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同心协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

2022-12-26 20:17: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同心协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胡璐、严赋憬

  连日来,全国各地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铆足干劲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同心协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压紧压实责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要肩负起村级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的使命,一以贯之落实好常态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兜牢预防返贫底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十字会驻伽师县克孜勒博依镇阿亚格乔拉克村第一书记麦芳说,我们借助预防返贫的动态监测平台,确保脱贫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走进贵州省开阳县宅吉乡,一栋栋风貌统一的房屋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这里曾有贫困群众292户1150人,如今已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结合这些年来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我们更加坚定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宅吉乡党委书记邱彦伟说,当地注重从返乡优秀青年、刚毕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中培养发展党员,将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入冬后,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上旧庄村大棚里,村民们身影忙碌,正打包装运红彤彤的草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对进一步依托特色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充满信心、干劲更足。”大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宋生龙说,当地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川水地区、浅山地区、高海拔地区分别发展果蔬产业、规模化露地蔬菜产业、冷凉蔬菜和食用菌产业,努力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地。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山东省博兴县店子镇党委书记舒德明倍感振奋。眼下,店子镇正以博兴县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试点,积极推动“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打造特色西红柿品牌。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合作社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的信心,不断提升本地西红柿产业市场竞争力。”舒德明说,接下来,镇里将大力培育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集品种培育、育苗、种植、销售、观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园。

  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不少企业将探索绿色有机农业作为产业振兴的切入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定了我们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我们计划从源头端入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云南中翼鼎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燕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企业今年加大绿色有机种植的研发投入,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增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位于我国“黄金玉米带”的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大院里,堆成小山的玉米在阳光照射下,金黄耀眼。这家每年种植3万亩土地的大型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000多名社员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倍感温暖、很受鼓舞。”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说,“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抓住了‘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未来,合作社将坚定不移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带领更多社员和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李家店乡姚川村,副县长冯旭东和村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讲话中提到‘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我们基层指明了乡村振兴的着力方向和发展目标。”冯旭东说,当地十年九旱,曾经每亩地一年只有几百元的收入,直到2016年开始因地制宜改种金银花,村民们才走上了致富路。

  说起下一步规划,冯旭东信心满满:“我们要继续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三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三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社会广泛关注。   从“乙类甲管”调整为“...

    时间:12-27
  • “乙类乙管”: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乙类乙管”: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之后,如何有效地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

    时间:12-27
  •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

    时间:12-27
  • 重大调整!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陈芳、董瑞丰)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根据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

    时间:12-27
  • 新华全媒+|新华社记者探访新生儿医疗中心

      当前,广西正积极统筹调度全区医疗资源,指导各地医疗机构扩容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和区域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   儿童包括婴幼儿是疫情下需要重点保障好的重点人群,早产儿和感染新冠的新生儿虽然是这一人群中的少数,但却是需要特殊呵护的“重中之重”。   记者:汪奇文、梁舜...

    时间:12-26
  • 第一观察 |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引农业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

    时间:12-26
  • 记者直击|制药企业加紧生产 保障防疫药品供应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如何保障药品供应,有效满足市场和群众需求成为药企的当务之急。   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兰州佛慈制药、甘肃兰药药业等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了解到,企业正在克服原料紧缺、时间紧迫等困难,发挥甘肃省中医药特色优势,加班加点生产防疫药品,满足群众需求。   记者:多蕾、张智敏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

    时间:12-26
  • 一名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

      新华社西宁12月26日电 题:一名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   新华社记者王大千   没留下一句遗言,朱治国走得突然。2022年6月11日,礼拜六上午,准备去加班的他还没走到门口,一阵心绞痛袭来。他扶墙跌倒,正在通话中的手机滑出手心,腋下的公文包也掉下来,文件材料散落一地。   这是青海西宁最好...

    时间:12-26
  • 2022,他们正能量满格丨追光的奋斗者

      新华社上海12月26日电 他,自幼患有渐冻症,全身仅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却为社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清晰标注无障碍设施的“电子地图”,为出行困难者提供方便。   她,热爱公益事业,总是留下逆行的身影,在抗疫援沪的车上完成的那场毕业答辩,是她交出的动人的青春答卷。   他,勤奋、上进,“优秀的外卖骑手”装不满他的梦想...

    时间:12-26
  • 聆听2022|听,民生新事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2022年,民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美好生活在共同奋斗中创造。   10月25日,在昌化镇后营村邻里中心的婴幼儿成长驿站内,大人带着孩子在玩耍。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22年3月,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公布,“有宝家庭”迎来减税“红包”, 我国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已覆盖子女教...

    时间:12-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