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新华时评: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学习领会“六个更好统筹”之五

2022-12-26 19:52:4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学习领会“六个更好统筹”之五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是当前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求进的务实之举,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从2020年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释“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大论断充分彰显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远见卓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夯实经济平稳发展底气。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内部可循环,以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一方面,我国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对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挑战,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重视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事实上,国际循环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循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贸易、投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循环,都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要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坚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更好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开放合作中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精准施策,重在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固本强基。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关键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三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三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社会广泛关注。   从“乙类甲管”调整为“...

    时间:12-27
  • “乙类乙管”: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乙类乙管”: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之后,如何有效地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

    时间:12-27
  •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

    时间:12-27
  • 重大调整!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陈芳、董瑞丰)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根据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

    时间:12-27
  • 新华全媒+|新华社记者探访新生儿医疗中心

      当前,广西正积极统筹调度全区医疗资源,指导各地医疗机构扩容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和区域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   儿童包括婴幼儿是疫情下需要重点保障好的重点人群,早产儿和感染新冠的新生儿虽然是这一人群中的少数,但却是需要特殊呵护的“重中之重”。   记者:汪奇文、梁舜...

    时间:12-26
  • 第一观察 |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引农业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

    时间:12-26
  • 记者直击|制药企业加紧生产 保障防疫药品供应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如何保障药品供应,有效满足市场和群众需求成为药企的当务之急。   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兰州佛慈制药、甘肃兰药药业等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了解到,企业正在克服原料紧缺、时间紧迫等困难,发挥甘肃省中医药特色优势,加班加点生产防疫药品,满足群众需求。   记者:多蕾、张智敏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

    时间:12-26
  • 一名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

      新华社西宁12月26日电 题:一名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   新华社记者王大千   没留下一句遗言,朱治国走得突然。2022年6月11日,礼拜六上午,准备去加班的他还没走到门口,一阵心绞痛袭来。他扶墙跌倒,正在通话中的手机滑出手心,腋下的公文包也掉下来,文件材料散落一地。   这是青海西宁最好...

    时间:12-26
  • 2022,他们正能量满格丨追光的奋斗者

      新华社上海12月26日电 他,自幼患有渐冻症,全身仅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却为社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清晰标注无障碍设施的“电子地图”,为出行困难者提供方便。   她,热爱公益事业,总是留下逆行的身影,在抗疫援沪的车上完成的那场毕业答辩,是她交出的动人的青春答卷。   他,勤奋、上进,“优秀的外卖骑手”装不满他的梦想...

    时间:12-26
  • 聆听2022|听,民生新事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2022年,民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美好生活在共同奋斗中创造。   10月25日,在昌化镇后营村邻里中心的婴幼儿成长驿站内,大人带着孩子在玩耍。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22年3月,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公布,“有宝家庭”迎来减税“红包”, 我国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已覆盖子女教...

    时间:12-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