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福建宁德互花米草除治成效明显

2023-07-13 21:39: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宁德7月13日电 (吕若萱)“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用’和‘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福建省宁德市林业局副局长陈占林13日在宁德市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新闻通报会上表示,将继续立足宁德实际,实现“互花米草得抑,人民群众得益”。

  互花米草,是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宁德市的互花米草面积约7.56万亩,占福建省55.3%,不仅给沿海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还侵占规划养殖区4.3万亩、航道港区3000多亩等发展空间。

宁德市蕉城区贵岐村互花米草除治现场。 宁德市林业局 供图

  为做好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宁德市成立互花米草除治工作专班,印发《宁德市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月现场会”“末三位黄牌警告”工作机制,全力推进互花米草除治工作,仅用5个月的时间,完成75598亩的互花米草除治任务,除治速度领跑全省,并同步推进用途策划、动态监测和长效管护。

  “除治过程中,市、县、乡、村四级层层分解任务,建立互花米草除治斑块清单,压实主体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地到时、到岗到人。”陈占林说,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进一步压缩和简化流程等举措,提升除治效率,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快速、高效推动除治进度。

  今年以来,市级专班对沿海县(市、区)的互花米草“除、用、管”开展2轮督查,进行有效整改,将复萌、复发的互花米草清除到位。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复萌整改除面积5872亩,占评估复萌面积的96.2%。

  同时,为发挥沿海景观资源优势,用好除治后的滩涂,宁德市邀请省林勘院、林规院等专家团队以宁德市海洋功能区划为底图,结合互花米草分布情况,结合每块滩涂及周边特点,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滩则滩”的原则,开展分类修复策划。

  生态修复方面,互花米草除治后的滩涂按照20%的比例,采取种植红树林、芦苇、南方碱蓬等乡土植物,截至6月底,全市已完成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累计完成生态修复种植7513亩,占任务数的94.7%;促进生态提升方面,打造一批主题湿地景观公园,已策划8个项目,涉及3.58万亩。

  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在不改变规划用途性质的基础上,建设集中式立体光伏项目,初步勘查适宜的斑块40个、约1.5万亩,目前,已策划福安湾坞浮溪、霞浦溪南霞塘等4个项目;航道港区和其他港湾河口等其他区域,除治后则保留光滩,确保航道畅通。

  为加强互花米草除治后期管护,巩固除治成果,宁德市印发《宁德市互花米草除治管护办法(暂行)》,建立施工质保机制、网格管理机制、分类管护机制、监测处置机制4个机制以加强互花米草除治后期管护,巩固除治成果。(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生态修复助河道新生 北京一半以上河流水生态状况达优良

      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徐婧杜燕)全流域黑臭水体消除、水环境质量从劣Ⅴ类提升到地表水Ⅳ类、从“蚊子河”到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这是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新凤河交出的流域综合治理“成绩单”。  10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漫步水清岸绿的新凤河生态廊道。记者...

    时间:07-11
  • 生态修复草木茂盛 打造宜居家园 共享生态红利

      央视网消息:安徽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合肥市主城区内,它是我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是环巢湖十大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城市水网森林,有着“城市绿肺”的称号。仲夏时节,那里草木茂盛、林水相依,成为了当地居民的避暑乐园,此时此刻,总台记者任譞正在公园里。  总台记者...

    时间:07-05
  • “园在城中、人在园中”生态修复让昔日荒山变身“天然氧吧”

      央视网消息:山东青岛的浮山森林公园地处青岛主城区,当地人将它与太平山中央公园称为“城市绿肺”“天然氧吧”。曾经脏乱差的荒山头经过一年多的整治提升和生态修复,于今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徜徉在绿水青山间。  青岛台记者 李淑艳:我现在是在浮山森林公园西北侧的一处草坪,后面就...

    时间:07-02
  • 《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条例》今起施行

      中新网郑州7月1日电 (记者 韩章云)7月1日,《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旨在加强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条例》共分七章三十五条,主要围绕“矿产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

    时间:07-01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全面启动“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项目

      中新网成都6月15日电(杨予頔)15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消息称,截至6月14日,“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项目已经全面启动。项目包括磨西台地地质遗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雪域贡嘎冰川恢复与保护项目两个部分,项目实施期3年。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造成甘孜州、雅安市、凉山...

    时间:06-15
  • 广州完成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夯实海洋城市生态根基

      中新社广州6月8日电 (王华 徐鸿琳)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该市组织完成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7.3公里,并加强海洋观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海洋城市生态根基。  目前全球海洋拥有已知物种约25万种,产生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气,为近30亿人...

    时间:06-08
  • 2023年世界海洋日 海洋生态修复交出“蓝色答卷”!

      中新网汕头6月8日电 (庞无忌 汪俐辰)6月8日是第15个世界海洋日。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张“蓝色答卷”上,不仅有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还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探索“人岛和谐”之路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沙滩一景 汪俐辰 摄 ...

    时间:06-08
  • 京西打造产业转型新典范 加强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杜燕)京西地区努力成为首都功能新载体、产业转型新典范、城市治理新标杆、绿色生态新画卷。2023年是推动京西地区转型的关键之年,记者今天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该委会同京西“两区两企”等单位,深入调研,多次征求意见,编制了京西地区2023年度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

    时间:06-06
  • 安徽境内外来入侵物种共283种

      中新网合肥5月22日电 (记者 张强)记者22日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历年来调查及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安徽境内外来入侵物种共283种,较为常见构成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有: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空心莲子草)、福寿螺、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汤洋...

    时间:05-22
  • 重庆精细化增殖放流2万余尾鱼苗 助力生态修复

      中新网重庆5月10日电 (记者 刘相琳)一群特殊的“游子”10日被送至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迎龙门码头,它们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在岸边,另一部分则乘坐专业船舶前往江心,回归嘉陵江怀抱。  据介绍,这是重庆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下的又一次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此次放流延续“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放流模...

    时间:05-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