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胜迹古祠堂 千载永流芳

2023-04-05 13:36:25

来源:人民日报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4月的川西,眉山三苏祠春意盎然,游人如织。人们在此感念一代文学大家的旷世才情,也为“一门父子三词客”读书正业、孝慈仁爱、为政清廉的优良家训家风深深打动。

  踏入三苏祠,古木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透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自元代改宅为祠,于明末毁于兵火,到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千百年来,三苏祠始终是历代文人雅士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如今的三苏祠,占地106亩,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苏宅古井、苏宅丹荔等遗迹,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刻等,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称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悠悠古祠,三面环水

  三苏祠的主体建筑,是由三进四合院组成的清代建筑群,其与西蜀园林相融合,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形式,整座祠堂构建在三面环水的一座半岛上,坐北朝南,在一中轴线上组成三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了不严整对称的格局。

  四合院的第一进院落为飨殿和东西厢房。飨殿建筑面积250多平方米,为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供奉着三苏父子塑像。步入四合院的第二进,则会见到一个肃穆雅致的园子,园中有“丹荔飘香”的荔枝树,还有一口苏宅老井。这口老井是保存至今的苏家遗迹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祠堂内所有生产和生活用水,几乎都依赖这古井。

  园中另一处珍贵遗存是荔枝树旁的一株古老荔枝树化石“并蒂丹荔”。据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苏轼丁忧除服,续娶王闰之,即将还京。老友蔡子华等在苏宅庭院内种下一棵荔枝树,叮嘱苏轼常回家看看。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宦海羁绊,万里流放,苏轼始终以豁达面对人生浮沉,以热忱对待百姓疾苦——这样的精神,便是三苏风骨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是父是子,文献一家

  在文人祠堂中,意味深长的匾额楹联非常多,三苏祠也不例外。透过这些匾额楹联,我们能够穿过岁月悠悠,读懂历代文人名士对三苏父子人品文品与苏门家风的高度赞扬。

  在三苏祠前厅门楣正中有一匾,上书“文献一家”。“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原指典籍与贤者,此处指的是三苏父子集文学圣贤于一家。跨过前厅,来到飨殿前,人们一眼就能看见悬挂在正中的“是父是子”匾。这里的“是”,在古汉语里是“这样”的意思。“是父是子”意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就有这样优秀的儿子。三苏父子家学渊源深厚,苏轼兄弟的成就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当年苏洵考试落榜之后,回到家中,闭门谢客,整整十年间,父子三人共同学习。飨殿前还挂有三副对联,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这副长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上联赞誉他们的杰出成就依然雄视千古,不同凡响;下联赞誉他们的人品气节,以及即便历经磨难依旧能激浊扬清、保持高尚的可贵情操。

  景行行止,墨香依然

  三苏祠虽被誉为“南州胜迹古祠堂”,千百年间,却多次遭受破坏。2013年4月,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距离震中80公里的三苏祠受灾严重:16处文物建筑受损,地面沉降,山体垮塌。地震“新伤”叠加历史“旧病”,三苏祠建祠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工程由此拉开序幕。历时近3年的维修工程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修复”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同时对祠内路桥、山体、水系、植被、人文景点等进行综合整治,按照“祠堂区恢复故宅家庙,纪念馆现代手法布展”的原则,对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

  在三苏祠主体建筑西侧有一处长亭,名为“百坡亭”。“百坡”之名,取意于东坡《泛颍》一诗:“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寓意出现更多东坡式的杰出人物。亭上的匾额由吴伯箫题,抱柱联“谟议轩昂开日月,文章浩渺作波澜”,意为三苏父子经世宏论如日月光耀千秋,文章豪迈俊逸,汪洋恣肆一泻千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千百年来,不断有景仰三苏的文人雅士来到古祠拜谒三苏。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5日 06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正式开展

    2月15日,国家图书馆开年大展——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自1月14日预展以来,已吸引4.6万人次前来参观。尤其在春节期间,掀起了观展热潮。伴随展览持续,许多珍贵展品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爱好者津津乐道,在线上线下讨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指的是殷商甲骨文、居延汉...

    时间:02-17
  •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正式开展

    2月15日,国家图书馆开年大展——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自1月14日预展以来,已吸引4.6万人次前来参观。尤其在春节期间,掀起了观展热潮。伴随展览持续,许多珍贵展品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爱好者津津乐道,在线上线下讨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指的是殷商甲骨文、居延汉...

    时间:02-17
  • 中俄人文合作研究成果出新 《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出版发行

      中新网银川2月8日电 (记者 李佩珊)记者8日从宁夏大学获悉,由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宁夏大学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中方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建录和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宁夏大学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俄方所长、教授伊琳娜·波波娃(Irina Popova...

    时间:02-08
  • 北航知行学院:研读党史经典文献 汲取青春奋斗力量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书院联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科大类专业学院开设《中国共产党经典文献研读》专题思政课,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为抓手,扎实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书院-学院”双院协同机...

    时间:01-18
  • 《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专家称具有世界文化价值

      中新社郑州1月12日电 (记者 李贵刚)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选结果12日出炉,少林寺申报的《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等专家学者认为,《少林寺宗法档案》是反映中国佛教禅宗僧团制度、见证佛教本土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档案文献,具有...

    时间:01-12
  • 命苦都怪它?苏轼实名diss摩羯座的原因是……

      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记者 王诗尧)1月8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986岁的生日。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他有旷世之才,精通诗词、书法、绘画等,却又一生坎坷,在政治的漩涡中起起伏伏。  然而,纵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仍笑对人生,“菊花开时...

    时间:01-08
  • 东西问|曾明: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再度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激励奋进,引发热议。此古语出自苏轼名篇《思治论》,中新社“东西问”特专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曾明,解读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中新社成都1月6日电 题:为何在人生“至难”,苏轼却能“图其至远”? ...

    时间:01-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