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樊锦诗敦煌从业六十载:千年莫高是值得奉献的地方

2023-07-11 02:33: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敦煌7月11日电 题:樊锦诗敦煌从业六十载:千年莫高是值得奉献的地方

  中新社记者 丁思 高莹

  “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作为樊锦诗从业60年来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来自海内外30多位敦煌学专家分享了与樊锦诗交流、交往的故事。

  “我们培养一个人不容易,你们在那么多的地方,找不出来一个人,非要从我们莫高窟的山沟里头挖一个人走。”“你别看她很柔弱,她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您别再生我的气,我再也不敢了。”……

  在敦煌莫高窟,85岁的樊锦诗已工作整整60年。60年来,她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认真、严谨、坦率的性格在圈内有目共睹。

  听着诸多敦煌学专家回忆着与自己的“严苛往事”,满头白发的樊锦诗像孩子一般笑着,又一边记录下他们关于文物工作的建议。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图为樊锦诗展示嘉宾赠送的作品。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文物保护首席专家内维尔·阿根纽是樊锦诗的挚友,因莫高窟文物保护工作,他们的友谊延续了35年。内维尔·阿根纽通过视频回忆着双方保护机构合作展开的遗址保护工作、举办的壁画保护培训班、名声大噪的海外敦煌艺术展等等。

  “她对莫高窟怀有热情,保护莫高窟是她的终身事业。她属虎,保护莫高窟时的她就像老虎一样勇猛。”内维尔·阿根纽说,在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所有国际合作中,他们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卓有成效、成果丰硕。

  60年来,樊锦诗不仅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而且率领莫高窟人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进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新阶段,敦煌学研究从奋起直追国外到如今的硕果累累。

  这期间,她也曾彷徨过,后悔过,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坚守在漫天黄沙的敦煌。

  “樊院长60年如一日扎根大漠,把最宝贵年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这样一处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曾经的莫高窟人、今天的故宫人,回到敦煌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感念道,“在敦煌工作的28年里,从前辈身上所汲取的精神力量,不管我们走到哪个地方,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只要想到莫高窟的前辈,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退休之后,樊锦诗总是说,她的吃穿用度要做减法,都要降到极简的程度,要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回报社会。当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樊锦诗基金”设立,这是樊锦诗今年继向母校捐出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设立北京大学教育基金后,再次倾囊捐资1000万元,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2023年7月10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樊锦诗基金”设立。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代代传承的莫高精神让敦煌莫高窟走向世界。樊锦诗的自谦、智慧、学识,以及她对敦煌的奉献精神,让美国人倪密·盖茨为之动容,成立美国敦煌基金会,并连任13年主席,在海外为敦煌文化保护“奔走呼告”。

  “我非常喜欢樊锦诗!她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女儿’!”倪密·盖茨发来视频如是说。

  樊锦诗的故事太多了,说到动情处,有专家建议,《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的撰写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再出一本,将这些都记录下来。

  “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樊锦诗先生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她一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努力创造条件使青年能够深造和提高,可以发挥能力和特长,取得事业的成功。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理想来到了大漠中的敦煌。作为晚辈,我和很多同事在先生的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在我们的身后,又有一批一批的青年学子来到了敦煌。”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仪式在甘肃敦煌举行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对于大家的评价和赞誉,樊锦诗连连表示感谢,她说,“我个人很平常,也很渺小,是敦煌塑造了我、成就了我,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

  “敦煌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服务敦煌是我终生的夙愿,千年莫高是值得奉献的地方。一生能以自己的所学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是我的幸运。”樊锦诗说,敦煌还有许多事等待我们去做,关键是以后工作还要做得更好,不存在最好。(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台胞青年行走天津:感受有“范”又亲切的“津味”魅力

      中新社天津7月11日电 题:台胞青年行走天津:感受有“范”又亲切的“津味”魅力  作者 孙玲玲  “这是我第一次来天津,之前都是通过抖音、小红书了解天津,网友们都说天津小孩生下来就会打快板,非常有趣。这次近距离感受,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范’的城市,天津这座城市很美,人情更美。”台胞青年孙乔瑄向...

    时间:07-11
  • 巴西青年钟情辽南鼓乐 用纪录片讲述中国民俗文化故事

      中新社沈阳7月11日电 题:巴西青年钟情辽南鼓乐 用纪录片讲述中国民俗文化故事  中新社记者 韩宏  “唢呐的声音是我听过最美妙的声音之一。”巴西青年本杰明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想将唢呐的声音收录下来并以影像作品的形式呈现,展现东西方音乐的和而不同。  21岁的本杰明是巴西圣...

    时间:07-11
  • 华北平原高温蔓延 多地游客入晋“上山寻凉”

      中新社太原7月11日电 题:华北平原高温蔓延 多地游客入晋“上山寻凉”  中新社记者 李新锁  华北平原高温蔓延,多地达40℃以上。表里山河的山西清凉地成了稀缺资源,多地游客入晋“上山寻凉”。  11日,中国正式入伏。当天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11日白天,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局...

    时间:07-11
  • 北京海关今年已截获进境“异宠”128只

      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北京海关所属首都机场海关近日在旅检渠道截获旅客违规携带的活体蛙1只。海关关员在对一架入境航班所搭载旅客及行李进行监管时,发现该旅客携带的行李X光机过机图像异常。现场关员随即开箱查验,查获活体蛙1只,经实验室鉴定为花狭口蛙。  花狭口蛙是脊索动物门姬蛙科狭口蛙属...

    时间:07-11
  • 走进“湘中煤海”斗笠山:屋场焕新颜 厂房似公园

      中新网娄底7月11日电 (曾向阳)走进湖南涟源市斗笠山镇,只见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流水潺潺,稻田里一片郁郁葱葱,交织成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秀美乡村画卷。“现在的环境与十几年前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前天全是灰蒙蒙的,到外面打一转一身煤灰。现在空气好了,道路整洁了,家门口漂漂亮亮的。”斗笠山...

    时间:07-11
  • 台湾大学生赴疆交流 感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中新网乌鲁木齐7月11日电 (胡嘉琛)“相较几年前,支教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得到大幅提升,新疆近年来对基层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让我大为惊叹。”台湾微客公益行动协会创办人朱永祥日前在回访支教学校时感触颇深,他动情地说:“新疆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耕耘,敬业精神...

    时间:07-11
  • 湖南一养猪场发生烟花爆竹爆炸事故 已致5死2失联

      中新网7月11日电 湖南省醴陵市应急管理局11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通报称,2023年7月11日4时许,醴陵市板杉镇竹花山村中山组一养猪场发生一起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爆炸事故,目前已完成现场搜救与清理,确定造成5人遇难,另有2人失联,仍在进一步核实中。涉嫌非法生产有关责任人已经被公安机关控制。  ...

    时间:07-11
  • 宁夏银川:三年,让十万大学生留下就业创业

      中新网银川7月11日电 (记者 李佩珊)“我通过‘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招聘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还申请到了本科毕业生生活补贴。回到家乡的那一刻起,便被无数暖心举措包围了。”宁夏籍学子陶兴宇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今年4月,他收到了共享集团机械工程师一岗的录用通知,回到家乡工作已近三...

    时间:07-11
  • 实探“私搭浮桥收费被判刑”风波中的洮儿河:便民桥已开建

      实探“私搭浮桥收费被判刑”风波中的洮儿河:河道宽水流急,便民桥已开建  近日,“吉林洮南一村民因在洮儿河上私搭浮桥收费,一家18口被判寻衅滋事”引发关注。7月11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洮南市了解到,洮儿河临时浮桥已经开始动工建设。  11日早晨,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洮儿河边,看到两辆挖掘机停在现场,准备...

    时间:07-11
  • 贵州六盘水首届城市灯光美食节启幕:消夏避暑新“夜”态催热“夏日经济”

      中新网贵阳7月11日电 (蒲文思 黄庆松)10日晚,“2023六盘水城市灯光美食节”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盛大启幕。科技时尚、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幻光灯会,惊艳味蕾的特色美食等体验场景,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集华灯展示、创意互动、潮流市集、节庆演艺为一体的消夏避暑文化盛宴。  本次城市灯...

    时间:07-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