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夜宿塔克拉玛干,新疆沙漠“双城记”

2023-03-24 20:04: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乌鲁木齐3月24日电(潘琦)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个达里雅布依,一个是距离G315国道200余公里的“老”达里雅布依,一个是距离G315国道90公里的“新”达里雅布依。

  近日,记者跟随“2022-2023跨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队”深入“死亡之海”探访沙漠里的“双城”。

克里雅河岸散落着一片片胡杨。 潘琦 摄

  老村:大漠中的一片“笆子房”

  在沙漠里最意外的是什么?一条30米宽的大河拦住了去路。

  越野车轰鸣着冲进沙漠,沿着克里亚河向北而行。放眼望去,黄沙漫漫、丘陵起伏,四顾无“路”。沿着隐约可辨的车辙,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沙丘之间穿梭绕行,翻越四、五十米高的沙山,冲上去再跌下来。

  记者在颠簸中挣扎着,费力举着手机拍下窗外掠过的沙丘、河滩、胡杨和蜿蜒而至的克里雅河。极目所见只有荒凉,除了越野车爬坡时发出的轰鸣,空寂无声。

  在经历陷车、救援、刨坑后,一路飞驰的车辆突然刹停,一条30米宽的大河拦住了去路。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林思阳安排村民们在冰面上铺了一条木板路。记者一行小心迈步,走进了中国“最后的沙漠原始村落”。

  饥肠辘辘,放下行李后,瞅着炊烟,摸到厨房。篝火点燃了,热气腾腾的库麦琪(俗称“沙漠烤饼”)、烤肉端上来了,滚烫香浓的药茶化去了一路的风尘和疲惫。

  在大快朵颐中,寒意袭来。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房屋有点特别。粗壮的胡杨木支撑着房子,细红柳编织成一道道细密的墙,当地人称其为“笆子房”。屋子里几乎没什么家具,中间有个正方形火塘,略低于台面,人们盘腿围塘而坐,点燃胡杨木瞬间暖意袭来,正面烤烤,背面烤烤,记者赶紧给自己来个“双面煎”。

村民们为了迎接客人,特意准备了烤全羊。 潘琦 摄

  村里还有两家小商店仍然开着,黑洞洞的店里只有萝卜、洋葱、土豆、大蒜和最基本的饮用水等日用品。村民玉素甫·库尔班介绍说,商店所在地是村里的商业中心。

  陪记者在村里转悠的村民说,在很早以前,这里因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村落近乎与世隔绝,所需吃用的粮食和物资一直都是通过用骆驼商队从200多公里外的县城运来,并用较原始的以物换物的买卖方式获取的。“以前达里雅布依根本没有电,从2001年开始通电,主要是靠太阳能,小时候特别期待晴天,不是晴天晚上就没有电。”

  夜宿达里雅布依老村,记者做了一个梦。梦见这里的先民骑着骆驼从精绝古城而来,从罗布泊而来,移民至此,一座木屋,一片胡杨,一群牛羊,一口水井,他们悠闲地砍着柴火,放着牧。穿过金黄色的沙丘,湛蓝的天空下胡杨成群,芦苇成片。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清晨,村民牵着骆驼走在沙丘上。 潘琦 摄

  电车充电桩“进驻”沙漠新村

  车比预计的晚到。阳光刺眼,白墙灰瓦新砖房,不见一间“笆子房”。远处,孩童戏耍,房屋整齐。达里雅布依新村的“春”,来得很早。

  为彻底改善和方便民众生活,2017年,新疆于田县在位于达里雅布依老村以南100多公里处新建了一座达里雅布依新村,并组织村民分批搬迁。

  林思阳表示,这些年来,来自老村的民众开始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目前,村里共计347户,1333人。新村现已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并配套建设有水厂、卫生院、小学、幼儿园等设施。

达里雅布依新村老村街道对比。 潘琦 摄

  走进村民的家中,窗明几净,水、电、网配备齐全。“现在做饭煤气灶,洗澡有热水器,每天晚上还能看电视。”玉素甫·库尔班告诉记者,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已成为这个大漠小村人家的标配。“笆子房”已定格为老照片上的“光影日记”。

  为了铭记曾经的日子,村民们自发建起了“农民博物馆”,摆放在庭院屋内的老式农具、木质车轮、生活用品与他如今殷实的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令人惊讶的是,达里雅布依新村有着现代化的汽车充电桩。达里雅布依乡乡长热孜宛古丽·穆塔里甫表示,这些充电桩是2021年安装的,希望能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解决车辆“口粮”。

  如今,达里雅布依告别了拾柴取火……解决了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通信难,更不落时代的脚步。

当地人围着火塘盘腿而坐。 潘琦 摄

  寻致富之路沙漠村庄发展旅游业

  除了村庄的变化,近年,该村村民通过发展沙漠特种旅游业,以及种植大芸、发展养殖等脱贫增收,都步入了崭新的现代化生活。

  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拓新的就业方式。今年26岁的买合木提·买提赛地也是其中一个,目前他主要从事探险领队的工作,带领游客和工作人员穿越沙漠。买合木提·买提赛地说,2019年开始做探险领队,一次活动能挣5000元左右,放牧“靠天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达里雅布依新村发展旅游业建起一排排民宿。 潘琦 摄

  林思阳坦言,发展旅游业,围绕“一粒沙”下好“旅游棋”,让村民过上“靠沙吃沙”的好日子,是我们下一个目标。“我们保留了老村的原貌,望得见笆子房、看得见手压井……目前,我们正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修复村容村貌,摸索发展古村落探险游、民俗旅游,将新村打造成自驾越野游客的能量补给站,提供咨询导览、线路规划、餐饮民宿等服务。”

  据了解,2021年在旅游高峰期时,不到1个月达里雅布依就迎来了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收益达到10多万元。村民们也因为发展旅游,有了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

  昆仑山巍峨矗立,但山里山外已换了人间,曾经的“沙漠孤村”正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2019年搬往新村的前一夜,我忐忑难眠。但如今,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买合木提·买提赛地说。(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花胶名酒化妆品藏在洋垃圾中走私入境被查 案值逾千万

      中新网上海4月12日电 (记者 姜煜)上海海关所属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12日透露,近日该海关查获一起花胶、名酒、化妆品、中药等藏在洋垃圾中走私入境的案件,案值逾千万元。  当日,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查验五科关员在对入境货物进行现场查验时,发现一个集装箱内装有包裹黑色塑料膜的纸箱,纸箱内藏有大量...

    时间:04-12
  • 青海最西端综合救援站:为救援生命划下“延长线”

      中新网青海茫崖4月12日电 题:青海最西端综合救援站:为救援生命划下“延长线”  作者 李隽 李琸玮  伴着飞沙走石和“凛冽”的春风,记者来到位于国道315线1152公里处的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消防救援大队的茫崖综合救援站。伴随着狂风与飞沙,一辆消防车从远处驶来。  年轻的消防救援人员鲁若鹏从...

    时间:04-12
  • 中国“最孤独城市”青海茫崖:居民住新居 城区处处景

      中新网青海茫崖4月12日电 题:中国“最孤独城市”青海茫崖:居民住新居 城区处处景  作者 李隽  “小时候上学每天沙尘暴,经常下午放假,我们都是手拉手回家,因为经常有同学走丢。”近日,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37岁的塔娜回忆这小时候的场景:“儿童节没地方去,只有一个水电厂的小树林可以去野餐,现在城区公...

    时间:04-12
  • 春天杨柳絮纷飞,这些人群需格外注意

      中新网北京4月12日电 今年春天,杨柳飞絮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纷纷扬扬的飞絮还要持续多久?又该如何防控?  北方多地进入飞絮高发期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截至4月7日,河南大部、山东大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地的杨柳絮已经飘飞,济南、石家庄早在3月下旬就开始飘絮。  目前,飞絮高发区域将继续...

    时间:04-12
  • 这里“禁止露天烧烤”上热搜!网友:去淄博?

      中新网北京4月12日电(韦香惠)“烧烤能造成多少空气污染”“露天烧烤需要一网打尽吗”……近日,山西晋城等地发布禁止露天烧烤相关通告,引起网友热议,有人甚至喊话“那去淄博呢?”山东淄博一家烧烤店的厨师正在烤制肉串。 中新社记者 梁犇 摄  多地禁止露天烧烤  近日,山西晋城禁止露天烧烤的话题...

    时间:04-12
  • 沙尘天气再度来袭 是否进入新活跃期?

      4月9日起,我国北方多地再次出现沙尘天气。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京等地出现沙尘暴,内蒙古锡林郭勒、包头、乌兰察布和河北张家口等局地出现强沙尘暴。4月11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今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4月9日以来的沙尘天气过程达到沙尘暴...

    时间:04-12
  • 在江西,用舌尖感受春天

    一声春雷响,万物皆复苏春天不仅草长莺飞,生机盎然也在人们的味蕾中留下了记忆在阵阵春雷声中春日的“限定美食”也纷纷“冒芽”对江西人来说真正的春天就藏在“舌尖”上  春食野之野菜  江西人享受春天,从“食野”开始。  正是二三月的时候,野藜蒿便伴随着温暖的春风,萌生在鄱阳湖畔。航拍鄱阳湖茫...

    时间:04-12
  • 淄博烧烤火爆背后的“流量密码”

      谈起淄博,当地人总会为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而自豪:陶琉之都,数千年“炉火”不熄;老工业城市,中国近代工业发轫地之一。从上个世纪初期在博山发现铁矿煤矿开始发展工业起,淄博近现代工业历史已有120多年。然而前些年,淄博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奋力转型,但年轻人仍不断流失。  近一...

    时间:04-12
  • 专业技术类培训退费难如何破解?

      先付费后上课的收费模式,困扰着不少考生——  专业技术类培训退费难如何破解?  阅读提示  先付费后上课,一直是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的“潜规则”。培训机构的预付费消费投诉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也一直是消费者的难点问题。因为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监管过程也存在一定难度。  “交钱后才发现...

    时间:04-12
  • 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解决就业难题 南宁设立“找不到工”反映窗口

      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解决就业难题  南宁设立“找不到工”反映窗口  本报记者 郑 壹  “小淇,谢谢你啊!没想到我还能找到这么满意的工作!”38岁的李聪聪在电话里连声感谢。电话这头,听到曾经的就业困难人员分享求职成功的喜悦,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办公室市场服务科工作人员林小...

    时间:04-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