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控制体重,你的方法用对了吗

2022-12-24 03:51:36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不断增长,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6至17岁儿童青少年和6岁以下儿童的肥胖率分别为7.9%和3.6%。而据统计,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超过200种,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关节等多个人体系统。

  “肥胖症有多种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骨关节炎、胃食管反流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刘少壮告诉记者,有的肥胖症患者还伴发精神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等。

  你是否正在忍受肥胖并发症的困扰?酵素、抽脂、低碳水……众多的减肥方法中,有没有被你“寄予厚望”,最后却“大失所望”?肥胖“减了又来”是何原因?

  1.碳水摄入不足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肥胖症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饮食、运动、睡眠、精神心理等等。

  “遗传因素则是肥胖发生的内因,在饮食、运动等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肥胖。”刘少壮解释道,我国居民肥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即糖太多、油太多、静态生活太多。含糖饮料和乳饮料,以及普遍的在外就餐(食堂、外卖、餐馆)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肥胖真正有害的是内脏脂肪,抽脂减去的是对人体相对有益的皮下脂肪,从减肥角度讲,抽脂减肥属于原则性错误。”刘少壮说,“在所有的饮食调整方案里,从来没有低碳水饮食的方案。碳水占人体供热比通常在50%左右,如果低到40%以下,或者不摄入碳水,会造成精神萎靡、脱发、情绪暴躁等不良反应。”

  刘少壮建议,不应过分强调低碳水,而是要提倡高蛋白、高纤维、低脂低糖的营养概念。

  目前,医学上主要有营养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3类方法用来解决肥胖的问题。

  “营养减重强调在医学监督的基础上,使用营养调整的方式,安全有效地达到减肥的目标,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肥胖。比如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是可以通过营养调整的方式减重10%~15%,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介绍,跑步10公里消耗的热量大概相当于1个汉堡的热量,对普通人而言,“管住嘴”比“迈开腿”更高效;运动的价值是调动体内的脂肪,失去运动的配合,减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陈伟强调,“一是要会搭配组合各种营养,既能保证营养充足和平衡,又能实现限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二是吃的方式要科学,比如采用减油、减盐、减糖的烹饪方式,细嚼慢咽的饮食方式等,这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有人使用减肥针进行减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像利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网红减肥针,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等,起到减肥降糖的作用。”刘少壮解释道,比如司美格鲁肽在国外是用来辅助饮食调整的,且需要连续注射14~16个月才能达到减重10%的效果。很多人在使用中会自动忽略这些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药时长等因素,而且不做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自然没有效果。

  2.手术减重效果明显,但也是把双刃剑

  “我当时体重111公斤,空腹血糖最高是17,最后选择做手术。术后两年,我坚持按医生的规定饮食,现在血糖基本保持在平均值以下,而且再也没用过降糖类药物。”

  2016年,一名肥胖患者王伟(化名)选择用减重与代谢手术控制体重和糖尿病的发展。“控制住肥胖,很多患者的相关疾病自然就会减少。”作为主刀医生,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孟化多年来始终关注着王伟的健康状况。

  手术减重的原理是什么?孟化告诉记者:“胃肠道系统具有强大的内分泌调节功能,袖状胃、胃旁路或者胃水球等手术,不仅从物理空间上减少了食物容积,更重要的是帮助胃肠道系统恢复了代谢调节功能,很多患者进行手术后,也会自觉加强心理约束。”

  “在国际上,代谢手术治疗肥胖症及其并发症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是病态肥胖症长期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孟化指出,减重与代谢手术可以减掉多余体重的60%~90%。

  哪些人适合手术减重?“对3度肥胖或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减重与代谢手术。”孟化介绍,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言,代谢手术改善率超过90%。

  “但手术是把双刃剑,术后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呕吐、胃食管反流或微量元素缺乏等不良反应。”孟化说,“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术前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做获益评估,只有在手术获益更大的情况下才会建议患者采用手术的方式减重。而且在术后要进行随访和指导,以预防相关问题的发生。”

  3.方法正确加长期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有的人减肥经常反弹?

  “主要是减肥的方法不对。”刘少壮说,“多数人靠节食减肥,这是错误的。首先这不是可以长期坚持的方法;其次从减肥效果上看,由于人体存在能量调节机制,这种方法在造成大量肌肉流失的情况下,脂肪比例反而增高,一旦反弹会比原来还要胖。”

  减肥方法需要严格遵照医生指导,无论是否手术,都需要行为方式的改变。“我们提出了体医融合的方案,包括饮食处方、运动处方、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长期管理5个方面,是一种肥胖症综合治疗方案。”刘少壮说:“山东一名肥胖患者,手术之后配合规范的体医融合方案,从546斤减到了165斤。”

  可见,减肥是一项长期工作

  “身体具有‘能量补偿’机制,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从而让运动的燃脂效果大打折扣,其中正常人群的28%和肥胖者的49%运动耗能会被抵消。”刘少壮提醒,减肥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只能被能量补偿反噬。

  “‘躺瘦’真的不存在!”王伟感慨,“我的理想体重应该是70~75公斤,现在体重93公斤左右,主要是饮食上控制不住,而且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运动。一个术前体重比我高的‘胖友’和我同时做手术,他始终坚持饮食和运动调整,现在保持在63公斤左右。”

  “树立正确的理念很重要。首先是自我认知要积极乐观,有明确的减肥目标。”孟化表示,当下确实存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问题,但没有健康,一切都是妄谈。

  “无论采取何种减肥方法,医生也只能起辅助作用。患者应在医生的帮助下做全面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刘少壮介绍,临床经验表明,只需三个月,患者就可以建立起正确的饮食、运动和作息习惯,方法正确加长期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

  (本报记者 张晓华)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元旦跨省游同比增长34%,元旦前后或将迎来全国人员流动拐点

      早在12月初,来自上海的潘先生一家就已经预订了元旦假期去吉林省松花湖滑雪。“双11”囤的酒店已经核销了,“防疫政策优化后,我唯一后悔的就是明年的酒店套餐囤少了。”潘先生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12月23日,携程发布报告称,作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的首个小长假,2023年元旦跨省游占比已近六成,较2022年中秋小长假稳步提升,比20...

    时间:12-24
  • 制氧机也被买断货!厂家加紧生产,普通家庭要配吗?

      近日,多名等医生提醒疫情中的老年人要警惕“沉默性缺氧”风险后,制氧机的热度再度攀升。  12月23日,澎湃新闻记者查看各大电商平台制氧机的销售情况,一天之内多款制氧机产品相继被网友“买空”缺货,上午还在显示预售的制氧机,下午就已下架。  多家制氧机生产企业则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生产销售正常,短期需求爆发,正在加紧生产...

    时间:12-24
  • 社群健康助理员“转正”后职业前景如何?

      阅读提示  社群健康助理员运用卫生健康及互联网知识技能,从事社群健康档案管理、宣教培训、就诊和保健咨询、代理、陪护及公共卫生事件事务处理等,做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桥梁。  “通过创新慢病管理模式,患者身心健康得到改善,医疗费用支出还减少了。”在重庆巴南鱼洞社区,刘玲既是卫生服务中心的微医(网上医疗类服务平台的...

    时间:12-24
  • 蛋白质也有优劣之分,你吃对了吗?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常成年人每日应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维持机体正氮平衡,特殊人群更应注重蛋白质的摄入以维系健康。事实上,蛋白质也有优劣之分的,在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有一些小细节是值得注意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动物性食物普遍优于植物性食物  ■大豆...

    时间:12-24
  • 少吃碳水真的会变傻吗?

      少吃碳水会变傻吗?  是因能量来源切换导致的大脑不适应  少吃碳水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不会变傻或者说不会降低健康成年人的智商,那么为什么又会有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少吃碳水、少吃主食这种做法,主要是来自于一种临床医学上用于治疗癫痫和严重肥胖疾病的办法,叫做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要求采用这种方法的人每天摄入碳...

    时间:12-24
  • 异地过年要注意什么?专家提醒旅途防护事项,有症状暂缓出行

      年终岁末,伴随节日临近,个人防护需要注意什么?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贾伟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吴寰宇,在线接受媒体采访,就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  不少人关心,异地过年需要注意什么?贾伟平...

    时间:12-23
  • 冬季旅游“升温”,文旅目的地准备好了吗?

      自疫情防控“新十条”等政策发布以来,多地陆续推出旅游业支持措施,出游热度也在逐渐增长。据旅游平台最新数据,上周2023年元旦出行的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超3倍;作为冬季出游热门目的地的海南,在12月13日-19日全省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连续7天超1亿元。旅游业复工复产“进行时”,该如何抓住机遇?  多地出台文旅支持政策  为支持景...

    时间:12-23
  • 科普|元旦假期来临:住酒店、出游、去影院该如何防护?

      元旦假期即将来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及2023年放假安排公布,有些人已将明年第一个节假日的出游计划提上了日程。《飞猪2023年元旦出游风向标》显示,近一周,“元旦”、“跨年”相关产品搜索量环比上周增长超6倍。  然而近期各地疫情反复,也让不少游客有些担忧——如何在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出行?有些旅客或许仅是返乡需求,...

    时间:12-23
  • 科普|对乙酰氨基酚你用对了吗?服用过量怎么办?

      近日,“新冠囤药清单”话题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清单中的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更是被推上“神坛”,引发抢购热潮。  上海市同仁医院主任药师李玲、主管药师王菁在此提醒广大的居民朋友:“用药需谨慎。”药品的使用是把双刃剑,药品的正确使用可以加速恢复健康,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药物中毒,把自己吃进医院。  问:服用乙酰氨基酚...

    时间:12-2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