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第一观察 |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引农业强国建设

2022-12-26 23:56:47

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一)锚定一个目标抓“三农”

  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一贯要求就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抓好“重要任务”

  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以“三个转移”支持“五个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强调“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

  (四)把握“中心任务”

  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此次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始终惦记着农业强国,更惦记着农民致富:

  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中心任务”与“底线任务”密不可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这回答了农业强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五)坚持“双轮驱动”

  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六)“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七)强调“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

  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策划:霍小光

  主笔:王立彬

  统筹:韩洁、朱冬菊、王绚

  视觉 | 编辑:张舒宁、古一平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权威快报丨我国建成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

      27日上午10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年产天然气产量达到500.6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建成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   作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生产的天然气承担着上百个大中城市用气和调峰作用。   今年,长庆油田建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田产能,全年投产气井2338口,新增日产天然气3100万立方米,确保...

    时间:12-27
  • 2022年最后一场赏心悦目的“星月童话”29日上演

      海报制作:冯娟   新华社天津12月27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科普专家介绍,12月29日晚天宇将上演木星合月,这是2022年最后一场行星合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公众可在南方天空欣赏到明亮木星与一轮上弦月近距离竞辉的唯美画面。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行星,它还拥有众多卫星,素有“巨人行星”之称,是肉眼最容易...

    时间:12-27
  • 年终报道丨这里有一份2022年度记忆,请查收

      2022年已接近尾声。回望这一年,无数难忘瞬间。记得年初春晚舞台上惊艳四座的《只此青绿》,也记得北京冬奥会的一墩难求;记得女足姑娘的逆风翻盘,也记得世界杯老男孩的圆梦;记得第三艘航母下水,也记得中国人首次“太空会师”;记得村BA的激烈比拼,也记得山火里的川渝英雄气......无数的记忆碎片,藏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交织出我们共...

    时间:12-27
  • 步履丨奋进之路

      最激昂是少年志。在青年人的筑梦跑道上,总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青年人引领奋进之路。2022年即将过去,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探寻这一年青年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奋斗故事。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奋进的步伐。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数万冬奥建设者投入到筹办工作中。   2018年,正在读...

    时间:12-27
  • 绿色低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12月2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智能家电产业园,工人在厂房屋顶安装光伏板。黎寒池摄(人民图片)   12月9日,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塘冲云端储能电厂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加班加点修建最后的部分土建项目。李尚引摄(人民图片)   12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一辆氢能中运量公交车(左)驶入氢能公交车加气站加...

    时间:12-27
  • “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三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三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社会广泛关注。   从“乙类甲管”调整为“...

    时间:12-27
  • “乙类乙管”: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乙类乙管”: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之后,如何有效地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

    时间:12-27
  •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

    时间:12-27
  • 重大调整!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陈芳、董瑞丰)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根据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

    时间:12-27
  • 新华全媒+|新华社记者探访新生儿医疗中心

      当前,广西正积极统筹调度全区医疗资源,指导各地医疗机构扩容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和区域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   儿童包括婴幼儿是疫情下需要重点保障好的重点人群,早产儿和感染新冠的新生儿虽然是这一人群中的少数,但却是需要特殊呵护的“重中之重”。   记者:汪奇文、梁舜...

    时间:12-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