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绿色治理”使吉林46万亩盐碱地变良田

2022-12-25 13:25:4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12月25日电 题:“绿色治理”使吉林46万亩盐碱地变良田

  新华社记者王昊飞、薛钦峰、王帆

  吉林西部地区有盐碱地上千万亩。贫瘠的盐碱地曾因粮食低产让吉林西部农民头疼,一度制约地方农业、生态、民生等发展

  近10年来,吉林着力盘活水资源这一关键要素,在白城、松原等地探索河湖连通、以水改土、科技赋能、引资奖补等绿色治理措施,让一度生态恶化的西部重现水草丰美、候鸟翔集的生态底色,实现新增耕地46.62万亩,粮食产能增加上亿斤,持续打造西部水稻和冬捕水产两块金字招牌。

  吉林盐碱滩又迎粮产丰年

  一个月前,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莫莫格湿地送走年度最后一批候鸟——这里是全球现存90%的白鹤等涉禽往来于西伯利亚与大洋洲的必经驿站。

  在生态恶化的10余年前,白鹤曾绕飞此地。如今,这里已是湖泡纵横、稻田连片。“地越来越好,米越卖越好。”镇赉庆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孟庆江说。连日来,一辆辆货车从合作社所在的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元宝吐村驶出,车上载着11月上市的蟹稻共养田新米,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吉林西部又迎粮产丰年。镇赉是土地盐碱化最重县域,全县半数以上耕地为盐碱地,在“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绿色治理接力下,这座种稻历史不足40年的县城如今已连续5年夺得全省水稻总产量第一县。

  “改良之后,盐碱地真的成了高产田!”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套浩太乡腰围子村,种粮大户朱洪德的稻田今年每亩产量1200多斤,创造了他自2016年改良盐碱地以来的单产纪录。这几年在专家指导下,从土地整理到灌水洗盐、施肥、选择耐盐碱品种,朱洪德的稻田产量和大米品质逐年提高。“每亩稻田比普通水稻增收上千元。”他说。

  据测算,全国15亿亩盐碱地中有超1亿亩具有可开发利用潜力。在吉林,盐碱地具体分布在西部的白城、松原、双辽、农安等地。2012年以来,吉林西部地区整治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46.62万亩。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数据,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消耗70万吨口粮。按此计算,这46.62万亩耕地每年产生的5亿多斤粮食,大约可满足一个千万人口城市两个月的口粮需求。

  产粮大省吉林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2021年,吉林粮食产量首次迈上800亿斤台阶。今年,吉林启动“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到2030年粮食综合能力达1000亿斤。吉林农业干部表示,吉林西部盐碱地的持续绿色治理增强了吉林8年内200亿斤粮食增量的底气。

  盘活水资源重现生态底色

  吉林西部历史上人均耕地、草原、水域面积曾领跑全省,但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土地资源取予失衡、林草资源缺乏保护、土地沙化、盐碱化速度递增,成为“候鸟绕飞区”。当时,松原查干湖面积从几百平方公里“缩水”至几十平方公里,守着湖边过日子的居民为了生计,无奈把河道内的水盛出来,熬盐、熬碱卖钱。

  盐碱地主要划分为苏打盐碱地、滨海盐碱地、内陆盐碱地等类型,如今吉林西部就是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吉林省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介绍,苏打盐碱地的土壤高碱化度决定了其治理难度大。

  谈及治理成本,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淼认为,选对了方案,治理成本就不会高,何况治理盐碱地算的是事关农业、生态、民生永续发展的大账。

  在旱涝常伴的吉林西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确定“以稻治碱”路径,但长期受制于旱期无水可用、汛期余水难存的先天不足。

  治理盐碱地,关键在水利设施的完善。吉林西部近年来启动河湖连通等重大水利工程,依托自然水系和兴修水利,以提水、引水、分水将松花江最大支流嫩江以及洮儿河、霍林河的富余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湖泡和湿地。通过江河互济水网体系,使湿地、草原、森林等持续恢复,也为“以稻治碱”提供了基础保障

  记者今年夏天在松原市前郭县套浩太乡查干吐莫村了解到,当地去年新建的泵站为周边上万亩稻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该泵站来自覆盖前郭、乾安、大安等3个盐碱县域的松原灌区工程。经过7年多建设,这项工程的12个泵站已有9个建成使用,可就近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涵养需要。

  目前,吉林以构建“两纵四横”全域水网为核心,系统谋划中西部供水、“引嫩入白”扩建、大安灌区二期、扶余骏平灌区等水利骨干工程。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志新表示,这些工程将进一步优化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完善干支渠输水体系,切实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水源保障

  今年,吉林省出台《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建立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技术完备、生态安全的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166万亩;到2035年,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65万亩。为确保新增耕地灌溉水源充足,吉林未来每年还要新增3.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量。绿水盘活,盐碱地“喝饱”,也为科研进驻、资本引入、产业融合注入了信心。

  鱼米双飘香源自绿色引擎

  “风好光好风光好,鱼香米香鱼米乡”是吉林西部今年夏天出现的形象宣传标语,折射出当地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擎下推进盐碱地治理、做大水稻水产业态、建设清洁能源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的综合进程。

  为了“藏粮于技”,近年来,吉林西部持续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把盐碱地平整成一个个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田块。全国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相继扎根这里,采取工程、物理、农艺、生物等技术措施,在整理后的土地上开展土壤改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善理化性状,建立土壤耕层,创造作物生长条件。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通过添加改良剂、增施有机肥以及选育耐盐碱地水稻品种等实施配套栽培技术,形成了“良田+良种+良法”的盐碱地高效治理和综合利用模式。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包青春介绍,近年来,吉林先后选育审定通过了一批优质耐盐碱品种,包括5个玉米品种、9个水稻品种、14个大豆品种,为开发利用盐碱地奠定基础。

  年初,大安市新平安镇长明村等3个村屯的老旧房屋拆除后实现新增盐碱耕地900多亩,大安市将这部分耕地指标交易收益的一部分作为奖补资金给予社会投资方,由公司对新增耕地进行土地平整,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并进行土壤改良,实现新增耕地当年种出水稻。

  近年来,随着吉林西部的生态新变,一批外埠企业也纷纷来此投资。在企业眼中,吉林西部位置“不偏”,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份接合带,有着区位优势、有投资价值。

  正值数九寒天,吉林西部也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冬捕季”。

  冬捕,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渔猎活动。自2002年松原举办首届冬捕节以来,查干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冰湖腾鱼”的盛景并非松原查干湖独有,大安嫩江湾、镇赉哈尔淖、洮南四海泡以及无数泡沼冬捕点位在冬至过后春节之前陆续“上线”,并结合美食、民宿、冰雕等文旅产品吸引游客。

  得益于对盐碱地的绿色治理,如今的吉林西部已成为我国湖泊密度名列前茅的区域,可养鱼水面面积超20万公顷,在凛冬时节形成蔚为壮观的“冬捕经济带”。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高敬、于文静、严赋憬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   全国各地认真学习领...

    时间:12-25
  • 新华社评论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

    时间:12-25
  • 回眸2022|彩色田野 铺展富足画卷

      2022年,仓廪殷实,质量兴农,点亮希望。   粮食稳产增产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抓好粮食生产,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2022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2022年,各地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应用力度,优化品种结...

    时间:12-25
  • 新华全媒+|鼠口夺粮农民得利 “治鼠达人”与他的治鼠经

      杨再学已经从事鼠害防治研究36年了。   从传统的裸露投放鼠药,到毒饵站灭鼠技术,再到使用围栏陷阱法灭鼠……杨再学团队不仅一直使鼠害防治技术“升级换代”,也一直保持培训方式的“更新”。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入技术合作项目,使研究成果惠及千万家。目前,贵州省鼠密度已降至约3%,每年可因此减少粮食损失超千万...

    时间:12-25
  • 新华全媒+|让更多观众仰望星辰——独家专访《三体》动画制作团队

    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动画《三体》日前开播 上线首日播放量突破1亿 原作描绘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 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曾在2015年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最佳长篇奖项 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奇迹 使其成为最具价值的中国科幻IP 开启了电影、剧集以及动画的影视化改编之路 万众期待的“三体宇宙”大幕开启...

    时间:12-25
  • 新青年|他们的梦想,是从“大海”到“星辰”

    《新青年纪录》 “中国@新青年”第7期 《星辰大海间》 中国·黄海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海上发射团队1号指挥员 冯伟 既能保证陆地发射任务 又能兼顾海上技术开拓 我国有一支“两栖”发射团队 “倒计时……点火” 他是团队的1号指挥员 精准下达口令是他第一要务 从陆地到海洋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团队 海上发射...

    时间:12-25
  • 2022,香江写下爱国爱港新篇章

      新华社香港12月25日电 题:2022,香江写下爱国爱港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黄茜恬   2022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喜悦气氛中,香港社会积极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呼应的主流价值观,爱国爱港力量持续发展壮大,香港同胞爱国意志日趋坚定。回顾这一年,“爱国者治港”原则成为愈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为确保“一...

    时间:12-25
  • 完善立法机制体制、规范野生动物展示展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介绍即将召开的常委会会议相关法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完善立法机制体制、规范野生动物展示展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介绍即将召开的常委会会议相关法律案及立法工作情况   新华社记者 白阳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将于12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25日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常委会会议将审...

    时间:12-25
  • 从烟火气、忙碌劲儿看更好统筹丨动起来、忙起来——天山南北加快经济恢复回稳一线观察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25日电 题:动起来、忙起来——天山南北加快经济恢复回稳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潘莹   车间里,生产线有序运转;工地上,工程车往来穿梭;街巷间,新疆特色美食飘香——连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记者深入天山南北采访调研看到,新疆复商复市步伐稳健,各地各部门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推动...

    时间:12-25
  • 新华全媒+|“三西”巨变40年:从“苦甲天下”到振兴热土

      新华社兰州12月25日电 题:“三西”巨变40年:从“苦甲天下”到振兴热土   新华社记者王朋、邹欣媛   甘肃省定西市、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简称“三西”地区,这里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82年国家启动了三西扶贫开发计划。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无数“三西人”见证了当地从温饱难到产业兴、从越垦越穷到...

    时间:12-2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