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她们有点“野”:山水林田,任其绽放

2023-03-08 17:57: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3月8日电 (丁思 任妍 李晓源)跋山涉水、穿林过雪的队伍里永远有她们的身影;手提肩扛、搬拉钻抬的工作中少不了她们的付出。她们是女性,也是科研路上的逐梦人。3月8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中新网记者走近兰州大学有点“野”的她们,倾听关于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故事。

  牟翠翠:冰川冻土间展现女性力量

  自2011年读博开始,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牟翠翠都会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带、祁连山等地区开展多年冻土和碳元素的观测研究工作,通过深度20米到150米不等的钻孔来监测多年冻土温度并采集冻土岩芯样品,利用遥感数据观测地表冻融沉陷程度,借助无人机验证多年冻土退化形成的热融滑塌和热融湖塘演化情况……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从3600米到4500米的海拔,牟翠翠等人每年都要走上好几遍,以找到合适的钻孔位置。该团队各种观测手段齐上阵,打造起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对多年冻土变化的全过程进行观测。

  经过多年磨砺,出野外的冰霜雨雪、高原反应等,在牟翠翠口中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在野外有点困难很正常,多加注意就是了”;在她心中,“野外是个科研大平台、大战场”才是更令人兴奋的。

  汤庆艳:领略大自然的纯粹

  “报考时我以为地球化学属于化学学科,进入大学以后我才明白它属于地球科学。”提及和地球科学的相遇,该校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教授汤庆艳感慨说,“这个学科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但乐在其中。”

图为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教授汤庆艳。(资料图) 兰州大学供图

  地球化学的野外科研地点比较随机,没有固定站点,哪里有了新发现,汤庆艳就会带着团队奔赴,研究岩体的含矿性或者成岩成矿作用过程。在野外,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对岩石或者矿石进行野外观察与样品采集,弄清岩体的基本特征、岩体和矿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初步工作。样品采集到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在实验室内完成,拍照、整理、切成薄片,将样品研磨成粉末或利用分选的单矿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最后得到数据以及进行与地质相符的解释。

  多年来,汤庆艳跑过了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不少矿区,见识了不同的地质地貌,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她说,“大自然是纯粹的,科研工作也是纯粹的。”

  2022年,汤庆艳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成为该校首位、甘肃省第三位金锤奖获得者。

  肖瑶:来自野外的治愈

  2014年,还是一名大四学生的肖瑶便开始涉足广袤的可可西里,她见过海拔3000多米的辽阔,也领略过海拔5000多米的险峻,近10年来,她的足迹几乎遍布青藏高原。2021年9月,肖瑶受聘为该校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主要从事群落生态学、植物异速生长与物种多样性相关研究。

图为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肖瑶的野外实验地。(资料图) 兰州大学供图

  每年5月到9月,是出野外的最佳时段,肖瑶都会前往青藏高原调查植物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光合有效辐射、土壤等。去年,她曾在青藏高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野外调查,走访不同植被类型的区域。她说,“我们会间隔一定距离进行采样,晚上会集中进行室内测量和后续处理样品,有时会工作到凌晨,但有机会还是会多出去跑跑看看,多观察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对肖瑶而言,出野外是一个“治愈”和丰富人生的过程,“自从出野外后,我发现我的心境更加开阔,虽然有很多艰辛,但皆已成历历往事,在野外也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并且可以体验不同的风景。”她说。

  多兰:在浪漫中感受科研乐趣

  “我相信,在秋天俯身采种子的人,来年会拥有整个春天。蒲公英的种子顺着黄河抵达兰州,你和我从不说再见。”这是该校2022届生态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张盘红的原创诗歌,给读者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浪漫,也让该校草地农业科技学院2020级本科生多兰深受感动,并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坚定的认识。

图为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2020级本科生多兰。(资料图) 兰州大学供图

  “科研探索和野外实践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难,我觉得这些事情关键就是开始去做。”多兰说,大一时,依托校创项目,她跟着导师在萃英山做实验。施肥时,由于是叶片喷施,多兰就为104盆植物逐一根据不同配比喷施,每一盆大概需要按压小喷壶204下。从这些精细又琐碎的工作中,多兰隐约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

  大二,多兰开始跟着导师走向野外开展科研工作。第一站是内蒙古乌海,在这里她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边坡上进行样方实验,认识并采集大量的植物;后来到甘肃甘南的实验站,她又承担起了草类采集和分拣工作

  目前,多兰主要开展关于物种组配的实验。“我对干旱区生态修复很感兴趣,因为我的家乡内蒙古也有这方面的生态烦恼。未来我想在干旱区矿山生态修复创业实践方面进行一些综合分析,多角度探究生态恢复方法。”她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根小草,经过不断奋斗和不懈努力,最终也会爆发出我的力量。”(完)

图为兰州大学生态学院2020级硕士生郝萌。(资料图) 兰州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好警嫂”廖静娜:爱他更要懂他

      中新网厦门3月8日电 (陈群 黄文兴)3月7日,在第113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对成绩突出女民警、好警嫂予以通报表扬,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肖厝边检站执勤二队副队长林辉煌妻子廖静娜获评“好警嫂”荣誉称号,是福建边检机关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警家属。  廖静娜,泉州市住房...

    时间:03-08
  • 固后方战“前线” 全国公安爱警母亲程舒敏的“拥警路”

      中新网福州3月8日电 (宋华龙 彭莉芳)294名爱警母亲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获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通报表扬。来自福建的程舒敏位列其中。  “这些年的辛勤付出虽然无声,但被看到了。”程舒敏在福州的家中接受记者线上采访时表示,得知获评全国公安爱警母亲,唯一的想法是感激,“我代表了一批...

    时间:03-08
  •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陈中红:发挥女性特长 精准推进乡村振兴

      中新网北京3月8日电 (周亚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独特的‘她’力量正在农田释放!”全国政协委员陈中红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发挥女性作用,精准推进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图为全国政协委员陈中红。 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妇女权益保障”是陈中红关注的焦点。201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

    时间:03-08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孙菊生:建议立法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

      中新网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吴鹏泉)“农村宅基地相关的很多概念不清晰,亟待法律理清和界定。”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西省委员会主委孙菊生建议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法”,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  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房是确保广大农民户有所...

    时间:03-08
  • 今日辟谣(2023年3月8日)

      谣言:阳过了就可以不戴口罩了?  真相: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解答,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后,人体形成的免疫力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奥密克戎可能快速变异出新的亚分支,出现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康复者不能完全避免二次感染。  对于个人来说,疫情期间最好的办法仍是落实好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注...

    时间:03-08
  •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蔡中平:把“砍树”变成“看树” 用好“绿色碳库”

      中新网北京3月8日电 (黄令妍)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把“林家乐”搞起来,把“砍树”变成“看树”,“卖山”变成“卖生态”,“卖木材”变成“卖景观”,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赢得“金山银山”。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

    时间:03-08
  • “女科学家”的风华岁月:愿做创新发展“拓荒者”

      中新网杭州3月8日电(张煜欢)今年3月8日是第113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科技创新各领域,都有奋进尽责、闪闪发光的“她”,凭着对事业的满腔热爱、耕耘奉献,勇于突破“无人区”,展现着各行各业的“女科学家”风采。  攻克脓毒症救治难题 造福更多患者  脓毒症是多年来横亘在世界医学领域面前...

    时间:03-08
  • 中国团队创新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

      中新网广州3月8日电 (蔡敏婕 彭福祥)中国专家团队提出炎症性肠病治疗新方案,改善该病患者群体的长期生存质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日发布消息称,由该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陈旻湖牵头完成的研究,验证了一款中国国产1类创新药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黏膜愈合。  上述研...

    时间:03-08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程丽芬:以食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中新网北京3月8日电 (朱莹)如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程丽芬就以食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谈了其看法。  程丽芬说,食育作为大卫生、大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与食育相...

    时间:03-08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渔鸮在广西龙州放归大自然

      中新网广西龙州3月8日电(杨陈 黄华江 蒋子璇)8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在逐卜乡弄岗村坡那屯观鸟基地将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渔鸮放归自然,同时开展放归活动线上直播,让广大网友了解自然,保护生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这只褐渔鸮于2月下旬在龙州县上金乡勤江村一处水库被爱心人士发现,当时...

    时间:03-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