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从比较视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06-21 06:56:38

来源:光明日报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真正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原生文明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文明,但原生文明仅有亚欧大陆的中华文明、古西亚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中美洲文明。亚欧大陆的三大原生文明都形成于大约距今5100年前,但古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都在延续三千多年以后消失了。西亚最早的由苏美尔人创建的苏美尔文明在距今4000年左右就已退出历史舞台,此后是亚非语系人、印欧人等创建的巴比伦、亚述、赫梯等文明,2000多年前楔形文字不再使用,意味着古西亚文明基本消亡。古埃及文明在古西亚文明消亡前后也已衰落,先后被希腊、罗马征服,但还勉强延续了几百年,至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人消灭,成为“失落的文明”。当百余年前考古学家重新发现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认识那些死文字了。中美洲文明从距今3000多年前开始形成,15世纪后被西方人摧毁。

  中国在大约5100年前出现良渚、南佐这样数百万平方米的都邑性聚落和若干区域性原生国家,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距今4000年前左右建立夏朝,历经各个朝代直到现在,政治上分少合多,文化上从未中断。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文明的民族主体、语言主体前后延续,说着和五千年前相近的语言;四五千年前已有的中国文字,也一直传承使用到现在。

  作为一个经历过五千多年风雨至今仍生意盎然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必须从中汲取营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伟大的文明必然长久,有延续或不变的一面,也有发展或变革的另一面。古西亚文明经历了苏美尔早王朝阶段从王权形成向专制王权的转变,经历了从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新巴比伦到波斯帝国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古埃及虽然从文明之初就有统一王权,但也走过了王权不断加强、管理体制不断复杂化的过程。中国于距今5100年左右出现区域王权,形成一些原生国家或“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文明主体从未断线,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则不断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革。

  中华文明有很多原创性发明,2万年前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炊煮食物的陶容器(釜),1万年前左右发明榫卯木结构建筑技术,驯化水稻、黍、粟和猪,水稻至今还养活着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六七千年前发明夯土建筑技术、养蚕丝织技术。中华文明还有一些伟大的次生发明,4000多年前发展出复合陶范铸造青铜器的技术,促进了夏、商、周三代王国文明的发展;2800年前发明了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引发了东周以后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此外还有中医药的发明,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驾护航数千年。秦汉以后还有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更多有世界性影响的发明创造。

  中国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共有的“敬天法祖”信仰或观念,有了天文历法、八卦象数等知识系统,孕育出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追求秩序、稳定内敛、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祀天行为和敬天传统的延续传承,成为后世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的仪式见证和思想源头,现在则发展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祖先崇拜和宗族观念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孝慈伦理、家国情怀的渊薮,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社会建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文明是古老而又常新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创新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文化上一体、政治上一统的大势

  两河流域从距今6000多年开始加快了文化整合的步伐,但和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黎凡特等地在文化、人群、语言等方面仍有不少差异,加上多神“多元”的宇宙观,古西亚并未形成有中心的“一体”文化格局。在“城邦文明”中,城邦始终是国家社会的基础,虽有过超越城邦的王国或帝国,但时间都较为短暂,缺乏长期稳定的政治“一统”。古埃及文化上高度“一体”、政治上高度“一统”,和西亚有很大不同。

  中国距今8000多年后文化交流加速,各文化系统初步联结为一个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距今6000年前后多支系文化间的交流交融显著加强,中国大部地区文化融合成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三层次的文化圈,“多支一体”的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正式形成。到距今4000年左右夏朝建立的时候,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范围已与当代中国疆域基本相当甚至更大,远大于秦汉以来大部分王朝的统治范围。中国距今5100年左右出现具有区域王权的早期国家,距今4700多年有了以黄河中游为重心的萌芽状态的“天下王权”,距今4100年后夏王朝时出现“大一统”的广幅政治王权,秦汉时形成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大一统”国家并得到长期发展

  文化和政治上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不断交流交融的结果,植根于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以及8000多年前已经形成的共有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历史观。

  水乳交融,兼收并蓄

  古西亚范围不大但文化、人群构成复杂,内部文化、贸易交流虽持续进行,但区域之间甚至城邦之间的隔阂长期存在。古埃及文化、人群构成比较单一,内部基本不存在多支系文化的交融问题。古西亚和古埃及彼此之间,以及和周边地区的亲缘文化人群之间,当然都会发生文化和贸易上的交往交流,但至少在进入文明社会后较少接纳真正异质的文化因素。

  中国的地理环境广大多样,文化可分为多个支系,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存在过“北方”“中原”“东方”等多条路径或多种子模式。这些“多支”的文化及其人群不断交流交融、相互包容,形成水乳交融的“一体”局面;这些小有不同的社会发展子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奏响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主旋律。中国至少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在此后的千余年时间里,源自西亚和欧亚草原的绵羊、山羊、黄牛、小麦、青铜技术、块炼铁技术、马车等先后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突出的包容性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蕴藏多种发展契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变化不断前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是“多支一体”的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绵长延续的秘诀之一。

  和平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中国人民的基因

  西亚早在距今9000多年就出现军事性质突出的石城堡,此后的古西亚文明城邦林立,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坚固的城墙、马面、塔楼等防御工事,城邦之间战争频仍。从距今四五千年开始,源自亚欧草原西部的印欧人群驾着马车、携带着各种兵器大范围扩张,所到之处必然伴随着冲突战争,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灭亡就被认为和印欧人(雅利安人)入侵相关。古埃及则少见城堡,战争方面远不如古西亚和古欧洲发达。

  中国各地区多支系文化、人群频繁交流交融,必然也有碰撞冲突的一面,但和平发展是主题。中华文明中常见的环壕多半是为了区分社会空间,长江流域城垣的主要功能是防水。中国夏代以前很少有专门武器,新石器时代最常见的武器弓箭和钺,无非是狩猎所用弓箭和伐木工具斧的改进版。即便是欧亚草原主要用以打造兵器和工具的青铜,到了中国也多被铸造成象征社会秩序的铜礼器。夏代以后中国历代政治疆域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主体范围保持稳定。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与其广大深厚的农业基础相关。中国主体位于气候适中的中纬度大河地区,具备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并且有着世界上最大范围的农耕区。农业生产需要较长的周期和稳定的社会秩序,长此以往自然就会积淀出追求秩序、稳定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性格。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和平性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交往交流交融、兼容并蓄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贯穿古今,相互联系。从比较视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的突出特性,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韩建业,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福建启动防暴雨Ⅳ级应急响应

      中新网福州6月21日电 (记者 龙敏)福建西北部地区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根据《福建省防汛抗旱防台风应急预案》,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6月21日11时启动防暴雨Ⅳ级应急响应。  21日11时,福建省气象台将暴雨预警提升为Ⅲ级并称,今天,南平大部、宁德(市区、寿宁、周宁、霞浦、福安)、三明(建...

    时间:06-21
  • 浙江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梅雨季进入强降水集中期

      中新网杭州6月21日电(郭其钰) 6月21日是夏至节气第一天,南方地区迎来新一轮强降雨。浙江省防指于21日13时针对衢州市、丽水市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目前,浙江进入梅雨季强降水集中期。6月20日该省分散性大到暴雨,浙北北部和宁波东部等地部分出现暴雨,绍兴、温州、宁波局地大暴雨。中央气象台已...

    时间:06-21
  • “95后”小夫妻返乡当瓜农 “甜蜜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中新网巴彦淖尔6月21日电 题:“95后”小夫妻返乡当瓜农 “甜蜜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我们河套平原的瓜果是出了名的,销路不愁,加之现在的政策给力,我相信广袤的农村大地,同样可以大有可为。”21日,谈及自己返乡种瓜的初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95后”瓜农苑红...

    时间:06-21
  • 著名考古学家孟凡人因病去世 享年83岁

      中新网6月21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1日在其官网发布讣告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学家孟凡人先生,因病于2023年6月2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孟凡人先生1939年8月生于辽宁省义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时间:06-21
  • 十年来陕西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07万起 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3.55万名

      中新网西安6月2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21日从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年来,该省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07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3.55万名,缴获各类毒品6.72吨。  十年来,陕西省公安厅不断强化禁毒工作的科技创新支撑,建成了国家毒品实验室陕西分中心并顺利投入实战运行,与北京、浙...

    时间:06-21
  • 青海海西:两名地质测绘人员无人区失联 多部门联合救援

      中新网西宁6月21日电(祁增蓓 马明义 李琸玮)记者21日从青海省海西州消防救援支队获悉,19日23时11分,海西州消防救援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某地质测绘公司两名工作人员在该州大柴旦行委饮马峡收费站加油站往北部山区约60公里处失联,失联地点距离最近的城镇大柴旦行委约120公里,请求搜救。  接...

    时间:06-21
  • 青平:端午节掀起一轮传统文化新浪潮

      端午佳节将至,全国各地在“赛龙舟”这一端午节传统水上项目中可谓是玩出了花样。广东东莞龙舟队开了“复制粘贴”键的训练视频让网友直呼“极度舒适”,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开赛125支队伍在珠江上激烈角逐上演龙舟“时装秀”,湖南益阳可乘坐420名划手的巨型双桡龙舟令人大开眼界,赛龙舟、包粽子、挂艾...

    时间:06-21
  • 广西铁路人构筑山体安全屏障 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中新网南宁6月21日电(宋彤波) 湘桂线南凭段绕山跨河,穿过连绵不断的山峦,沿线到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喀斯特峰林,山中裸露的岩石、复杂的地质环境,使得铁路面临崩塌落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为确保雨季行车安全,连日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工务段对山上的危岩落石进行...

    时间:06-21
  • 律师称地铁偷拍事件川大基本已顶格处分

      中新网北京6月21日电(韦香惠) 6月21日,四川大学通报地铁偷拍事件中涉及该校硕士研究生张某的处理结果:依据《四川大学学生纪律处分规定》,给予该生留校察看处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该生留党察看处分。截图自四川大学微博  对此,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向中新网表示,校方处理...

    时间:06-21
  • 赛龙舟、包粽子......各地如何过端午?热闹场面来啦

      端午临近,江西、甘肃等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端午主题活动。  这几天,江西万年县龙舟运动员们正忙着端午节的赛前训练,伴随着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鼓声,队员们奋力挥舞手臂,龙舟快速向前飞奔。据了解,江西万年县梓埠镇有着300多年的龙舟制作历史。  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东门村,当地村民舞起了客家大...

    时间:06-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