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13亿

2023-06-26 13:57:33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 刘霞)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全世界目前有5.29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3亿,每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人数都会增加。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科学家们调查了1990年至2021年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并预测了到2050年糖尿病的发病率,还量化了16个风险因素导致Ⅱ型糖尿病的患病比例。

  迄今最新和最全面的计算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发病率为6.1%,已成为十大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北非和中东的发病率最高,为9.3%,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16.8%;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病率预计将增至11.3%。糖尿病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全球这一人群的发病率超过20%,其中75岁至7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此外,研究显示全球96%病例都是Ⅱ型糖尿病,研究涉及的16个危险因素均与Ⅱ型糖尿病相关。高体重指数(BMI)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占Ⅱ型糖尿病残疾和致死率的52.2%,其次是饮食、环境/职业、吸烟、低体力活动和饮酒等风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我科学家揭秘河蚌铰链为何耐疲劳

      【科技前沿】   本报合肥6月23日电 记者丁一鸣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联合吴恒安教授团队成功揭示了双壳纲褶纹冠蚌铰链内的可变形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成分固有特性相结合的耐疲劳新策略,为未来耐疲劳结构材...

    时间:06-24
  • 中国科学家创造城际量子密钥率新纪录

      提高量子密钥率是量子通信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更高的密钥率可实现更频繁的密钥交换,不仅能为更多网络用户提供服务,还能显著提高量子通信效率。我国科学家将异步匹配技术与响应过滤方法引入量子通信,创造了城际量子密钥率的新纪录——传输距离201公里下量子密钥率超过每秒57000比特、传输距离306公里下量子密钥...

    时间:06-24
  • 澳门科学馆设长期展厅展示中国科学家精神

      新华社澳门6月20日电(记者刘刚 李寒芳)澳门科学馆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长期展厅20日正式揭幕,期望通过展示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引导澳门青少年树立科技报国、崇尚创新、勇攀高峰的志向,鼓励下一代传承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  澳门科学馆馆长邵汉彬致辞时表示,向全民推广及传...

    时间:06-21
  • 中国科学家付巧妹获颁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

      中新社巴黎6月19日电 (记者 李洋)当地时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首届阿勒福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简称“阿勒福赞奖”)颁奖仪式,中国科学家付巧妹获颁该奖。图为付巧妹在颁奖仪式上致辞。 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宣...

    时间:06-20
  • 中国青年科学家付巧妹获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说,当地时间6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简称“阿勒福赞奖”),以表彰其通过...

    时间:06-20
  • 中国青年科学家付巧妹获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说,当地时间6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简称“阿勒福赞奖”),以表彰其通过...

    时间:06-20
  • 蛇类如何起源演化为何缺失四肢?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开谜团

      中新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中国十二生肖之一,蛇是广为人知、广泛分布的一类爬行动物,成语“画蛇添足”则告诫人们蛇是无足(没有四肢)的动物。不过,蛇类如何起源的?最初有没有四肢?如果有的话,又是如何在演化过程中丢失的?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公众也颇为好奇。蛇类感官系统演化。...

    时间:06-19
  • 科学家创制广谱抗病基因 绿色稳产防控“水稻癌症”

      中新网武汉6月15日电 (马芙蓉 蒋朝常)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多家科研单位,通过基因编辑创制了一个新基因RBL12,可在稳产基础下,显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级,对推动作物抗病育种、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于14日晚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自然》)。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

    时间:06-15
  • 水稻抗“癌”又稳产!我国科学家创制新型广谱抗病基因

      北京时间6月14日深夜,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李国田教授团队的科研论文《基因编辑磷脂合成酶赋予水稻广谱抗病性》。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一个新型水稻广谱抗病基因RBL12。试验证明,该基因能显著增强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的抗病性,在田间稻瘟病害发生情况下可挽回...

    时间:06-14
  • 上海专家团队成功探索药物减重控制膝骨关节炎发病率

      中新网上海6月14日电 (陈静 顾卓敏)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退行性疾病,膝关节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部位。  除了老龄化,肥胖对膝关节炎发病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控制体重”成为医生对病人最好的告诫。  记者14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团队在膝骨关节炎与减重相关领域取得重要临床研究成果...

    时间:06-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