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洞见”乡村振兴路——湘西十八洞村的十年变迁

2023-11-12 17:11:32

来源:新华社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

  这里,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犹如春风,从古老苗寨吹遍神州大地。

  这里,是观察中国乡村“千年跨越”的窗口。从地瘠民贫到步入小康,勤劳质朴的山区人民蹚出一条从脱贫到振兴之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年间,湘西十八洞村的“蝶变”故事,刻画在青山绿水间,映照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份解说词:道不尽村庄之变

  这是2023年10月10日拍摄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秋雨过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山林间云烟缭绕,青松更显苍翠。深秋上午,一辆摆渡车停靠在梨子寨,游客鱼贯而出,宁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如今,42岁的讲解员施艳琴自豪地为游客讲述家乡的故事,她说:“总书记来了,苗寨的春天到了!”在十八洞景区工作4年来,家乡之变、家乡之美成了她常说常新的话题。

  在湘西十八洞村,讲解员施艳琴为游客们讲解十八洞村的故事(2023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最明显的就是收入不断上涨。近三年来,村里人均年纯收入分别提升至18369元、20167元、23505元,村集体收入分别增加至200万元、268万元、380万元。”施艳琴对比今昔说:“10年前,人均年纯收入是1668元,村集体收入是零。”

  红色党建、研学旅行、乡村游等成为十八洞村旅游亮点。2021年6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正式获评5A级旅游景区。2022年,十八洞村接待游客5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

  “变化”是施艳琴解说中的高频词。苗乡人曾陷于贫苦,她说起当年的顺口溜:“三沟两岔穷旮旯,红薯土豆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

  如何走出穷困?在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下,十八洞村群众不懈努力,开启了一场脱贫攻坚战。一个个改变发生在村里,也被写进解说词:拓宽通村主道4.8公里,户户通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升级改造村小学和卫生室,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无线网络全村覆盖……

  拼版照片:上图为过去十八洞村小学内景(资料照片);下图为2023年10月20日拍摄的翻修后的十八洞村小学内景(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新华社发

  2021年2月,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不仅要做脱贫的模范,更要做乡村振兴的典范。”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

  在湘西十八洞村,村民在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制作苗绣工艺品(2023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新征程起笔,就在青山绿水间。十年间,十八洞村坚持因地制宜壮大产业,形成种养、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五大产业体系,乡村“造血”功能逐渐增强。

  外出村民陆续返乡,深山苗寨也随之“长”出了10余种新职业:农家乐老板、民宿店主、摆渡车司机、厨师、服务员、短视频“网红”等。

  这是2023年11月1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拍摄的十八洞田园综合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记者在十八洞村走访了解到,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已于10月底正式完工并投入运营。驻村第一书记龙科满怀期待地说,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党性教育和青少年研学为主,预计年均可接待党员干部培训5万人次、青少年研学20万人次。

  迈向乡村振兴,脱贫地区内生动力逐渐增强。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5499元、增长14.4%;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4元、增长8.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一张票根:带你奔赴“诗与远方”

  时间回溯至1934年,作家沈从文从北平出发回乡。一路辗转,乘坐火车、汽车、船只、轿子……大半个月后才抵达家乡湘西凤凰县。如何走出大山成为困扰湘西人的难题。

  由于交通闭塞,村里有好货但很难出山。2013年以前,十八洞村土特产卖什么?能卖多远?村民杨超文回答说:“顶多卖些板栗,最远不过镇上。”这位49岁的苗乡人记得,青壮年被迫外出打工,有些早已打算不再回来。

  道路通,则百业兴。十年来,湘西不断推进交通建设,山间公路逐渐畅联高速大道,接驳到新建的高铁站、飞机场。人们手中的票根,也从汽车票、火车票,换成现在的机票。

  湘西边城机场建成通航(2023年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深山村庄逐步融入国家区域交通网络,对游子而言,故乡不再遥远;对山民来说,世界近在眼前——

  今年8月18日,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当天,杨超文早早赶到机场,等待飞往北京的航班,他第二天清晨要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

  这是2023年8月17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花垣镇老天坪村拍摄的湘西边城机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机舱内坐了五六十名十八洞村村民,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坐飞机。“刚开始大家屏息着,连话都不敢说,直到起飞那一刻,大家欢呼起来,太激动了!”杨超文说。

  从十八洞村出发,奔赴“诗与远方”,不断改善的交通格局为武陵山区、大湘西地区带来发展机遇。村民龙先兰说:“湘西离长沙、北京和世界越来越近,大家的心亮了,眼界宽了,精气神变了。”

  发展机会增多,投资和项目不断汇集。湘西州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田湘说,经过多年投资培育,湘西的茶叶、油茶、柑橘、猕猴桃、中药材等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通过便捷的物流和电商销售,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湖南正奋进在新征程上,昔日偏远落后山区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2020年2月,《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正式印发;2021年至2023年7月,湘西州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84个,涉及总投资1042.78亿元,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湘西十八洞村,驻村干部杜霁(左)在走访村民(2023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发展底气足了,年轻人也回来了。今年8月,25岁的杜霁从湘潭大学毕业后来到十八洞村,成为一名驻村干部。作为湘西永顺县人,以前她坐汽车辗转到十八洞村要六七个小时,而现在县域间通了高铁,全程缩短至3个小时。这名“95后”决心与十八洞村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一封回信:共筑美好未来

  十八洞村的减贫经验,“飞”出湘西,走向世界。记者翻看村里近5年来的访问记录,有10余次外宾来访,其中一封信十分特别。

  “亲爱的同志们……乡亲们给我送来了信函问候,向我及家人表达了良好的祝愿,这充分体现了老中两国人民的亲密情谊。”2019年4月,一封来自老挝的回信寄到十八洞村。写信者,是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

  2018年6月,本扬率老挝党政高层代表团来到十八洞村,探寻“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10个月后,十八洞村村民致信本扬祝福老挝新年。本扬在回信中说,十八洞村的成功实践给老挝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两地书、跨国情,十八洞村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减贫经验的一扇窗。来自西班牙、纳米比亚、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代表团成员,带着好奇走进这座苗寨,感受中国脱贫实践,找寻乡村振兴密码。

  今年夏天,菲律宾新闻部副部长杰拉德·巴雷尔带领菲律宾主流媒体记者团来到十八洞村。深入了解后,他说,十八洞村的脱贫历程令人难以置信,这对菲律宾的减贫事业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这是2020年9月26日在长沙梅溪湖大剧院拍摄的歌舞剧《大地颂歌》剧照。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十八洞村的故事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以十八洞村为原型的视频《大地颂歌》曾在老挝播出;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成功之道的图书《大国小村:十八洞村的社会学考察》在哈萨克斯坦出版发行……这些扶贫理念、减贫成果,成为“中国之治”的生动写照。

  拼版照片:上图为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家过去的外景(资料照片); 下图为2023年10月20日拍摄的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家的外景(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新华社发

  喝上洁净的水、住上漂亮的新房、在家门口创收……在柬埔寨、老挝、缅甸,中国精准扶贫、志智双扶理念开花结果,在中国扶贫专家的帮助下,一些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迎来更好的生活。

  拼版照片:上图为十八洞村过去尚未硬化的村路(资料照片); 下图为2023年10月20日拍摄的十八洞村已经硬化的村路(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新华社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最近,来自老挝的媒体到十八洞村拍摄节目,龙先兰邀请他们参观自己的养蜂基地,并分享了他的脱贫故事。自幼遭遇家庭变故的龙先兰,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用短短几年,成长为年收入四五十万元的致富带头人。

  “希望我的经历,能鼓舞更多的人。”龙先兰在采访中说,“即使我们语言不通,但如果你能看见我,请你相信,生活一天会比一天好。”

  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减贫和乡村振兴经验根植于中国,正走向世界。湘西大山里的小小苗寨,在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将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紧连接在一起。

  文字记者:陈俊、柳王敏、张格、刘芳洲

  视频记者:戴斌 丁春雨

  海报设计:姜子涵

  编辑:杜宇、周文林、马宁、王浩程、侯帮兴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草原增绿、牧民增收——甘肃玛曲探索高原畜牧新业态

      新华社兰州11月12日电  题:草原增绿、牧民增收——甘肃玛曲探索高原畜牧新业态   新华社记者贾钊、文静、宋佳   初冬,广袤的玛曲草原静谧一片。远处雪山连绵,在湛蓝天空中勾勒出银边。原本东去的清澈黄河蜿蜒流淌,在这里掉头复向西北,画出绵延数百公里的第一弯。坐落在草原上的玛曲县马场畜牧产业养殖基地内,负责人旦增...

    时间:11-12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内蒙古河套地区:清洁取暖让民心更暖天空更蓝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2日电 题:内蒙古河套地区:清洁取暖让民心更暖天空更蓝   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眼下已到我国北方地区供暖时节,记者在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走访发现,当地持续实施煤改电清洁取暖工程,让群众告别传统取暖方式,为居民营造了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守护城市碧水蓝天。   眼...

    时间:11-12
  • 中央文明办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记者田策)11月12日,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0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   上榜好人中,有用生命守护祖国海疆的安徽“95后...

    时间:11-12
  • 全国政协举行仪式纪念孙中山诞辰157周年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全国政协12日上午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仪式,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7周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代表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代表民革中央,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马利怀代表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市副市长...

    时间:11-12
  • 追光|一个西部山区县何以斩获逾百枚金牌?

    群山环抱之中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攀岩训练馆 近日迎来了首届学青会攀岩项目的比赛 喝彩声、加油声此起彼伏 图为选手在首届学青会攀岩比赛中 力量与技巧碰撞 梦想与激情迸发 在这里 来自全国各地的攀岩小将 展开激烈的争夺 图为选手在首届学青会攀岩比赛中 在本次学青会攀岩比赛中 广西的南宁队和北海队共有1...

    时间:11-12
  • 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九成半 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汪哲平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伴随玉米大豆及中稻收获进入尾声、南方晚稻收获加速推进,全国秋粮收获进度达96.2%,基本实现丰收到手。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克服局部地区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种植面积增加,产能基础不断夯实。今年秋粮面积连续第四年增加,预...

    时间:11-12
  • 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这份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一直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   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   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汛情,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关注着灾情,指导着救灾工...

    时间:11-12
  • 特写:生者以坚强告慰英灵

      初冬的北京门头沟,午后气温逼近零度。妙峰山民族学校内,语调平缓的刘璇仍难掩情绪涌动。   “总书记和我握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流。党和国家始终想着刘捷,想着他的爱人、孩子和父母,我想这足以告慰他的付出。”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11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妙峰山民族学校亲切...

    时间:11-12
  • 海报丨总书记的这些话,很暖心

      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句句深情话语,一次次真切关怀,让人倍感温暖、深受鼓舞。   出品:李俊   监制:常爱玲 齐慧杰 周宁 令伟家   统筹:陈知春 何强 黄庆华 周年钧   设计:殷哲伦   编辑:王浩程 姜子炜 程昊...

    时间:11-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