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青少年抑郁症更难治疗?专家称大脑过早开发违背发育规律

2023-03-03 11:28:16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彭晓玲

  正在上映的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孩子》,虽然票房表现不如佛罗赖恩·泽勒之前自编自导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但导演用一贯擅长的细腻手法,呈现了抑郁症如何吞噬一个少年,以及把他的家庭也带入绝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2022年再次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则显示,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在所有成年人群体年龄组中检出率最高。可以说,青少年抑郁症已经成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且近两年和疫情前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之前,广受关注的江西15岁少年胡鑫宇失踪案中,从警方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胡鑫宇很可能也患上了抑郁症。遗憾的是,不管家长还是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都关注不够,也没有及时给予帮助和治疗。

  《少年抑郁症:来自17个家庭的真实案例》首版于2021年,是国内第一本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呈现少年抑郁的症状与原因的非虚构写作。透过一个个带着无限痛苦的讲述,可以看到“鸡娃教育”、父母关系破裂、家暴、校园霸凌、遗传等复杂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如何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创伤,最后患上心理疾病。

  原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生、北京怡心园心理诊所负责人于宏华是这本书的医学顾问。接受采访时,她从抑郁症临床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全社会能更加重视青少年抑郁症,像胡鑫宇这样的年前生命才不会猝然中止。

  家长“鸡娃”后抑郁症孩子增加

  第一财经:你从什么时候发现,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年龄也在变化?

  于宏华:2007年我开始工作,就从临床上接触到有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不过当时成年人患者更多,后来,我发现门诊的孩子多起来。最开始,发病孩子很多是高中生,后来是初二、初三的孩子,现在有孩子才上初一,甚至小学还没毕业,在五六年级就出现抑郁的情况。

  印象很深的是,从家长为了考好高中内卷“鸡娃”,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后,接诊数量就明显增加了。现在我做咨询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都说父母以前很“鸡血”。

  第一财经:“鸡娃”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非常普遍,开始年龄也很早,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不少家长还在私下寻找各种补习班,孩子课外补习压力依旧不小。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度“鸡娃”与青少年抑郁症有怎样的关联?

  于宏华: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在神经系统发育上,主要任务是发育大脑皮层下控制情绪管理的神经系统,从而练习如何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外界压力。而大脑的认知功能,比如学习语数英,是由额叶部分的脑区管理。

  孩子过多、过早学习认知知识,是过早发展大脑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于是负责调节情绪的神经系统发育就不得不暂时中止,由此导致情绪稳定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初中、高中,随着学习强度增大,出现学习压力时,他们就会承受不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所以,对大脑过早开发,违背了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规律。

  从神经发育上来说,还有一点,孩子要想在学习上表现出色,需要发展出自己的主动性,有自己内在的动力。在该玩、该轻松的年龄,让他们完成很重的学习任务,会让他们觉得学习很难,产生厌学情绪。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因为都是父母想让他们学,没有真正的自我和内在动力,这是很可怕的,等到初中、高中,孩子就想“躺平”。

  比成年人抑郁症更难治疗

  第一财经: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吗?

  于宏华:我有同事在医院做心理门诊,他们觉得2020年疫情之后,来看病的孩子明显多了。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门诊数量少了一些。去年疫情反复得厉害,上了很久网课,儿童心理门诊的号又非常紧张。所以有人认为,疫情增加了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程度。

  不过我认为,不管“鸡娃”还是疫情,都是外部原因,孩子都会有压力。出现问题的还是那些本身亲子关系有问题,或者早年有创伤性经历的孩子,是内因在起主要作用,外部环境只是一个促发因素。

  第一财经: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有什么特点?

  于宏华:成年人的抑郁症和孩子不一样。成年人比较典型的症状是高兴不起来,心情低落、没有兴趣,精力减退,不想吃东西,要么睡得多,要么失眠。孩子的抑郁症表现为烦躁,容易发脾气,哭闹着不愿上学、厌学。

  孩子的抑郁症和亲子互动有很大关系,同时又在青春发育期,心理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旦家长及早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自己也及时调整家庭互动模式,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果父母不配合,就会比成年人更难治疗。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像成年人已经脱离了父母。

  第一财经:医学上有种观点认为,抑郁症和遗传因素有关,两者又是如何关联的?

  于宏华:我认为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不是特别明显。尤其儿童抑郁症,与其说是生物学遗传,不如说是父母的性格特点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母亲不能用稳定的情绪来接纳、理解和养育孩子;父亲对孩子和妻子有暴力打骂,无法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所以,要界定抑郁症是生物学上的遗传,还是亲子互动中的影响,其实很难说,很多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特别是有些家长,自己就需要做深层次的个人心理治疗,否则他们很难改变。但现实中因为费用、时间安排等原因,这种家长不多。最关键的是,改变需要花时间,尤其是性格方面的改变,没有两年以上时间达不到效果,时间对孩子又非常宝贵,转眼就是青春期,或者初中毕业。所以从医学上讲,我们会期待父母做改变,但也意识到父母改变的局限性,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所以更多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上,去修正之前亲子关系模式造成的影响。毕竟就算父母发生了非常深刻的改变,影响已经存在了。

  父母很难克服“无意识”的影响

  第一财经:这些年,通过武志红等“网红”心理咨询师,还有好些很火的电视剧,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为什么现实中,有些家长还是处理不当,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呢?

  于宏华:对父母来说,确实不养孩子,就不知道有哪些“雷”需要避免。他们刚结婚或者怀孕之初,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比如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年,最好不要和父母分离;不要频繁更换抚养人;婴儿哭就赶紧安抚,不要等哭够了再去抱;多和婴儿互动,等等。要告诉他们,这样养育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有帮助。如果这些育儿知识得到很好的普及,父母肯定会有意识去科学养育。

  如果没有类似普及,父母本身性格比较健全,也会很好地养育孩子,因为父母的天性就是爱孩子。那为什么有的父母就不能做到?这与现代社会的压力有关,比如有些母亲产后很快就要出去工作,家里没有合适的老人帮助带孩子,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保姆。这些外部的因素都导致母亲不得不过早断裂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另外就是即便有科普知识普及,也有人照顾孩子,但人要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特别难。有些父母也知道育儿心理知识,甚至看了很多儿童教育的书,但本身性格急躁,或者有暴力倾向,一生气就控制不住打孩子,完了又后悔,这种情况下,孩子还是会受到原生家庭影响。因为父母的行为从心理学上讲是无意识的,不是说头脑知道,不应该这样对孩子就够了,他们情绪冲动的时候是由内在无意识的冲突模式决定的。这些也是从小被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可能还会重复父母对待他的模式的原因,刻在神经系统里面的模式,不容易轻易改变。

  父母要减压,而不是增压

  第一财经: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孩子生活条件都好,但普遍压力比父母大?

  于宏华:压力问题,还是得看父母在孩子和压力中间起什么样的传递和调节作用。确实现在孩子面临的外界压力很大,但家长可以尽量给孩子减压。有的父母却是外界压力有10分,到他们那里就变成20分、30分,把压力扩大、传递给孩子。这方面尤其是母亲居多,容易过度焦虑,本身对孩子也严格要求,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如果做不到,将来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想得特别多。实际上,很多时候情况并没有家长想的那么严重。但当家长一说,孩子就变得压力巨大,哭,会很绝望。

  第一财经:孩子和家长的很多心理问题,背后又折射出社会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师,有没有很无奈的时候,因为个体要改变社会是非常难的?

  于宏华:确实,社会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怎样的社会,仍然有心理健康的人。就像电影《美丽人生》,父亲在纳粹集中营里还在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心灵不受影响,让他幸存下来。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给予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自信,学会规矩,做人做事有弹性,能够体谅人,也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不管后面孩子遇到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能够应对压力。比如说哪怕考不上高中,做一个劳动者,他也是快乐的,也能积极生存。所以我一直觉得,社会外界环境是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不是首要内因。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前面我们谈了很多家长的问题,有人会不会觉得,抑郁症一定就是父母的问题?我觉得有点绝对,有时也和孩子本身有关系。一方面,孩子本身气质就是属于那种难养型,生出来哭闹就比别人多,更难带,这种情况下妈妈更容易焦虑,母子互动的关系就没那么理想。另一方面,父母性格等各方面都没什么问题,孩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和每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系,有些孩子可能会过度压抑自己。

  因此,我很想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绝大多数父母不是想故意伤害孩子。就算是伤害了,也是前面说的无意识的,肯定是为了孩子好。很多父母对孩子付出非常多,非常努力,非常操心,正是因为做得太多了,孩子才感受到过分控制。所以,我在书里点评案例时才说:“父母的爱做得多,不如做得合适。”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全国爱耳日丨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听力受损?家长需注意

    原标题:全国爱耳日丨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听力受损?家长需注意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儿童听力受损后,会出现发育迟缓、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专家介绍,在儿童患者中,半数以上听力损伤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  过了新生儿听筛 长大了也会出现听力受损  随着我国新生儿...

    时间:03-03
  • 全国爱耳日丨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听力受损?家长需注意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儿童听力受损后,会出现发育迟缓、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专家介绍,在儿童患者中,半数以上听力损伤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  过了新生儿听筛 长大了也会出现听力受损  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确诊时间提前...

    时间:03-03
  • 全国爱耳日丨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听力受损?家长需注意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儿童听力受损后,会出现发育迟缓、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专家介绍,在儿童患者中,半数以上听力损伤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  过了新生儿听筛 长大了也会出现听力受损  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确诊时间提前...

    时间:03-03
  • 工人日报e网评|“打捞”掉进手机里的孩子,家长要先上岸

      “掉手机里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一边自己拿着手机,一边“吐槽”手机不离手的孩子。  这种现象并非大城市专属,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手机更成为他们成长中“最亲密的伙伴”。  近日,武汉大学一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其调研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

    时间:03-01
  • 台当局动员16岁以上学生上战场?家长:扰民,制造恐慌

      中新网2月28日电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上月邀集各县市主管人员开会,未来将把16岁以上的学生名册,输入台防务部门“全民防卫动员署”动员信息系统,以利战时运用。对于此举带来动员学生上战场的质疑,台防务部门表示,现行“民防法”就规定高中以上需编组防护团,协助救护、消防等任务,没有参...

    时间:02-28
  • 上大学了,家长还在群里管着?

      对年轻人的担忧从未间断过,规模日渐扩大的高校家长群为“巨婴”现象这个话题,又添了一把火。  家长群不可越界  2022年秋季学期伊始,一则武汉大学某重点班多名家长在家长群中就保研条件向校方提诉求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对此评论称,“保研应各凭本事,家长此举既是否定孩子实力,更破坏了公...

    时间:02-23
  • 家长试试这几招 三年级可平稳过渡

      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孩子三年级之前,我就听说过‘三年级现象’,很多过来人都说三年级是个坎儿,但更多指的是学习难度的提升,一、二年级看不出差距的孩子,三年级差距就拉开了。可能上学期网课时间比较长,我儿子的变化不太明显,可是开学才两周,我已经明显感觉到儿子的‘三年级现象’比想象中要严重。”叶女士发现,三年级的儿子...

    时间:02-21
  • 家长应提供心理帮助

      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伟吟 沈丽娜  即将迎来新学期,不少孩子突然出现“开学焦虑”。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心理门诊接诊了不少学生,这些学生希望趁着假期及时处理自己的心理困扰,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  “有些学生担心作业太多、起床太早、跟不上学习节奏、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等,从而引发紧张、不安...

    时间:02-02
  • 家长别“没收”孩子压岁钱

      (记者高健)春节假期结束,不少小朋友都收到了来自亲朋、长辈的压岁钱,但是——“这是妈妈的钱和别人换来的,不是你的钱”“你还太小,不能花压岁钱,我们先替你存着”……家长这样说,到底对不对?  我国《民法典》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给孩子压岁钱在法律上属于赠与行为,孩...

    时间:01-30
  • 全国首家长城保护法庭审什么?

      解码全国首家长城保护法庭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张馨予  发于2023.1.16总第107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这是一次陈玉未曾设想过的经历。在2022年10月28日开庭审理的一起案件中,陈玉作为一名长城研究人员,坐在审判庭中法官左侧的天平椅上参与了一起涉长城案件的审理。  这起案件在全国首家...

    时间:01-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