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朱有勇院士团队:让科技创新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2023-01-04 06:37: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党的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上,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让大家知道了一项农业技术新成果:“水稻上山”。这是继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一系列新技术之后,朱有勇作为驻村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所取得的又一科技成果。

  2015年,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已经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科技特派员,在蒿枝坝村一住就是7年。2017年,澜沧县景迈机场通航后,有机组人员发现,在昆明、澜沧的往返航班上,朱有勇是乘坐班次最多的乘客之一。

  到达澜沧县后,朱有勇带领团队在一个个深山中的村寨调研,当地老百姓的贫困刺痛了他的心。冬季,每到一个村子,他们都看到同样的情景:农民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烤太阳。朱有勇坐到农民中间,和他们一起烤太阳。“冬天的太阳很舒服,但只烤太阳怎么脱贫?”

  后来,朱有勇知道了原因。在山区和半山区,当地农民主要种玉米和甘蔗,产量极低,秋天收获之后,农民冬季不再进行生产劳动,直到第二年春天。

  澜沧拥有极好的生态:森林面积61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7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

  一次,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走进竹塘乡大塘子村后山,郁郁葱葱、挺拔清秀的思茅松林让他们心旷神怡。大家坐在松软的松针上休息,朱有勇用手扒开泥土,抓起来看一看、闻一闻、搓一搓,突然他意识到思茅松林下是最适合三七生存的环境。

  三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云南是三七的重要产地,但种过三七的土地10多年不能再次种植。三七的连作障碍,使三七品质下降。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让农民有收入,帮助农民把资源变成特色产业,这是我们科技特派员来这里的目的。”朱有勇说。

  由此,“让中药材回家”成了朱有勇和云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的科研课题。他们运用深耕多年的生物多样性病虫害防控技术,不用农药化肥,解决了三七感染病虫害致使根部坏死的问题,将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提高到70%。三七采挖后,没有受到化肥、农药污染的土地可以进行黄精、重楼等其他中药材的轮种。

  如今,依靠朱有勇团队无偿提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这一技术,不占用农田种植林下三七等中药材,成为澜沧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

  “这一科技创新成果,还将为中国的中医药发展提供一种路径。”朱有勇说,他们计划用15-20年的时间,让云南的中药材回到山林里,“药材好,药才好”。

  在蒿枝坝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朱有勇发现,当地不种马铃薯。而冬季马铃薯种植正是朱有勇多年来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澜沧县的冬天最低温度约12摄氏度,几乎无雨,很适宜马铃薯生长。

  当朱有勇提出要种马铃薯时,却遭到反对。出生在农家的朱有勇知道,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先要和“农民打成一片”。他学习拉祜语,和农民在一起互称兄弟。他用租来的5亩地做示范,当年就结出了全村最大的马铃薯,足有2.5公斤。

  2018年,澜沧县38个村寨用冬闲田种植了3200多亩冬季马铃薯,每亩为农户增加了2500-7000元的收入。如今,澜沧县许多农户种的马铃薯比科技人员种得还好。这正是朱有勇所希望的,“培养乡土人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富起来的支撑力量”。

  自从住进了蒿枝坝村,朱有勇向人介绍村子时,说的都是“我们村”。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每天早上绕着村子跑4公里。为了多请教问题,蒿枝坝村村民李福开始每天早起陪着朱有勇跑步。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晨跑。“刚开始时还跟不上,后来才慢慢适应。”李福说。

  在朱有勇的学生、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惠川看来,这只是“诸多风景”中的一种。

  黄惠川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跟着朱有勇一起来到澜沧参加科技扶贫工作。最初,黄惠川有些“待不住”,白天跟着朱有勇漫山遍野地跑基地,晚上回到乡镇的小旅馆,打开水龙头,流出来的水都是土黄色,而每次一去就是一个多星期。

  在亲近土地多年后,黄惠川发现“身边处处是风景”:早上起床,农民兄弟们在小院楼下等着院士一起晨跑;晚上回来,房间门口挂着老百姓悄悄送来的一篮鸡蛋、一块腊肉;马铃薯收获时,大家在一起比谁的马铃薯个头最大;林下三七收获时,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蒿枝坝村村民小组的“科技小院”总是人来人往,这里原来是村民小组活动室,朱有勇来了后,不仅把家安置在这里,还将“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在这里,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设立在村小组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过去,村民来这个院子多是蹲在墙角烤太阳;如今,他们争着来这里上课。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开办了46期农民技能培训班,累计培养乡土人才2000多名,每人的结业证书上都有朱有勇的亲笔签名。

  一批又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来到澜沧县帮扶指导,最多的一次有31名院士同时到来,让这个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地区”发展成为“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

  2022年9月26日,中国工程院的13名院士来到蒿枝坝村,一起见证了朱有勇团队水稻旱种的新成果:405亩旱地种植杂交水稻获得了第一季丰收。

  水稻上山深受农民欢迎,2022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其中277人的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总产28万公斤,人均产量超过1000公斤。

  朱有勇院士团队接到了更多云南山区百姓的邀请,他们的工作中心从澜沧县扩大到云南全省,工作节奏比以前更快。“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该团队成员赵宇笑着说。

  如今,每当黄惠川回到澜沧,看到乡亲们的笑脸,看到蒿枝坝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漫山遍野是他们推广的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他感觉很踏实,“这些年没有虚度,这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成就感”。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是历史赋予我们新时代青年农业科技人员的历史使命。”黄惠川说,今后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为祖国农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朱有勇说,“所做的一切,是希望我们中国人能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9千米

      中新网1月4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4日11时50分在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北纬32.06度,东经95.42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博...

    时间:01-04
  • 2023年京考笔试定于2月11日、12日举行

      《2023北京公务员笔试时间安排及有关事项的公告》刚刚发布。经过改期的2023年京考笔试,定于2023年2月11日、12日举行。  公告  根据工作安排,经研究,北京市各级机关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定于2023年2月11日、12日举行。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笔试时间安排  公共科目笔试:  2023...

    时间:01-04
  • 东航第二批国产大飞机C919乘务员今日开始集中培训

      中新网上海1月4日电 (记者 殷立勤)1月4日,东航第二批国产大飞机C919乘务员开始开展为期3天的机型改装集中培训。据了解,这批乘务员共计25人,有24人来自东航客舱部,1人来自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东航结合C919飞机引进计划,在客舱部的6000余名乘务人员中进行择优选拔,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选拔标准,入选的乘...

    时间:01-04
  • 郑州市“新冠病毒感染者服务平台”今日12时上线试运行

      央视网消息:“郑州发布”微信公众号1月4日消息,郑州市“新冠病毒感染者服务平台”将于今日12时上线试运行。  据介绍,郑州市“新冠病毒感染者服务平台”依托郑好办、郑政钉开发,旨在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有症状疑似感染者)提供药品代购、康复指导、协助转诊、协调住院等医疗相关服务,重点服务保障65岁...

    时间:01-04
  • 中疾控: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

      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 中国疾控中心1月4日在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文称,2022年10月至12月共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主要集中在10月至11月,12月仅1例,暂未监测到XBB.1.5本土病例,中国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  据介绍,XBB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

    时间:01-04
  • 图表|治疗新冠有“特效药”吗?如何科学使用抗病毒药物?

      图表丨治疗新冠有“特效药”吗?如何科学使用抗病毒药物?——国家卫健委组织权威专家解答防疫热点问题  编辑:张善臣 陈芳 孟丽静  (新华社)...

    时间:01-04
  • 警惕感冒和新冠病毒“合并感染” 老年人这样预防

      健康“医”点通  警惕感冒和新冠病毒“合并感染” 老年人这样预防  冬季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感冒和新冠病毒感染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邹进晶提醒大家,警惕感冒和新冠病毒合并感染。  邹进晶介绍,感冒多...

    时间:01-04
  • 打破专科界线 集中医疗资源全力保健康防重症

      央视网消息:从急诊到发热门诊,近期医院就诊人数增加不少。上海集中医疗资源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各医院整合各科室力量,打破专科界线,全力保障急症重症的救治工作。  近一周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发热门诊的日接诊量已经从往日的30人左右到了现在的600多人次。为此,华山医院打破了各科室界线,...

    时间:01-04
  • 30微克/立方米!2022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10年来最低

      北京空气质量再实现突破!1月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 年均浓度继续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10年来最低水平,持续保持历史同期最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最优的“双...

    时间:01-04
  • 各地医疗机构统筹医疗资源 保证患者快收快治

      央视网消息: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各地医疗机构统筹医疗资源,通过多种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快收快治,守护人民健康。  一大早,在宜昌三峡中心医院伍家院区急诊室,医护人员紧张有序地接诊各类患者。为了减少患者就诊时的等候时间,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配麻醉科、老年病科、呼吸科、小儿外...

    时间:01-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