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一名基层家庭医生的一天

2022-12-29 01:52: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71个门诊患者、30余条远程咨询、病床查房……

  一名基层家庭医生的一天

  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无疑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相关实施方案指出,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面对新冠病毒,全北京市4万余名家庭医生、5000多个家医团队全天24小时守候,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便能让老百姓心中有“医靠”。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基层蹲点,跟踪采访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首席家庭医生、全科主任成静,试图用一位家医的一天,揭示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抗疫现状。从新冠轻症患者的日常救治、康复管理、病房服务,到为慢病患者开具长处方、在线答疑,这群身处老百姓家门口的家庭医生,正用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成为老百姓坚实可靠的“健康卫士”。

  中心33个家庭医生团队

  管理签约居民38406人

  12月26日早晨6点30分,成静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窗外依旧夜色朦胧。一周多前,成静“阳”后转阴,但咳嗽依然困扰着她,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如初,就允许自己多睡了10分钟。一包牛奶、一个煎鸡蛋、一小块面包,简单的早餐果腹。7点15分,同事已经把车停在小区门口,因为家住同一小区,成静得以每日“蹭”车上班。从宋家庄到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路畅通,不到15分钟即抵达。

  晨曦中,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灯火通明。这两栋三层小楼提供的医疗服务,辐射着整个丰台东铁匠营街道。36名家庭医生组建了33个家医团队,管理着38406位签约居民,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16015人。

  近期,北京市卫健委、市医保局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提升重症救治服务能力,在基层,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做好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重点人员的摸排,提前摸清底数,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这段时间,成静和同事们格外忙碌,每日动态摸排、重点监测管理辖区重点人群。目前该中心管理着80岁以上及失能老人2304人、空巢独居老人240人、残疾人1379人、肿瘤患者203人、基础疾病控制不稳定的808人、孕产妇53人。除了开设发热门诊、接诊相关患者外,对于部分轻症居家康复的患者,家医团队采用电话随访、医疗救治、心理疏导、送药上门、线上诊疗等各种方式,为辖区居民提供便利。

  “早上好!”医护更衣室里,已经有两位医生在换衣服。靠墙东侧柜子第三格,收纳着成静的个人物品,东西不多,除了白大褂,还有牙膏、牙刷、护肤霜、洗澡拖鞋,以及一件卫衣。“之前工作忙,就住办公室,这些东西也就备着了,万一以后需要还能用。”2002年毕业后来到蒲黄榆,如今她已是科里的“大姐头”,“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成静打趣道。脱下羽绒服,换上白大褂,一头短发和运动鞋,这位44岁的全科主任十分干练。

  成静的诊室在二层,是距离分诊台最近的1号诊室。她每天开工第一件事,就是将诊桌旁的紫外线消毒灯放回原位,前一夜,这盏消毒灯将整个诊室彻底消毒。酒精擦拭台面,开窗通风,疫情当前,消毒工作她从不含糊。一方诊桌、一张诊断床、一个文件柜、两把椅子,外加一个洗手池,干干净净的诊室准备迎接新一天的病人。

  出门诊指导“老病友”用药

  “见缝插针”回复网络问诊

  成静说,每年年底都是慢病老人来社区开长处方、就诊的高峰期,叠加新冠疫情,2022年的最后一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除了来开药的慢病患者,还有不少是感染新冠转阴后被相关症状困扰而前来就诊的。面对翻倍的工作量,成静和她的同事们确实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不到正式开诊时间,中心大门外已经有十几名患者在排队,7点50分,大门提前10分钟打开,患者鱼贯而入,挂号、排队、等候就诊。这些门诊患者基本都是周围老街坊,大部分是家医签约患者,挂号时可直接选择自己熟悉信任的签约医生。8点整,成静穿好隔离衣,戴好手套、护目镜和N95口罩,1号诊室迎来了当天第一位患者。

  “大姐来了,怎么样今天?”61岁的张淑敏(化名)是成静跟了3年的“老签约户”,刚一进门,二人就寒暄了起来。头一天她跟成静通电话,说来开点降糖药,顺便瞧瞧身体状况。张淑敏患有糖尿病、抑郁症,是成静家医团队1800余位签约人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前阵子中招了,好在没发烧,就是骨头疼,要把骨节都分开似的,现在转阴了,可还是浑身没劲儿,还有点咳嗽。”张淑敏从不把成静当外人,一坐下就跟她唠家常,分享起自己的感染经历。观察她的状态,成静发现,张淑敏确实不如往常有精神,“这段时间您一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要清淡些,按时服药,身体允许的话,每天散散步,适当锻炼,有什么不舒服您随时联系我,”成静安慰说。

  “谢谢成大夫。”拿着药方,张淑敏起身准备离去,不过听到成静背过身咳嗽了一声,张淑敏忍不住嘱咐一句,“您也还没好利索呢,可千万保重自己。”

  刚看完5个病人,成静的手机响了,是81岁的冯奶奶,也是位“老病友”了。“感染了,不过已经退烧,但一直心慌,凌晨三点才睡着。“别着急,这样,您带着前两天在友谊医院做的化验结果,来查个心电图,看看心慌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时后,冯奶奶在老伴和女儿的陪同下前来看诊。“您这化验单里有几个数值偏高,但不影响健康状态。有点炎症,我给您开点消炎药,头孢要坚持吃,您的心电图没问题,多休息就行。”知道这位“老病友”肺功能一直不太好,成静向一家子叮嘱:“别大幅活动,躺着的时候可以把枕头垫高点,饮食注意清淡,可以吃一些梨或者柑橘类水果,有润肺止咳作用。”

  “什么情况再去医院呢?”冯奶奶的女儿依然有些担心。

  “老人的急性期已经过去了,在家里注意观察就行,要是有严重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部出现异常疼痛,或咳嗽不止、痰中带血的情况,就需要赶快就医了。”听完成静的嘱咐,一家三口才放心离去。

  一上午的看诊时间,成静的手机响了5次,除了一通与药剂科主任的业务电话,另外4个电话都来自患者。近期,北京各区公布了家庭医生团队联系方式,一旦有任何疑问,市民都可打电话咨询,再加上签约患者,成静的手机时不时会响起。“最近已经好很多了,要是在两周前,一天最多能接40个咨询电话,更别说手机微信和问诊平台上的。”

  上午11点40分,盒饭已经送达,她换下防护装备,在休息室一边吃饭一边回复线上咨询。“退烧了,可一直咳嗽,躺下嗓子就痒,吃点什么药好?”“咳嗽,白痰变成了黄痰,需不需要查血?”身边医生APP问诊平台、微信群、私信……将近10条问诊消息在等着她处理。对于这种“见缝插针式”的远程网络问诊,虽不免牵扯精力,但她觉得很有必要:“对于医生来说,很多问题可能是重复的,甚至都不是问题,给患者解答了,起码能让他们得到正确的指导,不焦虑。”

  增设14张病床

  满足辖区居民住院需求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扩充医疗资源刻不容缓。根据最新政策,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地方应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为了满足辖区患者住院需要,帮助缓解二三级医院床位压力,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紧增设病床。从腾屋子、搬物资、布置病房、梳理制度、完善流程、配备人员,各部门上下齐心,经过两天加班加点,完成了全科病房改造,4个房间外加一个抢救室,14张病床准备妥当。将来,辖区内部分合并了基础病且有住院需求的轻症患者,以及过了急性期但又不能中断治疗的患者,可以转到此处进行康复护理。这意味着,一旦有病人收治进来,整个中心就得开足马力,24小时运转起来。

  吃完午饭还没顾得上休息,作为全科病房主任,成静又来到一层,仔细检查病房物品配置情况。“被子需要再重新叠一下”,“这几个输液架的位置需要再调整”……她一丝不苟。物资筹备进展如何?电脑、打印机、桌椅、输液架、防护服、口罩……她对着单子一一清点。药品都到位没有?成静又跟同事全部核对了一遍。

  作为病房主任,这两天成静最牵挂的就是病房工作,忙活完手头的事儿,她又忍不住把晨会时强调的重点与几位年轻医生“唠叨”了几句:“医疗安全永远第一,严格落实首诊负责,谁接诊谁负责。交接班必须在床旁,材料必须手写、写清楚,收治病人严格按照流程走。在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跟患者和家属及时沟通,做好服务。”

  “很少准时下班

  有点时间就会被抽走”

  14点48分,候诊区内的患者较上午一点没少。为了帮同事减轻压力,开完例行中层领导会议,成静抱着笔记本一路小跑回到诊室,迅速穿上防护装备继续接诊患者,7个全科诊室全部向患者开放。

  “还是觉得有点乏力,今天准备早点下班。”此刻,时针已经指向了18点。翻了翻电脑上的诊疗记录,这天她共接诊了71个患者。“加上杂七杂八的事儿,今天算少的,一般都得看八九十个。”正准备脱下防护服,一位拿着便携式氧气袋的女士推门进来,想让成静帮忙开个氧气灌装的单子,她二话没说就给开了一张。“咱北京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氧气灌装服务,我们离居民最近,氧气灌装也方便。”

  当成静收拾桌子时,北青报记者发现,桌上没有水杯,她已经一下午没有喝水了。“顾不上,坐下了就很少起身,不喝水、不上厕所,不然耽误事儿。”

  帮同事安抚患者、协调物资配置、保证各医疗项目顺利完成……待她处理完所有事情走出中心大门,已是18点41分,“很少下午5点准时下班,基本有点时间就会被抽走。”对于这种不准时,成静习以为常。

  晚高峰的蒲黄榆路又见车水马龙,回家的路上甚至堵了几分钟,这座城市正在恢复往日模样。

  趁着路上的时间,成静给石家庄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二老都已经70岁,上周也感染了新冠。“好在挺过来了,就剩下咳嗽。心里还是担心,但这并没有特效药,只能让他们多休息。三个春节没回去了,盼着过年能回去看看。”

  22点53分,成静正准备休息,手机微信里的“老张”又给她发来消息:“成主任您好,抱歉这么晚打扰您,我们全家都在咳嗽,吃了一盒头孢,还是咳,家里没有咳嗽药了,明天我可以去找您开点消炎、止咳药吗?”“没问题,明天见。”成静的手机从来不敢关机,就怕晚上有突发状况的患者。

  71个门诊患者、接听12个咨询电话、回复18人的网络留言咨询……这是成静在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21个春秋里的平凡一天。(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北京晴冷干燥格局或持续至元旦 白天天晴气爽宜通风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2月29日),北京继续保持晴冷干燥的天气格局,最高气温3℃,最低气温零下9℃。白天天晴气爽,适宜出行及开窗通风;夜间气温依旧低迷,市民早晚出行需注意防寒保暖。  昨天,北京晴冷在线,午间暖阳正好,但早晚气温低迷。监测显示,昨天早晨05时,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为零下8.9℃,城区气温普遍在零...

    时间:12-29
  • 西南地区阴雨雪持续在线 元旦期间冷空气活跃

      中国天气网讯 随着冷空气南下,昨天(12月28日),我国西南及江南一带的雨雪范围达到最大,强度最强。预计今天,江南的雨雪将陆续减少消退,西南地区的阴雨雪天气仍会持续;而北方则依旧是降水稀少的状态。此外,未来几天,西南地区等地湿冷魔法攻击仍将持续,气温低迷。  今明天江南雨雪消退 西南部分地区阴雨雪...

    时间:12-29
  • 中央气象台:西南地区仍有雨雪天气

      中新网12月29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受南支槽和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未来三天,西南地区等地仍有雨雪天气。此外,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日,受冷空气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华北等地气温将下降4~6℃,局地降幅可达8℃以上。  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出现雨雪天气  昨日08时至今日06时,四川西部、云南...

    时间:12-29
  • 18万买20吨汽油变“污水”?石油公司:需调查

      消费曝光台|18万买20吨汽油变“污水”?石油公司:需调查  “前一天刚从油库里提回来的油,第二天就发现汽油变成了一罐‘污水’。”近日,黑龙江刘先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反映,自家加油站8月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成品油库提取了20吨乙醇汽油,次日给客户加油后导致两辆车...

    时间:12-29
  • 网络曝光不能触碰法律“红线”

      网络曝光不能触碰法律“红线”(金台锐评)  高铁不文明占座行为被视频曝光;男子全程直播拍摄,请人为孕妇让座;插队引发互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类似的网络视频曝光行为不时出现于互联网平台,有的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焦点,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评论。  近年来,随着各类视频...

    时间:12-29
  • 遇见你|黄新生:环卫工的诗与远方

      在湖南长沙,有这样一位环卫工,她叫黄新生,今年51岁。每天,在马路上,黄新生用扫帚清洁城市,而下班后回到家,她会拿出纸笔,用文字清扫心灵。在长沙的环卫圈子里,黄新生是个名人,她创作的诗歌和小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四年多的时间里,黄新生写了300多部作品,在阅读和写作中,她找到了一片温暖安宁的天地。  ...

    时间:12-29
  • 闯荡乡村!这群青年在“蹚”路

      农业农村部今年4月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超过1100万。今年年初,本报一项调查也显示,56.1%的受访青年想过返乡,其中12.1%的受访青年已经在为回家乡做准备了。  不过,创业从来不是易事,返乡的年轻人过得怎么样?他们在创业路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又...

    时间:12-29
  • 【说案】骑手撞了人,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作数”吗

      北京市民张先生与一家平台外卖骑手小刘发生交通事故,经认定小刘在事故中负全责,张先生无责。张先生经住院治疗产生医疗费等各项损失共计21万余元。  张先生在得知小刘的公司投有交强险和骑手保险之后,将小刘、众包公司及保险公司诉至法院。庭审中,保险公司以保险合同...

    时间:12-29
  • 近期网络问诊需求激增 能否安全有效引关注

      从禁止互联网首诊到允许线上首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在线看病”  网络问诊需求激增 能否安全有效引关注  近期,全国各地医疗机构采用线上问诊方式提供医疗服务的需求激增。据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多家医院的线上诊疗人数大幅增长,例如北京儿童医院互联网门诊单日最大接诊量达到2000...

    时间:12-29
  • 引进人才还要用好人才 企业引才用才不当易惹纠纷

      无锡中院发布涉科技型企业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  企业引才用才不当易惹纠纷  阅读提示  日前,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批涉科技型企业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内容涉及离职后竞业限制纠纷、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培训纠纷、高层次人才调岗纠纷等。  “人才计划”领军人才被从基础研发...

    时间:12-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