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新华全媒+|“三西”巨变40年:从“苦甲天下”到振兴热土

2022-12-25 19:45:4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12月25日电 题:“三西”巨变40年:从“苦甲天下”到振兴热土

  新华社记者王朋、邹欣媛

  甘肃省定西市、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简称“三西”地区,这里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82年国家启动了三西扶贫开发计划。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无数“三西人”见证了当地从温饱难到产业兴、从越垦越穷到绿色发展、从“穷没治”到干劲足的嬗变。

  变化一:曾经的“救命薯”长了“能耐”,不仅助农增收,还出口海外。

  提起“三西”地区,不得不提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农作物——马铃薯。在定西,当地相传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三宝”实为一物,在过去,这个玩笑中透着一股产业难发展的辛酸;如今再提,当地群众却洋溢着一股自信。

  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种薯繁育大棚里,大小如鹌鹑蛋的马铃薯格外吸睛。这些重量在几克至十几克不等的马铃薯,是种薯“原原种”。“原原种”按粒卖,一粒能卖0.5元,一亩温室大棚每年能产25万粒。

  在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产业园内,工人在筛选马铃薯原原种。(新华社发)

  记者从定西市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定西年产“原原种”12亿粒以上,除了供应国内市场,“朋友圈”还扩大至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定西年产脱毒种薯200万吨以上、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500个、通过马铃薯产业脱贫的贫困户逾万户……

  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当地数十年抓产业促增收的坚守。经历了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阶段,到迈步乡村振兴,“三西”地区通过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种植推广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农村产业基础。

  变化二:“绝迹的水鸭子又回来了”,端起“生态饭碗”的“三西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三西”地区曾经有这样一段辛酸的回忆:40多年前,“三西”老百姓穷得没有柴火,只能铲草皮、挖树根,这样一来,本就脆弱和贫瘠的土地,面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水土难守,百姓苦不堪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便铆足干劲,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平田造林,保住了水土,固住了泥沙。近几年,隆德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解决了黄河三级支流渝河的跨界水污染问题。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受访者供图)

  如今,渝河清流潺潺,两岸绿树成荫。“最令人欣喜的是,绝迹的水鸭子又回来了。”隆德县联财镇恒光村党支部书记高军元说,大家爱河护河的意识更强了。

  隆德县治山治水的实践是“三西”地区的一个缩影。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有6万多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了祁连山区生态保护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定西市用“以草带畜,以畜促草”的方式,保住了水土,带火了养殖业;宁夏泾源县生态改善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冰雪“冷资源”变为消费的“热产业”……

  上图为古浪县黄羊川镇石城村原貌。

  下图为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范培珅 摄)

  从过度索取到反哺保护,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西”地区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不断加快。

  变化三:从“穷没治”到干劲足,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耕耘奋进。

  40年前,联合国专家来“三西”地区考察,撂下的评价说:“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就在这片土地上,40年前,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河。自那时起,“三西人”以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硬是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开出幸福的花儿。

  “现在党和国家政策那么好,我们生活哪有理由不往前奔。”62岁的李守奎眼角含泪。

  李守奎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三十铺村村民。这位憨厚朴实的西北汉子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爱人前后经历了4次大手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一堆债;最困难的时候,他连去县城的10元路费都掏不出来。

  李守奎(左)在照顾生病卧床的爱人。(新华社记者王朋 摄)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李守奎54岁的时候学起了中药材种植,又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时候,如今他不仅靠种植中药材摆脱贫困,还成为育苗能手,远赴吉林桦甸、甘肃庆阳等地指导当地中药材种植。

  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像李守奎这样的“三西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迈步乡村振兴的步子才更坚实有力。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今年冬天准备搭建100栋钢架大棚,发展蔬菜产业。靠种草养牛脱了贫的村民,从来没种过菜。消息传开后,质疑、反对声不少。

  固原市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全貌(无人机照片 受访者供图)

  村党支部书记杨银贵召集党员干部,让大家动员村民并汇总大伙的意见。杨银贵说,有的村民担心种菜耽误打工,有的怕种了没人要,有的发愁没地种草养牛。党支部带头给村民解释:“菜种起来,家门口有打不完的工”“村上争取和当地种菜大户签合同,前提是村民要按照种菜大户的技术要求种菜”“村里协调流转闲置山地给养牛户种草”……在苦口婆心劝说下,蔬菜大棚的用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杨野河封冻的土地正酝酿着勃勃生机。

  从久困于穷到摆脱绝对贫困,再到阔步走上乡村振兴路,贫困渐行渐远。没有歇脚、松劲的“三西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始向着美好幸福生活奋力奔跑。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武黄铁路即将开通运营

      连接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的新建武汉至黄州铁路(简称“武黄铁路”)将于近期正式开通运营。   记者:侯文坤   报道员:孟立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时间:12-26
  • 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运营

      新华社成都12月26日电 26日8时05分,C57次“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成都火车南站缓缓启动、驶往西昌,这标志着新成昆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的最后一段——峨眉至冕宁段开通投运,至此,全长915公里的新成昆铁路实现全线通车运营。   “欢迎乘车,兹莫格尼(吉祥如意)!”崭新动车旁,身着彝族百褶裙、29岁的彝族列车长阿衣布卡...

    时间:12-26
  • 慢直播,别样精彩

      为旅游提供新形式,契合年轻人情感需求   慢直播,别样精彩   在四川成都春熙路肯德基熊猫餐厅里,顾客能够体验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剪辑的海量熊猫短视频、熊猫慢直播和有趣的互动。图为餐厅里播放着熊猫慢直播。新华社记者 刘 坤摄   随着5G、高清视频等技术的发展,各类直播给人们带来清晰、直观、生动的视...

    时间:12-26
  • 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高敬、于文静、严赋憬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   全国各地认真学习领...

    时间:12-25
  • 新华社评论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

    时间:12-25
  • 回眸2022|彩色田野 铺展富足画卷

      2022年,仓廪殷实,质量兴农,点亮希望。   粮食稳产增产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抓好粮食生产,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2022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2022年,各地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应用力度,优化品种结...

    时间:12-25
  • 新华全媒+|鼠口夺粮农民得利 “治鼠达人”与他的治鼠经

      杨再学已经从事鼠害防治研究36年了。   从传统的裸露投放鼠药,到毒饵站灭鼠技术,再到使用围栏陷阱法灭鼠……杨再学团队不仅一直使鼠害防治技术“升级换代”,也一直保持培训方式的“更新”。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入技术合作项目,使研究成果惠及千万家。目前,贵州省鼠密度已降至约3%,每年可因此减少粮食损失超千万...

    时间:12-25
  • 新华全媒+|让更多观众仰望星辰——独家专访《三体》动画制作团队

    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动画《三体》日前开播 上线首日播放量突破1亿 原作描绘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 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曾在2015年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最佳长篇奖项 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奇迹 使其成为最具价值的中国科幻IP 开启了电影、剧集以及动画的影视化改编之路 万众期待的“三体宇宙”大幕开启...

    时间:12-25
  • 新青年|他们的梦想,是从“大海”到“星辰”

    《新青年纪录》 “中国@新青年”第7期 《星辰大海间》 中国·黄海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海上发射团队1号指挥员 冯伟 既能保证陆地发射任务 又能兼顾海上技术开拓 我国有一支“两栖”发射团队 “倒计时……点火” 他是团队的1号指挥员 精准下达口令是他第一要务 从陆地到海洋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团队 海上发射...

    时间:12-25
  • 2022,香江写下爱国爱港新篇章

      新华社香港12月25日电 题:2022,香江写下爱国爱港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黄茜恬   2022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喜悦气氛中,香港社会积极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呼应的主流价值观,爱国爱港力量持续发展壮大,香港同胞爱国意志日趋坚定。回顾这一年,“爱国者治港”原则成为愈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为确保“一...

    时间:12-2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