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美团队室温超导研究大反转?三个中国科学家团队验证其无法重复

2023-03-23 02:44:55

来源:成都商报

  日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兰切·迪亚斯及其团队关于室温超导的一项新研究,曾轰动全球。迪亚斯称,他们研发出一种在室温和相对较低压力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的材料。

  3月10日,迪亚斯告诉红星新闻,虽然在半年前首篇“室温超导”遭遇撤稿争议,但近期的两次接连“成功”令他激动,受到了鼓舞。当地时间3月7日,他在美国物理学会宣布其制造的镥-氮-氢体系材料实现室温超导,次日,《自然》再次发表该团队“室温超导”论文。

  然而不久,迪亚斯就被科学界质疑。3月21日,美国物理学会“杰出审稿人”、日内瓦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德克·范德马雷尔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三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验证工作,证明了迪亚斯制造的材料不存在超导性,迪亚斯或“迎来辞职的最佳时机”。

  三个中国团队重复验证 室温超导没得到证实

  “关于同一化合物(可能有少量氮差别的LuH2)的两项验证工作已经发表,一项由中国科学院的程金光领导,另一项由南京大学的闻海虎领导。这两篇手稿都证明了(迪亚斯的材料)不存在超导性。”范德马雷尔告诉红星新闻,“闻海虎团队的报告还指出,原论文认为是超导现象的可能原因,即部分修改了原始数据,部分错误地解释了与超导无关的氢排序现象。”

  他指出,中科院靳常青研究员团队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验证,他们合成了能在70K高压下表现出超导性的镥-氢二元化合物,但这种材料与原材料成分、结构都不同,温度也低于室温。三个团队的重复验证中,室温超导都没有得到证实。

  闻海虎教授3月20日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在重复验证迪亚斯团队的实验时,他们觉得迪亚斯团队文章中提及的样品制备条件显得不合理。首先,在制备材料阶段,他们发现,“如果按照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制备方法制作材料,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烧结温度太低了”。接着,他们利用团队丰富的经验,另寻方法制作了“几乎一样的材料”,“原子结构基本一样”。但最终测量物理性质时,“无论是电阻还是磁化,都没有超导性”。

  范德马雷尔补充说:“迪亚斯的合作成果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后,我饶有兴趣地关注了科学家讨论和《自然》杂志网站上的风波。我也发现了一些误差的可能原因,闻海虎教授似乎也有类似发现。在闻海虎教授的手稿中,他巧妙地指出:看起来这个结论主要是根据从原始信号中减去背景的处理方法得出的,否则它不会给出零电阻状态和超导体预期的完美二重磁性的痕迹。”

  许多科学家提出质疑

  迪亚斯团队目前并未回应

  范德马雷尔评论道,除了中国科学家们领先提交的验证报告,超导圈许多科学家们的评论也表明,该论文数据提供了超导相变的假象,“而这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任意操作实现的”“换句话说,《自然》杂志上的新论文所展示的工作,就像之前同一团队在《自然》杂志上被撤回的论文一样。说好听点是拙劣的科学,说难听点是纯粹的伪造,或者两者的结合。”

  “由于这些原因,科学家们花在这些‘发现’上的努力构成了时间、精力、人才和资源的巨大损失。不幸的是,面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科学骗局,科学界别无选择,只能作出反应。”他说,“鉴于目前的状况,我认为迪亚斯等人重新建立信心的唯一方法是,将他们声称是超导的样品发送给其他实验室的可靠和独立的同事,让他们检查结果。无论这种核查过程的结果如何,它都将有利于科学的进步。”

  截至3月21日,迪亚斯团队并未回应此事。《自然》编辑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解释说,迪亚斯第一次提交的“室温超导”论文数据处理“使用了非标准的、用户定义的程序”,破坏了《自然》对论文数据的整体信心,因此即使论文的所有作者都不同意,《自然》仍然决定撤回论文。第二次撤稿是否会发生?《自然》编辑部对此表示,出于保密原因,他们不对期刊上的特定论文发表评论。

  闻海虎告诉红星新闻:“室温超导肯定是很难的,哪那么容易呢?室温超导是很长远的梦,但是我们心中要存有这个长远的目标,认真去做。如果开发出这种材料,实现近常温的应用,那么能源、医疗、国防、核聚变研究等各个方面都能获益。”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欢

  闫沫琛 实习记者 邓纾怡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土壤有机碳降解受何影响?跨度超3000公里剖面最新研究揭秘

      中新网北京3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储量最大的活跃碳库,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即降解)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对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组成复杂的土壤有机碳降解受何影响,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聚焦研究。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所)的最新消息说,基于中国...

    时间:03-23
  • 鄱阳湖水位明显上涨 重回7米线

      中新社南昌3月23日电 (记者 李韵涵)受持续降雨及长江干流水位上涨影响,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出现明显上涨,重回7米线以上。  记者23日从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了解到,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当日8时实时水位为7.73米,较22日上涨0.43米,湖区通江水体面积266平方公里,容积8.83亿立方米。  受冷空...

    时间:03-23
  • 【寻味中华】藏茶: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回响

      中新社雅安3月23日电 题:藏茶: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回响  中新社记者 王鹏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句广为流传的茶谚是藏族人重视饮茶的明证。但少有人知的是,藏茶并不产自西藏,而是来自四川雅安,已有1300多年历史。  3月下旬,位于横断山脉东麓、四川盆地西缘的雅安...

    时间:03-23
  • 上海专家挑战年龄极限 为101岁脑梗患者成功动脉取栓

      中新网上海3月23日电 (记者 陈静)一位突发脑梗的101岁老人在上海成功接受了动脉取栓治疗,手术后接连闯关。记者22日获悉,在医院的病房里,老人正在快速康复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下称:仁济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万杰清当日告诉记者,以往,这样的百岁老人很少有抢救成功的先例。这位专...

    时间:03-23
  • 新疆博斯腾湖:水天一色 百鸟翔集 奏响“春日恋曲”

      中新网乌鲁木齐3月23日电(郭玉顺 杨辈兰 米尔扎提)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近日,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迎来了大批迁徙候鸟在这里停留栖息,它们或腾空盘旋引吭高歌或贴水嬉戏觅食追逐,构成了一幅百鸟翔集生态壮美的春日画卷。大批迁徙而来的候鸟在湖边停留栖息。  杨辈兰 摄  初春的博斯...

    时间:03-23
  • “城市摆渡者”如何与数字社会同行?

      【《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报道】数据显示,全国外卖骑手、快递员约有1700万人。对于他们来说,职业作用和社会身份的“不兼容”,一直都是个难解的问题。  如今,中国正在全力构建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如何重新认识这个群体,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

    时间:03-23
  • 游客因未购物被导游辱骂?张家界文旅局:正式立案

      中新网3月23日电 22日,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就“导游因游客未购物辱骂游客”短视频发布通报。通报显示,21日该事件已正式立案,具体情况和发生原因需进一步核查。  经初步核实,视频中旅游团为2022年7月19日张家界中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接待的为期4天的旅游团,事件发生地为湘西自治州古丈县墨...

    时间:03-23
  • 4月1日起广西南宁至香港高铁恢复开行

      记者从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4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逐步增开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站与广东省内以及省外的跨境高铁列车。这也意味着,广西南宁东至香港西九龙高铁列车恢复开行。  据介绍,4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逐步增开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站与广东省内跨境高铁列车40列、与广东省外的长途...

    时间:03-23
  • 新闻1+1|城市“停车难”,如何不再难?

      “办事10分钟,停车1小时”,相信不少驾驶员都有过“停车难”的经历。眼下,我国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多种举措,开放更多的停车资源。本期《新闻1+1》关注:城市“停车难”,如何不再难?  江苏南京:推进停车资源共享 缓解“停车难”  近日,江苏南京宣布,将拿出327处机关事业单位的3561个车位,供市民错峰使用。 ...

    时间:03-23
  • 江南中南部有强降水 华北南部等地有大风沙尘天气

      中新网3月23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23-25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自北向南先后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3月23日8时至24日8时,新疆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西部、青海东北部、甘肃中部、宁夏北部、...

    时间:03-2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