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近九成受访青年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

2023-06-20 09:20: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25日。

  对于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惩治网暴20条”,有多少青年在关注?他们有哪些意见和期待?中国青年报社在《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的第一时间,通过专业调查平台对青年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围绕防治网络暴力收集青年心声。

  ——————————

  羞辱谩骂、信息骚扰、隐私泄露……如今,网络暴力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侵扰我们的生活,由此带来的影响从未断绝。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此,你关注了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8%的受访青年关注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23.3%已经提出了意见,还有35.5%的受访青年准备了解。88.1%的受访青年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防治网络暴力,93.9%的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当守好第一道防线。

  68.1%受访青年期待在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时,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今年5月,深圳25岁女孩骆亭安收到朋友转发来的一条视频,打开后发现,自己所说的话被人拼接、歪曲,这条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百万,评论区涌入了大量网络谩骂与攻击,这些言论也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然而当她愤怒地向生产该视频的自媒体公司发出律师函时,对方的态度却让她更为愤怒。“他们完全不在意,反正流量已经有了,真要走法律程序,他们只要下架视频再跟我道歉就没事了。但对我来说,诉讼程序太漫长了,光是出律师函就用了两天,其间我看着视频播放量从几千直接飙到百万。”

  “我连维权的第一步要往哪里走都不知道。”福州的90后教师张魏璐表示,网暴往往是个愈演愈烈的过程,等到需要维权时,自己已经受到了很多伤害,“要花金钱、时间,这些成本都让维权变得很难”。

  普通人面对网络暴力想要维权,存在哪些难点?调查中,近七成(69.6%)的受访青年表示在网络匿名情况下,难以找到网暴者,64.2%的受访青年指出耗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极高,55.3%的受访青年认为收集证据难,52.7%的受访青年指出立案难,诉讼程序不畅通。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小曼说,通过网络实施的辱骂、诽谤等行为通常属于自诉案件,需要受害者自己收集证据。但在网络上,搜集证据非常困难,不少被网暴者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无法获得施暴者的真实姓名。

  近日,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畅通诉讼程序,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救济。《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还提到,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加强立案监督工作。调查中,68.1%的受访青年期待在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时,公安机关提供协助,66.1%的受访青年期待加强立案监督工作,应该立案的及时立案。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很多信息会被删除或者没有办法搜集到,如果公安机关可以协助取证,一是能更迅速地掌握信息,二是能起到威慑作用。”就读于某高校新闻学专业的研一学生王芷青说。

  李小曼表示,法律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惩处力度,还在于惩处的及时性和不可逃避性。她认为,《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义重大,比如明确了对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保护,强调了平台的责任,也对网络暴力的行为表现、社会危害、法律救济等方面予以确认,对立案难、取证难、公诉难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破解途径,是惩治网络暴力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88.1%受访青年希望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

  《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提起公诉。对于网络侮辱、诽谤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应当综合侵害对象、动机目的、行为方式、信息传播范围、危害后果等因素作出判定。调查中,88.1%的受访青年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

  王芷青认为,公诉的方式体现了惩治网络暴力的力度,“网络暴力虽然很多发生在虚拟世界,但确实会影响到普通公民的生活,甚至可能会危害社会秩序,需要在法律层面被重视。”

  “这份文件是对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一个指引,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一次教育。”在广东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江大桥(化名)认为,《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提起公诉的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受害者和相关机关,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惩治网络暴力,“也体现出对惩治网络暴力行为的重视”。

  骆亭安也非常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我觉得很多网络暴力受害者,可能因为诉讼流程繁琐、周期长而放弃维权,如果提起公诉的时效性更强一些,比如开设网络暴力的专门通道,可以让更多的人在被网暴时能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网络暴力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调查中,88.7%的受访青年期待以公益诉讼方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对于《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几大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受访青年期待严惩网络侮辱(84.9%)、网络诽谤(74.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64.0%)等行为。此外还有:线下滋扰行为(44.4%)、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行为(41.6%)等。

  骆亭安表示,“线下滋扰”是她最不能忍受的行为,“比起网上的恶评和骚扰性的私信,我觉得更可怕的还是网络暴力会影响到我的工作甚至家人,这让我更无法接受。”

  “我觉得这些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在一个链条上相互关联或同时发生的。”王芷青说,她最期待严惩“线下滋扰”和“网络诽谤”行为。

  93.9%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守好防治网暴第一道防线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成本极低,导致控制后续传播的成本很高。“比如我们在网络上发了一篇文章或一张图片,想要撤回来,但也许别人已经截屏或在其他渠道传播了。所以针对网络暴力要有事先的防范措施,这离不开平台的参与”。

  调查显示,防治网络暴力,93.9%的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当守好第一道防线。74.1%的受访青年期待对平台为追逐流量的推波助澜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我认为要对平台有更多规范。”张魏璐表示,很多时候平台为了流量罔顾用户的合法权益,“虽然有些视频涉及网络暴力,但因为流量数据太好了,即便很多人投诉举报,平台也不会轻易把视频下架”。

  刘德良认为,平台应该承担事先审查的义务,及时发现一些侵权信息,“治理网络暴力要遵循既要打击、也要防范的思路”。

  江大桥认为,平台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审核,比如涉及黄色、暴力和个人隐私的信息绝对要禁止;其次,对一些涉嫌引发争议的信息,平台应提前介入。

  “我觉得现在平台的管理也在不断完善,比如对一些关键词的屏蔽和预警,或者是对某些账号的封禁。”骆亭安说,尽管视频的传播对她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某天当她再次打开评论区时,竟然发现一些不好的评论明显减少了,“好像是平台进行了识别和屏蔽”。

  调查中,78.9%的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对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建立网暴相关舆情的应急举报机制,64.0%的受访青年建议强化实名机制,让违规账号可惩处可追踪。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承担的责任还有:为网民提供投诉或者举报渠道(62.6%),建立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加强内容识别预警(62.0%)等。

  刘德良认为,《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针对维权难的各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破解途径,为我国依法治理网络暴力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依据。但在落实过程中也要避免被滥用,要注意不能把网络暴力的概念随便扩大,不能把社会公众正常的舆论监督和批评都视为网络暴力。

  除了平台责任,王芷青认为也应该给予网暴受害者更多心理疏导,“比如设立专门的心理门诊,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抚和治疗等”。

  受访青年中,00后占20.3%,95后占19.8%,90后占34.2%,85后占15.0%,80后占10.7%。一线城市的占38.8%,二线城市的占37.7%,三四线城市的占18.6%,县城或城镇的占3.3%,农村的占1.6%。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吴欣宇 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杨万淑 丁香雪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武汉大学为2020届毕业生补办线下毕业典礼

      中新网武汉6月20日电 (马芙蓉 吴江龙)武汉大学20日举办2023年毕业典礼,并为2020届毕业生补办线下毕业典礼,2020届、2023届共计1.7万余名毕业生相聚九一二操场,一起完成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课”。毕业典礼现场 张畅 摄  三年前,受疫情影响,武汉大学不少2020届毕业生未能参加线下毕业典礼,成为一大遗憾...

    时间:06-20
  • 西南大学留学生毕业典礼上“秀”诗词:愿做一名文化使者

      中新网重庆6月20日电 (记者 钟旖)“优秀灿烂的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期待有一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让中华文化变成‘九万里风鹏正举’,变成‘天生我材必有用’,变成‘天下谁人不识君’。”20日,在西南大学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该校国际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尼日利...

    时间:06-20
  • “米”字画成一周年 “流动中的河南”尽显生机

      中新网郑州6月20日电 (刘鹏 郭萍 闫波)6月20日,河南“米”字形高铁迎来落成一周年纪念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郑州局)的消息称,一年来,国铁集团郑州局累计发送旅客1.1亿人次。  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通车运营、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运营,与已运营的京广高铁、徐兰...

    时间:06-20
  • 第三届“阳光阅读计划”在京启动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第三届“阳光阅读计划”开幕式日前在京举办。  据介绍,第三届“阳光阅读计划”项目以“我的书,我的梦”为主题,联合华语教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国内知名教育出版社共同参与,面向海外阳光...

    时间:06-20
  • 男子去新疆被当地牧民拦路要钱4次?官方通报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微博消息,新疆木垒县交通运输局20日发布关于网传牧民拦路收费问题的情况通报称,6月20日10:55分,网民“货车司机彭先生”在微博首发称“男子去新疆被当地牧民拦路要钱4次”的问题,木垒县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公安、交通、林草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大...

    时间:06-20
  • 艺术夜校“火出圈” 公共文化服务点亮“夜生活”

      央视网消息:在不少城市,文化馆都是白天开放、晚上关闭。而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参与文化艺术活动。为此,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面向18岁—55岁的中青年人群开设了夜间艺术课。  台词讲解、角色塑造,每周一次的表演课,让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聚在这里。  目前,这里的夜间表演课一个周期...

    时间:06-20
  • 揭秘隐蔽的网暴产业

      普通人被网暴的事越来越多,让人不敢说话  揭秘隐蔽的网暴产业  记者调查发现,普通人被网暴的门槛越来越低,甚至有花钱随意“轰炸”骚扰他人、“水军”推手刷流量等产业。  [ 网络乱象 ]  发条微博就被网暴  “电话、短信,密集轰炸。那三四天,根本不敢开机。”回想起自己被网暴的那一周,吴先...

    时间:06-20
  • 自封“万古大帝”敛财骗了多人 男子被判刑11年处罚金11万

      本报讯(记者张宇)自封“万古大帝”,出售能量水杯、能量葫芦等产品,开天价“灵性提升”课程等敛财一百余万元……近日,房山检察院公布一起诈骗案件。  李某初中毕业后一直在老家务农,1998年来京打工后与女友于某先后成立北京万古封文化信息传播有限公司和万古封叁昴叁实业有限公司。两人虚构出“万...

    时间:06-20
  • 江苏丹阳一男子酒后撒泼袭警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江苏省丹阳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近日,江苏丹阳一男子酒后将用餐地点物品砸坏,丹阳市公安局司徒派出所接警后赶到现场,但该男子拒不配合民警调查,还借着酒劲撒泼滋事,采取抢夺警械、用脚踹踢等方式袭警,致处警民警受伤。目前,该男子因涉嫌袭警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微博截图  ...

    时间:06-20
  • 青海通报女子在景区被撕扯披肩:责令景区及商贩道歉

      中新网6月20日电 针对“游客在日月山景区被商贩撕扯披肩”一事,青海省湟源县公安局、湟源县文体旅游局近两日分别发布通报和情况说明,已责令景区及商贩本人向吴女士当面进行了道歉,同时给予门票三倍价格的赔偿。  据“湟源公安”微信公众号消息,青海省湟源县公安局19日发布警情通报称,2023年6月19...

    时间:06-2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