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林毅夫谈中国经济前景:到2035年实现年均5%-6%的实际增长完全有可能

2023-07-13 22:05: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梁晓辉)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12日在北京表示,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中国实现年均5%-6%的实际增长完全有可能。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近日举行。林毅夫作为咨询委员会委员,在与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7月12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当前中国经济前景和世界经济形势等热点话题进行权威解读。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林毅夫称,作出这一判断,最主要是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经济体,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有后来者优势,可以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来源。而发达国家、高收入水平国家的产业技术已经在世界前沿,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就只能靠自己发明,而发明的投入很大,风险很高。

  他指出,从过去100多年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技术最前沿国家的人均经济增长平均每年大概2%,加上人口增长有的快有的慢,大概在3%左右。但是我们如果利用跟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的后来者优势,以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比如说2019年,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美国的22.6%,相当于德国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韩国在1985年跟美国的差距的水平。“这三个国家跟中国处于同样追赶阶段的时候,实现了16年年均人均GDP增长超过8%。他们可以实现,就代表中国利用后来者优势有这个潜力。”

  林毅夫进一步指出,如果跟当年的德国、日本、韩国相比,当前中国还有在新经济上的优势。新经济,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中国来讲是新的,对发达国家来讲也是新的,中国跟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新经济、新技术有研发周期特别短的特征,投入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主,而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中国还有全世界最好的产业配套,具有德国、日本、韩国所不具备的巨大国内市场,这同样是优势。

  因此,林毅夫认为,把后来者优势和新经济优势加起来,中国到2035年之前有8%增长的潜力。

  “当然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他说,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方面,中国现在碰到一些“卡脖子”的问题,但总的来讲会被“卡脖子”的技术并不多,而且可以利用举国优势来克服。“综合这些因素,我相信5%-6%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马凯硕:一些西方国家必须仔细反思不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明智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黄钰钦)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前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12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西方国家必须仔细反思,不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明智。在一个多元文明和多极世界,西方必须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7月12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李...

    时间:07-13
  • 林毅夫谈“脱钩断链”“去风险”:杀敌一千,自损至少一千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梁晓辉)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12日在北京指出,有的国家鼓吹对华“脱钩断链”“去风险”,是“杀敌一千,自损至少一千”。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近日举行。林毅夫作为咨询委员会委员,在与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

    时间:07-13
  • 专访林毅夫:“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稳定的锚”

      (“一带一路”10周年·访谈)专访林毅夫:“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稳定的锚”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题:专访林毅夫:“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稳定的锚”  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成为推动构建...

    时间:07-13
  • 专访马凯硕:美欧能从“一带一路”倡议中学到什么?

      (“一带一路”10周年·访谈)专访马凯硕:美欧能从“一带一路”倡议中学到什么?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题:专访马凯硕:美欧能从“一带一路”倡议中学到什么?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10年间不断扩大,迄今已吸引世界上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

    时间:07-13
  • “一带一路”沿线十三国商协会吉林寻合作

      中新网长春7月13日电 (记者 郭佳)来自尼日利亚、科摩罗、埃塞俄比亚等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协会及政府机构代表13日走进吉林,推进与吉林在农业、能源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当天在长春举办的经贸推介会上,吉林方面介绍了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及相关产业政策等。实际上,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近年...

    时间:07-13
  •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逻辑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是推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如何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逻辑?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时间:07-13
  • 中国教育部: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12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上表示,教育部将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培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  “针对国家急需和国家重大战略...

    时间:07-13
  • 中国教育部: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12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上表示,教育部将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培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  “针对国家急需和国家重大战略...

    时间:07-13
  • 中方是否邀请普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外交部回应

      中新网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2日主持例行记者会。会上,有记者就中方是否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事提问。  汪文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今年举行,中方正就此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保持沟通。(完)...

    时间:07-12
  • 教育部: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破解“卡脖子”问题

      在今天(12日)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上,教育部负责人介绍,将着力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水平,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教育部将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选题,有组织地加强体系布局...

    时间:07-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