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新华全媒+|满怀信心 为梦想而战——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首日见闻

2022-12-24 23:42:5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题:满怀信心 为梦想而战——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首日见闻

  新华社记者

  “这一年来都在认真复习,我觉得自己准备还是挺充分的,我报考了北京的一所高校,虽然难度比较大,但我还是信心满满!”来自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的考生赵咏恩谈及自己的备考情况,难掩自信神情。

  12月24日,为期三天的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如期开考。各地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的专项部署,采取“一类一策”组考模式,分类设置考场考点,确保“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

  12月2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点,考生排队准备进入考场。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早上7点,在北京大学东南门,前来参加研考的考生已开始陆续进入考点。尽管今晨北京天气寒冷,但教师志愿者们6点半前就到达了考点为考生服务。“请提前出示准考证,刷身份证并刷脸进入考场。”北京大学安保人员在校门口提醒考生。

  在陕西西安,西北大学考点是陕西省在今年研究生考试中考生人数最多的考点,仅该校的长安校区就有5400多人应考。天刚蒙蒙亮,已有一部分考生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到校园,借着灯光站在树下、路旁翻看资料,进行考前最后的冲刺。7时40分过后,他们整理书包、文件袋陆续走进考场……

  利用整齐摆放在考务楼门外的人脸识别仪器,队列整齐的考生摘下口罩“刷脸”,每人只用时几秒就完成了身份核验。

  “克服一切困难准备了这么久,我还是希望能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报考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屈泽宇告诉记者,今天进校门、进考务楼和进考场的三次身份核验都很快、很顺,监考老师与志愿者的服务也很周到,让他紧张的心情平复了很多,希望后面的考试也可以一直这么顺利。

  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考点今年设置了259个考场,共有7645名考生应考,为减少人员聚集,学校将考场分散至不同校区不同区域,同时还准备了隔离衣、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为确保考试顺利平安进行,华南理工大学投入近千名工作人员进行监考、保障工作

  记者在该校五山校区考点看到,参加研考的考生按照指引有序入场应考。

  12月24日,在西北大学考点,考生在考场内答题。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首场考试结束,报考北京邮电大学的北京考生薛同学就拿到了提前在学校预订的午餐,“北京邮电大学推出的订餐二维码让我们外校的考生可以享受订餐服务,然后到学校指定地方就餐,大大方便了我们应考,非常暖心。”薛同学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也将学校的体育馆开放给中午没有地方休息的考生,“近期西安天气寒冷,考生可以在学校体育馆内安心就餐、休息,学校还提供了热水、姜茶以及共享充电宝等,希望为考生们创造更好的条件,预祝他们都能考出好成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吕昆说。

  部分考生因故无法回校参加考试,各地为异地借考考生创造条件参加考试。

  “我们考点大多数是异地借考考生,共有2671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考点的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学院调集近300名教师参与考务和监考工作,考点共设有96个考场,同时还为4名残障人士单独设立考场。

  身在广州的北京体育大学大四学生小陈此次打算考本校的研究生,近期向学校申请了在家乡广州的异地借考。“之前因为疫情原因一直在家里坚持复习备考,不能返京到校内参加考试。开始有些担心,但学校和相关部门也都在尽力保障我们能顺利考试,我自己也会尽力去拼,努力考出好成绩。”

  据了解,今年辽宁省共安排5151名辽宁考生在30个省份借考,同时接收29个省份的3792名考生在辽宁省借考。陕西在外省借考考生4350名,接收外省考生5737名,安排省内跨市借考考生13798名。

  “现在研考竞争比较大,拼得不仅是学习,也有心态。只要我们全力以赴,为梦想而战,为未来拼搏,就一定能成功!”考生赵咏恩说。(记者郑天虹、王莹、魏梦佳、许祖华、郑昕)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高敬、于文静、严赋憬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   全国各地认真学习领...

    时间:12-25
  • 新华社评论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

    时间:12-25
  • 回眸2022|彩色田野 铺展富足画卷

      2022年,仓廪殷实,质量兴农,点亮希望。   粮食稳产增产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抓好粮食生产,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2022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2022年,各地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应用力度,优化品种结...

    时间:12-25
  • 新华全媒+|鼠口夺粮农民得利 “治鼠达人”与他的治鼠经

      杨再学已经从事鼠害防治研究36年了。   从传统的裸露投放鼠药,到毒饵站灭鼠技术,再到使用围栏陷阱法灭鼠……杨再学团队不仅一直使鼠害防治技术“升级换代”,也一直保持培训方式的“更新”。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入技术合作项目,使研究成果惠及千万家。目前,贵州省鼠密度已降至约3%,每年可因此减少粮食损失超千万...

    时间:12-25
  • 新华全媒+|让更多观众仰望星辰——独家专访《三体》动画制作团队

    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动画《三体》日前开播 上线首日播放量突破1亿 原作描绘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 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曾在2015年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最佳长篇奖项 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奇迹 使其成为最具价值的中国科幻IP 开启了电影、剧集以及动画的影视化改编之路 万众期待的“三体宇宙”大幕开启...

    时间:12-25
  • 新青年|他们的梦想,是从“大海”到“星辰”

    《新青年纪录》 “中国@新青年”第7期 《星辰大海间》 中国·黄海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海上发射团队1号指挥员 冯伟 既能保证陆地发射任务 又能兼顾海上技术开拓 我国有一支“两栖”发射团队 “倒计时……点火” 他是团队的1号指挥员 精准下达口令是他第一要务 从陆地到海洋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团队 海上发射...

    时间:12-25
  • 2022,香江写下爱国爱港新篇章

      新华社香港12月25日电 题:2022,香江写下爱国爱港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黄茜恬   2022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喜悦气氛中,香港社会积极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呼应的主流价值观,爱国爱港力量持续发展壮大,香港同胞爱国意志日趋坚定。回顾这一年,“爱国者治港”原则成为愈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为确保“一...

    时间:12-25
  • 完善立法机制体制、规范野生动物展示展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介绍即将召开的常委会会议相关法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完善立法机制体制、规范野生动物展示展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介绍即将召开的常委会会议相关法律案及立法工作情况   新华社记者 白阳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将于12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25日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常委会会议将审...

    时间:12-25
  • 从烟火气、忙碌劲儿看更好统筹丨动起来、忙起来——天山南北加快经济恢复回稳一线观察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25日电 题:动起来、忙起来——天山南北加快经济恢复回稳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潘莹   车间里,生产线有序运转;工地上,工程车往来穿梭;街巷间,新疆特色美食飘香——连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记者深入天山南北采访调研看到,新疆复商复市步伐稳健,各地各部门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推动...

    时间:12-25
  • 新华全媒+|“三西”巨变40年:从“苦甲天下”到振兴热土

      新华社兰州12月25日电 题:“三西”巨变40年:从“苦甲天下”到振兴热土   新华社记者王朋、邹欣媛   甘肃省定西市、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简称“三西”地区,这里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82年国家启动了三西扶贫开发计划。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无数“三西人”见证了当地从温饱难到产业兴、从越垦越穷到...

    时间:12-2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