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印象新贵州——“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见闻录

2023-11-09 22:54:53

来源:新华社

贵州变了,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

一个被桥梁和隧道串起的高速贵州,一个被“算法”和“数据”赋能的数字贵州,一个以独特文化和奇山异水闻名的文旅贵州,一个拥有吉他、羽毛球、打火机等多个“之乡”美称的产业贵州,重塑着黔山贵水的印象,一个全新的贵州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初冬时节,新华社记者由贵阳出发,从遵义到毕节,从黔南到黔东南,历经5个市州17个县37个点位,行程上千公里,亲眼见证了贵州的山乡巨变。

备好的晕车药和登山鞋,却派不上用场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都知“蜀道难”,其实“黔路”也不易。虽然近年来贵州交通改善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出发前记者还是备好了晕车药、登山鞋。

一路下来,记者的担心被证明纯属多余。采访车驶出贵阳,遇山穿洞、逢水过桥,历经万水千山却仿佛身在“高速平原”。

在平塘县“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云雾中的平塘特大桥有三座超过300米高的桥塔,远远望去,就像翩翩起舞中裙摆展开的苗族姑娘,潇洒飘逸。

游客在贵州平罗高速公路“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观景台观赏平塘特大桥(2023年4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座一头连着贵北,一头牵着黔南的大桥,与银百高速、厦蓉高速、汕昆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有效衔接,形成贵州南部地区横向连接的运输大通道。

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翦继军说,平塘特大桥全长2000余米,主塔高332米,是世界第一高的混凝土桥塔。

创造第一的,岂止是“天空之桥”!北盘江特大桥、火花特大桥、金烽乌江大桥……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世界前100名高桥近半数在此,囊括几乎所有桥型,这些让贵州有了“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贵州、云南交界处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2023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曾经的贵州,地无三里平,路似羊肠绕,山如鸟道悬。今天的贵州,已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高铁民航四通八达。从交通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从架构四梁八柱到最后一公里,“雄关漫道”的贵州已成通途。

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也有“一片海”

10月23日,贵阳市云岩区未来方舟小区的居民时宏海,在手机上体验了一把“刷脸办电”的便捷:在微信上打开小程序,勾选低压用电新装业务,按步骤通过人脸识别,几分钟便为他新买的电车完成了充电桩安装预约。

要是按过去的办电手续,时宏海得去五六个地方,至少要花费大半天时间。“数据替老百姓跑路”的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大数据是贵州的名片。苹果、腾讯、华为等一批数据中心落户贵州贵安新区,使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全国领先。

已投入运营的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2023年5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因为“村超”而走红的贵州省榕江县,在尝到数字引流带来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甜头后,明确提出“数据是农资、手机是农具、直播是农活”。在新媒体加持下,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偏远小县,如今声名鹊起。

观众在贵州省榕江县村超现场观赛(2023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紧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三维声场……数字技术打造逼真的长征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观众在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看体验长征故事(2023年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乘势”,贵州大数据发展迈过三级跳。不沿边、不靠海的贵州,靠着耕“云”种“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数字贵州”“中国数谷”,未来可期。

文体旅融合做活山水文章,打造“诗和远方”

在贵州,旅游似乎什么都可以加:文化+旅游、大桥+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

云雾盘山绕,溪水穿寨流。山与水数万年的相依相生,造就了万峰林的群峰、黄果树的瀑布、荔波的小七孔;苗族的山歌、瑶族的药浴、水族的水书,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给贵州的旅游赋予了独特内涵。

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2023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天生丽质”的贵州,过去游客并不多,主要是担心路不好走、饭不好吃、觉不好睡。近年来,极大改善的交通、方兴未艾的民宿、民族特色的饮食,加上热播话题“贵州很值得”“村超”等,让许多小众目的地旅游一天比一天火。

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各类旅游资源富集,素有“地球绿宝石”的美誉。记者在小七孔风景区看到,虽然眼下不是传统旅游旺季,但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在三都县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水族传统的马尾绣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绣女们将马匹的尾毛与白色丝线均匀缠绕,一针一线绣成的各种精美绣品,不仅受到市场欢迎,也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挖掘特色产品、依托科技赋能、开发精品线路……凭借独特的山地、溶洞、温泉等自然资源,结合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民俗节庆等人文资源,“长在深闺”的贵州旅游,正在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游客在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游览(2022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8%和26.2%,旅游业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有效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快恢复。

产业改变生活,从奔赴他乡到回归故乡

全球每7把吉他,就有1把产自贵州正安县;全球每10个羽毛球,就有1个来自贵州锦屏县;全国每25只打火机,就有1只来自贵州罗甸县……

顾客在正安吉他产业园内洽谈吉他销售事宜(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从原材料到销售市场,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刚刚进城的农民,有了活干、鼓了钱袋、开了眼界,支撑起当地一个又一个产业园区。

贵州,这个昔日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长期以来留给外界的印象,农民要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么是外出务工讨生活。而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打工仔”变身乡村振兴“新农人”。

在榕江县万亩车江大坝上,斜风细雨中,一群农民正在忙着采摘茄子,打包发往珠三角。贵广高铁的开通,将榕江县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交通圈,山高水远的榕江,已成为大湾区市民的粮仓、菜篮和果园。

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村里办起了工厂,把世世代代种植的红薯加工成“酸辣粉”,借助网络直播成功“出圈”,在电商平台月销百万单。从贫困村到“亿元村”,周寨村的“华丽转身”,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

依托丰富茶资源,贵州还崛起了多家“新茶饮”企业。比如位于遵义市湄潭县的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同全国100多个奶茶品牌、5万多家线下门店合作,持续提供新茶饮创意和拼配方案。

“当前,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宋旭升说,贵州正在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转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奋发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文字记者:令伟家、王丽、向定杰

海报设计:刘雅萱

视频记者:刘勤兵、高颖、向定杰

编辑:杜宇、周以航、戚文娟、王浩程、程昊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新华时评:守护青少年,防“外伤”也要防“内伤”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守护青少年,防“外伤”也要防“内伤”   新华社记者田晨旭   近期,某医院面向少年儿童的精神科门诊深夜排队的新闻在网上引发关注:“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多人得抑郁症”“我们的孩子怎么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议题。近...

    时间:11-13
  • 总书记京冀行丨记者手记:最可靠的主心骨,最可爱的人民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题:记者手记:最可靠的主心骨,最可爱的人民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黄玥   一天之内,横跨两省市,七处考察点。   冒着严寒,早出晚归,马不停蹄。   从农村、社区,到校园、商铺,从田间地头,到河坝大堤,中午就在车上短暂休息……为了更多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为了更多地同受灾群众面对面交流。   “...

    时间:11-13
  • 特写:生者以坚强告慰英灵

      初冬的北京门头沟,午后气温逼近零度。妙峰山民族学校内,语调平缓的刘璇仍难掩情绪涌动。   “总书记和我握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流。党和国家始终想着刘捷,想着他的爱人、孩子和父母,我想这足以告慰他的付出。”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11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妙峰山民族学校亲切...

    时间:11-12
  • 海报丨总书记的这些话,很暖心

      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句句深情话语,一次次真切关怀,让人倍感温暖、深受鼓舞。   出品:李俊   监制:常爱玲 齐慧杰 周宁 令伟家   统筹:陈知春 何强 黄庆华 周年钧   设计:殷哲伦   编辑:王浩程 姜子炜 程昊...

    时间:11-11
  • 第一观察丨从一天考察行程看总书记擘画防灾减灾工作

      立冬刚过,华北地区气温骤降。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今夏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强调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跨越北京、河北两省市,涉及一个社区、一所学校、两个村庄、两处水利工程,中途还走进村边农田,察看...

    时间:11-11
  • 第1视点|习近平在妙峰山民族学校考察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门头沟妙峰山民族学校,同师生们亲切交流。今年汛期,这里是临时避灾场所和防汛抗洪救灾人员驻地。在学校操场上,习近平亲切慰问了因公牺牲烈士家属和参与防汛抗洪救灾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消防及应急救援人员、国企职工、志愿者代表等。   《第1视点》带你了解。   总策划:刘健   ...

    时间:11-11
  • 集中首秀!第六届进博会 这些新品很亮眼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0日圆满闭幕,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各大展商携新品扎堆亮相,超4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在本届进博会上举办首发首秀首展,让人目不暇接。都有哪些炫目新品,一同回顾下。(编辑/视频剪辑:冯文雅 终审:曹滢 综合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道内容)  ...

    时间:11-11
  • 元首外交·心相近|百岁飞虎队老兵的心愿

      深秋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层林尽染。站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前,103岁的美国飞虎队老兵哈里·莫耶许下心愿:世界和平,两国人民友谊长存。   11月初的昆明,阳光和煦,树影婆娑。莫耶步入“中美驼峰空运纪念学校”——昆明市外国语学校的礼堂,掌声雷动,孩子们用笑脸和鲜花欢迎曾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的英雄。“这样的场面完全出乎...

    时间:11-11
  • 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聚焦可持续发展

      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11月11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开幕,近800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机构代表、企业家以及青年科技人才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开放是科学的天性和创新的本质,全球科技交流合作的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广大青年科学家要依托峰会的平台,跨越制度的藩篱、...

    时间:11-11
  • 第1视点|“总书记来看望我们,天冷但心是暖的”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门头沟妙峰山镇水峪嘴村考察,听取该村情况介绍,随后步行察看村容村貌,了解基础设施恢复建设提升等情况。   《第1视点》带你了解。   总策划:刘健   策划:孙承斌 郭建业   出品:孙志平 王明浩   制片:樊华 涂铭   统筹:鞠晓燕 王君璐   编导:徐宁 杨云燕   视频记者:祁星...

    时间:11-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