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法国汉学家何碧玉:喜欢骑着自行车感受老舍笔下的北京

2023-07-11 22:12: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1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何碧玉1980年初到北京时只有20多岁,那时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汉学家。当时的她只打算在这里逗留一年,在大学里教教法语,巩固一下只学了两年的中文,然后回到法国,回到自己原本的专业,教古希腊语和法国文学。

  在原本的这个规划里,中国对于她来说只是一段旅程,一个新鲜的世界,“没有想到在这里一待就是6年。”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东到西,何碧玉穿越了半个北京,“在这段时间里,我离古希腊语越来越远。”但是她离中国文学越来越近,所以她开始写一篇关于沈从文的博士论文,后来她又翻译了《边城》《从文自传》等,回到法国后她和她的先生安必诺合作撰写了《京派海派研究论文集》,翻译了《上海的狐步舞及其他短篇小说》、杨绛的《杂忆与杂写》、池莉的部分作品等,他们翻译的余华的《兄弟》在法国引起很大反响。

  就在今年6月,何碧玉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但她似乎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与汉学结缘。“也许和我的家族有关。”何碧玉的祖父曾经在越南生活,并在那里去世,她的父亲小时候也在越南生活过,“父亲说,如果祖父没有那么早过世,他全家可能会去中国。”而祖母从亚洲带回来的一些物件让这个法国家庭以及当时还是小女孩的何碧玉对遥远的东方并不感到太陌生。

  “我想可能会有这样一种影响,一种宿命。祖父没有去到的中国,他的孙女去了,并与之结缘一生。”何碧玉说。

  有些缘分带有宿命感,让人感叹;有些缘分实实在在,毫不造作。“我准备博士论文时,中国的朋友建议我写郁达夫、沈从文或者徐志摩。后来我读了这些作家的作品,选了沈从文。”何碧玉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有过一阵‘沈从文热’,那是文学重新恢复活力的时代,‘沈从文们’的作品从废墟中被发现、被阅读、被追捧。”

  何碧玉说她到过沈从文的故乡——湖南湘西凤凰,“湘西就是我想象中的沈从文故乡的样子,但亲身到了这里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爱他的故乡,明白他的文章为何那么美。”

  文学的确是两个遥远国度的人互相了解的最佳载体之一,正如何碧玉在一篇访谈中所说的那样“《兄弟》(中国作家余华的作品)在法国非常畅销,这是因为法国读者想要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现在的演变,这本书是很好的缩影。”

何碧玉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前留影。  戈路 摄

  何碧玉初到中国是1980年,而她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执教的77级大学生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届大学生,“恢复高考”改变了他/她们中大部分人的人生,而何碧玉也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有些学生比当时的何碧玉年纪还大,“大部分学生吃穿都很简朴但学习努力,有些学生水平挺高。那时的学生就像那个年代的缩影,有活力、有希望。”

  何碧玉学习中文是为了换一种语言,换一个世界,而彼时的中国人也面对着刚刚展现在眼前的外部世界。外汇券、友谊商店、友谊宾馆里的特供餐食,这些已经远去的记忆,是新中国刚刚开放时的产物,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而对于何碧玉来说就是她在中国最初的生活。 “在物资还比较匮乏的年代我们还能吃到很多新鲜的水果,坐火车会给我们订软卧……”这些举措显得友好又带有顾虑,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真实的写照,让何碧玉感到新奇又困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情况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界线在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与外国人接触,外部世界慢慢变得不再陌生,而是向往之地,“是的,有中国小伙子追求过我。”何碧玉笑道。

  “虽然那时的中国有点穷,但我很怀念。”何碧玉说,“我喜欢老北京,喜欢骑着自行车感受老舍笔下的北京,喜欢从北外到圆明园一路上的蛙鸣。”

  如今的北京让怀旧者有点失落。从1999起到2019年,何碧玉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而她曾经熟悉的北京,尤其是她住过很长时间的海淀区变化很大,完全是现代化大都市的模样,“机场也变得十分‘高大上’。”

  “我喜欢老北京城的那种氛围,旧风味儿消失了,我觉得很遗憾。但我也的确知道以前那种生活的不便利,我都知道。”

  原来北京胡同里的房子,大部分被拆掉盖成楼房小区,也有一部分被北京的老城规划保留下来,依然住着老居民,甚至有一些被打造成保有老北京风味儿的商业街区。听到这些,何碧玉点点头,没说什么。

  如果她现在再去湘西,看到被改造为旅游街区的凤凰古城,不知还是不是她想象中沈从文的故乡。何碧玉的先生安必诺在一次访谈中说她“一直很文学”,而这种“很文学”的气质大概就包括怀旧。(戈路/文)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台青爱聊大陆古装剧 河南古都寻“剧情”

      中新社郑州7月12日电 题:台青爱聊大陆古装剧  河南古都寻“剧情”  中新社记者 阚力  “《琅琊榜》里的‘江左梅郎’梅长苏,穿着古装玉树临风。”谈起大陆古装电视剧,台胞青年徐冠铭娓娓道来,“我还看过《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大陆宫廷剧。”  连日来,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届台胞青年千人夏...

    时间:07-12
  • 保定公交车只剩333辆如何支撑市民出行?记者实地探访

      保定市公交车减少四分之三 只剩333辆如何支撑市民出行?记者实地探访  央广网北京7月1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任梦岩)日前,有媒体报道,河北省保定市多条公交线路因资金困难无力保养车辆而停运,市民出行困难。记者前往保定实地走访发现,不仅部分公交线路停运,市民要绕远坐车,正在运营的公交车次也大...

    时间:07-12
  • 新疆实现全量用户用电信息小时级高频采集

      中新网乌鲁木齐7月12日电 (刘梦爽)12日记者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公司获悉,新疆目前已全面实现了全量用户用电信息小时级采集,电网运维精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电网企业开展电网运维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具有“感知数据总入口、控制指令总出口”的重要定位,通过对变压器和...

    时间:07-12
  • 两岸婚姻家庭开启山西故乡行 促进晋台交流发展

      中新网太原7月12日电 (记者 胡健)“从1998年嫁到台湾后,基本上每年都会回到故乡山西。这次专门带着上大学的女儿回来,就是希望她能够深度了解山西,让她在情感、文化等方面产生连接,传承好中华文化。”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家庭交流协会理事长赵二娟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以“赏三晋风光话桑梓情...

    时间:07-12
  • 青海茫崖“书记工作室”解民忧 金牌调解促邻里和谐

      中新网青海茫崖7月12日电 题:青海茫崖“书记工作室”解民忧 金牌调解促邻里和谐  作者 祁妙  常驻人口不到2万人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地处青海省最西端,下辖花土沟、冷湖、茫崖三镇,共有3个牧业村9个社区,是通甘入藏进疆的咽喉要道,因方圆400公里内没有一座城市,茫崖也被称作“中国...

    时间:07-12
  • 四川强降雨因洪涝灾害避险转移34309人

      中新网成都7月12日电 (记者 何浠)记者12日从四川省水利厅获悉,受强降雨影响,7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四川部分地区普降暴雨或大暴雨,致青衣江干流发生明显涨水过程,因洪涝灾害威胁避险转移34309人。雅安市宝兴县五龙乡东风村瓦西沟、塔子沟发生山洪泥石流,人员已提前转移。目前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  ...

    时间:07-12
  • 重庆20余位知名校长老师组团赴西藏昌都“送教”

      中新网昌都7月12日电 (记者 刘贤)“重庆名师送教入昌”活动11日在西藏昌都正式启动。来自重庆的知名校长、园长、老师,以及重庆市教育系统干部,共20余人组团,将深入昌都各学校进行“结对交流”,并开展名师示范课展示、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听评课等教学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时间:07-12
  • 地球最热的一天

      又一次见证历史。7月6日的人类,熬过了地球上最热的一天。  这一天,这颗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平均气温达到了17.23℃——这是全球各地,包括海洋与两极的温度均值。上一次,人们经历过的地球最高平均气温是17.18℃,出现在7月5日和7月4日。再上一次,是7月3日,17.01℃。实际上,...

    时间:07-12
  • “团结树”下开义诊 北京医疗专家为西藏洛隆民众健康“护航”

      中新网昌都7月12日电 (谢牧)11日,2023“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医疗公益队红十一团红二连8名医生来到硕督镇民族团结广场开展义诊活动。医疗公益队刚刚到达广场已经有不少身着藏装的民众候诊,虽阴雨绵绵但不减民众热情。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民族团结广场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杨一...

    时间:07-12
  • 男子疑警方劝投电话是电诈:到派出所求证被控制

      不知被追逃,男子疑警方劝投电话是电诈:到派出所求证被控制  接到电话被告知自己是网上逃犯,男子怀疑是诈骗后到当地派出所求证。经查询,警方确认该男子确系相关案件在逃人员,随即当场将其控制。  7月12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浙江湖州警方获悉,7日,一男子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的电话,对方说他...

    时间:07-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