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聚焦智慧医疗:浙江如何依靠数字化提升重症救治效率?

2023-01-08 20:55: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月8日电(张煜欢)凌晨时分,想到病房5床的陈爷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综合监护室主任蔡洪流还是不放心地打开手机,又看了一眼他的指标。就在下午,重症患者陈爷爷插管后的氧饱和度两次触发了报警限值,经过紧急处理才稳住了病情。当看到他的各项指标正常稳定后,蔡洪流才松了一口气,翻身睡去。

图为监护手环。 浙大一院供图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激增,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成为重症的主要群体。为保障每一位患者的救治,浙大一院通过全院统筹,扩充重症床位、设置可转换重症病区。这也给蔡洪流和他所带领的重症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或潜在危重,病情变化快,高度依赖监测和治疗设备。随着收治患者快速增加,对我们医护人员的数量和精力带来双重挑战。”蔡洪流表示,医院通过整合内科、外科、麻醉科等科室人员力量,建立混合编组工作模式,很快就完善了重症救治队伍,但毕竟是新组建的队伍,经验有待提升、磨合也需要时间,而智慧监护系统的运用有效化解了这种困境。

  数字赋能,正带来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蔡洪流告诉记者,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病情变化往往就在瞬息之间,在传统的监护室里,医护人员想知道患者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只能通过床边的仪器或者护士台的中央站知晓。

  “现在通过智慧监护系统,医护人员在手机、电脑等移动端就可以实现数据的终端调取、实时查看,不仅能随时随地掌握每一个病人的数据,让医护人员‘不在床边似在床边’,还做到了跨院区数据共享。”蔡洪流说。

  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综合监护室,每一个值班的医护人员都会佩戴一只智能手环,当患者各项数据达到预定警戒值时,就会触发报警推送至手环,以及时进行有效处置。

  乘着信息技术的东风,重症患者的生命健康更有保障。在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可以利用任意院区的任意一台内网电脑“私人订制”一个中央站,把各个院区最需要关注的重症患者集中显示在一个屏幕,就像机场航班信息一样实时更新病情数据,不用再像以往一样一个个调阅信息。

  “但这并不是说医护人员可以完全依赖于这个系统,对患者置之不理。”蔡洪流解释,这是对当前医护人员尤其是重症医护力量短缺的一个有效补充,让数据多跑路、医务人员少跑路,可以让大家的精力更加集中在重症救治上。

  除了智慧监护,浙大一院的智慧病房也“暗藏玄机”。

  在浙大一院总部一期的智慧病房,门口的家属等候区配置了舒适的沙发、宣教屏和各种自助机,患者和家属可在这里实现出院结算、手术等候等。呼吸内科护士长邵凤霖还在宣教屏上实时滚动播放“俯卧位通气”的宣教视频及PPT,另一块屏幕上则实时更新着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手术进程,避免了传统医院会有患者家属在手术室门口聚集的现象,提供一体化的便捷度和舒适感。

  “宽敞的护士站是医患交流和我们护士办公的主要场所,智护屏连接医院信息系统,将患者出入院、手术安排、主要治疗、各种高风险指标、急救电话等重要信息进行整合呈现,实时更新,提升患者安全,帮助护士优化人力和资源配置。”邵凤霖介绍,智护屏会提醒护士何时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何时进行专科护理,比以前用小本本记录更加清晰准确、一目了然,任何护理步骤都不会遗漏。

  再抬头看,轨道小车物流系统在所有住院病区穿梭,连接主要后勤、医技科室,可实现院内20斤以内所有中小型物资的智能传输。该标本车内配置平衡箱,确保运输过程标本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发生溶血等情况,减少了人力成本,也避免了交叉感染。

  此外,当前浙江多家医院还推出了互联网医院“防疫关爱专区”,为民众居家咨询提供了一大途径。不少医院还推出“阳性专科疾病咨询”,主要针对感染人群中需要其他专科疾病诊疗需求的患者,如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个常见病种、疑难病种与各类急危重症,同时医院也都针对老人、小孩、孕产妇等重点关照人群开展专业咨询。(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四川百岁夫妻感染新冠住进同一间病房 目前病情好转

      百岁夫妻感染新冠住进同一间病房 目前病情好转  2023年1月6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科,102岁的秦爷爷和与他同龄的老伴儿张奶奶病情都有了明显好转。张奶奶不仅能坐起来,还能思维清晰地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好得多了,谢谢你们关心。”  2022年12月22日,老两口因咳嗽、乏力一周,发热3天,先...

    时间:01-07
  • 四川百岁夫妻感染新冠住进同一间病房 目前病情好转

      百岁夫妻感染新冠住进同一间病房 目前病情好转  2023年1月6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科,102岁的秦爷爷和与他同龄的老伴儿张奶奶病情都有了明显好转。张奶奶不仅能坐起来,还能思维清晰地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好得多了,谢谢你们关心。”  2022年12月22日,老两口因咳嗽、乏力一周,发热3天,先...

    时间:01-07
  • 新华全媒+丨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各地医护人员坚守疫情防控一线速写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题: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各地医护人员坚守疫情防控一线速写  新华社记者  岁末年初,我国疫情防控步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自2022年12月以来,全国多地急危重症患者日渐增多,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日夜奋战,用忘我的工作践行了医者仁心,为群众带来战胜疫情的信心,以实际...

    时间:01-05
  • 为生命承重 医护人员坚守ICU病房

      央视网消息:随着新冠感染人数的增加,全国多地迎来重症救治高峰。而收治重症患者的ICU病房,可以说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接下来,我们到江苏扬州一家医院的ICU,探访那里的情况。  在扬州苏北人民医院的ICU病房,护士长朱庆捷正在帮助80多岁的重症患者做俯卧位通气。她介绍说,不少感染新冠病毒的重...

    时间:01-05
  • 智能手表、手环、App测血氧靠谱吗?专家:仅供参考

      央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记者郭佳丽)近日,一些老年人在感染新冠后出现“沉默性缺氧”的问题引发关注,血氧仪也随之成为紧俏货。  在血氧仪缺货、涨价的情况下,有些消费者购买具有血氧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环,甚至有人通过App和小程序监测血氧。对此,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负责人沙宪政表示,...

    时间:01-05
  • 新冠“乙类乙管”后医保报销新政将出,重症患者费用支付引关注

      作者:郭晋晖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新冠感染者的医疗保障政策也面临新的调整。  近日,针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多地出台了新冠感染的门诊、住院以及药品等方面临时性医保报销政策。第一财经采访的医保业内人士表示,新冠1月8日起将回归“乙类乙管”,国家层面应该尽快出台医保报销的指导性文件,其...

    时间:01-05
  • 街道成立疫苗接种流动小分队:医护人员多跑腿 老人接种不费劲

      朝阳区呼家楼街道成立流动小分队 上门为高龄老人接种新冠疫苗   医护人员多跑腿 老人接种不费劲  “老爷子,您的血压和血糖都正常,今天,我们给您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有了疫苗的保护,咱老年人出门就更安全了。”昨日下午,呼家楼街道90岁高龄的阎老爷子足不出户,享受到了呼家楼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时间:01-05
  • 集中全院力量支持急诊 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央视网消息:在重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诊科就诊人数激增,尤其是急诊内科患者数量增长了4—5倍,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这两天,总台记者来到医院急诊科蹲点,记录下了医护人员工作的情况。  记者刚到医院就有一辆120急救车...

    时间:01-04
  • 各地医护人员坚守医疗救治一线 保护百姓健康

      央视网消息:这些天,各地医护人员也坚守医疗救治一线,尽心尽力保护百姓健康。  晚上10时,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仍是一片忙碌。这段时间医护人员大多是连轴转,有的已经连续上班10多天了。没有办法按时吃饭,护士长张庆丽便为大家热好牛奶。  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由不同科室医生组...

    时间:01-04
  • 各地医护人员坚守岗位 全力护佑百姓生命健康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元旦期间,各地各级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日早晨7时,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医务科主任陈东带领团队完成交班后迅速投入工作。疫情来袭,陈东不仅要统筹全院医疗救治工作,自己也直接增援到了临床一线。这些天来,他和团队一起...

    时间:01-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