们了解茶的泡饮过程、品茶的礼仪。新...

    时间:07-13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打造首都文化新名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盛夏午后,走进位于前门西河沿街的正乙祠戏楼,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百年戏楼曲调悠悠,仿若昔时繁华重现眼前。  “这里原是明代的寺庙,康熙年间,浙江银号商人集资建了祠堂。”胡同里的老人家,对正乙祠的过往如数家珍。  祠堂里藏着的二层...

    时间:07-13
  • 甘肃夏河泥石流灾害失联人员遗体均已找到 搜救工作结束

      记者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委宣传部了解到,7月13日18时许,夏河县“7·10”山洪泥石流灾害失联人员遗体均已找到。至此,夏河县“7·10”山洪泥石流灾害人员搜救工作已结束。本次灾害共导致4人遇难,7人受伤。  目前清淤和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推进。  (总台记者 张磊 马凌峰)...

    时间:07-13
  • 11国青少年上海体验中医非遗 感受千年传承中医妙法

      中新网上海7月13日电 (记者 陈静)品茶、用六神丸粉末制作精油皂、体验针灸……正在此间参加第17届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的近70名中外青少年,13日走进东方绿舟,在非遗体验中,感受海派中医文化的魅力。中外营员在制作六神丸粉末精油皂。 陈静 摄  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是由上海市人民对外...

    时间:07-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