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中国戏楼活化石”正乙祠:感受传统文化“焕新”与“回归”

2023-07-11 10:58: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杜燕 徐婧)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河沿220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木制结构的室内剧场——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声声曲调婉转动听,步步轻盈舞步摇曳。7月10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戏楼,在雕梁画栋间品味悠长戏韵。

  《燕都丛考》记载:“佘家胡同西口外有正乙祠,为明代古寺”。康熙六年(1667)时,在京经营银号的浙江绍兴商人集资将其买下,修缮后建起一座用于接待银钱业同乡的行业会馆。据同治四年(1865)《重修正乙祠碑记》载“浙人懋迁于京创祀之,以奉神明、立商约、联商谊、助游燕也”。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扩建正乙祠,内设戏楼,每年春秋两次集会,祭神祈福,饮馔宴乐。

  北方昆曲剧院正乙祠戏楼经理张鹏向记者们介绍,正乙祠自诞生之日起,见证了中国戏曲从“雅部”向“花部”的转型,更经历了京剧表演艺术从诞生、发展直至繁盛的整个过程。梅兰芳、谭鑫培、王瑶卿等京剧名角儿都曾在此献艺,共同见证了它的繁华与辉煌。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 中新社记者 杜燕 摄

  2018年12月31日,在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后,正乙祠关门谢客。此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深入调研,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北方昆曲剧院此后致力于探索如何用好、用活这座殿堂级的文化“活化石”。

  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介绍,正乙祠自启动修缮以来,根据文物专家前期的勘验所提出的问题,分别对戏楼因舞台灯光设备所造成的承重、戏楼的安全用电等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与改造。同时,按照古建筑“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要求,进行彩画补彩和重新粉饰。

  据《梨园外史》记载,正乙祠“台柱上有一联云:八千觞秋月春风都付于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筝檀板尽消磨桃花扇底燕子灯前”。如今,这幅戏台上的楹联,让人们窥见昔日繁盛,感受今日新意。

  修缮后的正乙祠于2022年4月19日正式重启。2021年下半年,北京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聚焦建设会馆演艺新空间。8个会馆先行先试,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实现以演促用、以用促建、以建促保。正乙祠戏楼以“会馆有戏”为契机,用“好戏”激活会馆内核、打造文化品牌,助力北京打造“演艺之都”。

  驻场戏《天官赐福》、戏楼版《牡丹亭》、观其复版《墙头马上》《怜香伴》,戏曲公益讲座、文化沙龙,与传统文化节日有机结合的民俗体验活动……重张的一年里,古戏楼持续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圈、艺术圈。

  今年4月,古戏楼迎来重张一周年演出月。除驻场大戏“观其复版”昆曲《怜香伴》和《墙头马上》,还有经典昆曲剧目《狮吼记》、京剧《惜娇》《河东狮吼》等让观众一饱眼福、耳福。同时,小提琴家柴亮音乐会剧《幻茶谜经》等西方的艺术形式走进古戏楼,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奇妙感受。多场演出开票即售罄,不少观众感叹“一票难求”。

  “当演员走上这个舞台,仿佛置身奇妙的磁场中,整个人静下来、柔起来。”《牡丹亭》中扮演“春香”的花旦王琳琳谈到在古戏楼里的演出时称,演员和观众都身临其境,“在游园的过程中,会走到观众席跟观众们互动。这样近距离的演与观,演员是兴奋的,也能明显感受到观众完全被抓进戏里了。”

  如此引人入胜的演出效果,是孙明磊所期待的。不过,在他看来,正乙祠不仅是“创新”,更在于“回归”——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进到钢筋水泥的大剧场看戏、看表演已成为一种新的习惯,那么回归到木质结构的戏楼,在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戏楼里欣赏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观演的角度、体验和大剧场截然不同。”他说,力求在这座古戏楼里展现别样的舞台魅力,与观众一起聆听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跨时空对话。(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河南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重点打击15种违法犯罪行为

      中新网郑州7月11日电 (记者 刘鹏)为保障河湖安澜、维护河湖生态及推进依法治水,自6月起,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五部门联合开展为期半年的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将重点打击影响防洪安全、破坏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四个重点领域的15种违法犯罪行为。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11日举行新...

    时间:07-11
  • 贵州成立酒类火灾处置专业队

      中新网贵阳7月11日电 (袁超)贵州省酒类火灾处置专业队7月11日在贵州遵义仁怀市挂牌驻勤。图为消防员在进行灭火救援演练。 遵义市消防救援支队 摄  作为中国酱香型白酒发源地和主产区的贵州,历经多年发展,拥有一大批知名品牌的白酒,而位于赤水河畔的仁怀市是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白酒产业在贵...

    时间:07-11
  • 受强降水影响 辽宁3座水库14座水电站开始泄洪

      中新社沈阳7月11日电 (记者 王景巍)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11日发布消息称,7月10日8时至11日6时,辽宁平均降雨量6.6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65.9毫米。受强降水影响,部分河流出现涨水过程,共有3座水库、14座水电站超汛限,正在泄洪。  据通报,降雨过程已造成营口、阜新、铁岭部分水利工程受损。其中,损...

    时间:07-11
  • 劳动者室外作业中暑死于热射病,意外险赔不赔?法院:应赔

      炎炎夏日,两人死于热射病,一人购买过意外险,一人患病时处于工作期间,意外险赔不赔?用工方要担责吗?7月10日,浙江绍兴诸暨市法院公布了两个维权案例。  1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诸暨法院了解到,去年7月,正值夏季高温期间,楼某在外作业时,突感身体严重不适,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楼...

    时间:07-11
  • 一场就业攻坚战:三年十万大学生留银川

    4月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委、市政府启动“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图为启动仪式当天银川市举办的线下招聘会。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供图  23岁的潘玺不久前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现在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从事机械加工生产。去年年底,他在学校组织的就业双选会上找到...

    时间:07-11
  • 各地“入伏”持续高温 劳动者如何守好合法权益?

      中新网杭州7月11日电(郭其钰 鲍梦妮)7月11日,中国各地正式“入伏”,今年“三伏”将持续40天。当日浙江最高气温超40℃,持续高温闷热天气下,各行各业特别是户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需格外重视。  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解释,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

    时间:07-11
  • 从商人变农人:文冠果林里出了个“新药农”

      中新网兴安盟7月11日电 题:从商人变农人:文冠果林里出了个“新药农”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盛夏时节,正是中草药促根壮苗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中,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一架农用植保无人机在崔海佳的控制下,低空匀速飞行在基地上方。在螺旋桨的风压下...

    时间:07-11
  • 云南昭通部分县区污水直排 对督察反馈问题长期漠视

      中新网昆明7月11日电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1日通报称,6月,云南省第二轮第二批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昭通市部分县区不作为、慢作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直排,溢流现象多发,水环境问题突出。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辖9县...

    时间:07-11
  • 我国为何受到大范围高温“烤验”?专家解读

      我国持续遭遇大范围高温天气,在昨天(10日),河北石家庄和保定、山西临汾和运城等局地达到了40~41.6℃的高温;四川乐山、山西长治等5个国家气象站突破7月极值。北方大范围高温天气的成因是什么?专家进行了分析↓  高压脊控制范围内 下沉气流致地面气温上升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方翀:我国目前大范...

    时间:07-11
  • 紫金山天文台:星月拱门将浪漫亮相

      中新网南京7月11日电 (记者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1日消息,“星月童话”木星合月即将于12日精彩亮相天宇。晨曦时分,在东方的天空中,月亮和木星将形成美丽的星月拱门。  本次木星合月发生在北京时间7月12日4时左右,从11日后半夜起一直可以观测。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

    时间:07-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