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稻鱼鸭共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何以在黔东南流传千年?

2023-07-05 19:11:49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2022年12月,在加拿大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向参会嘉宾分享“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典型案例,向世界展示千百年来当地各族群众的农耕智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再次赢得广泛关注。

  早在12年前,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就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其中蕴含的古朴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从江县,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既能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为百姓提供重要的生存所需,又能防止环境污染,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而更为重要的是,放眼整个黔东南,“春耕波光盈盈,稻田鱼鸭薅秧,金秋鱼肥稻香”,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其实是当地汉、侗、苗等各民族在长期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孕育、发展、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

  饭稻羹鱼”的传统

  《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

  位于楚越之地的黔东南从唐至元皆为“禾(糯)区”,汉、苗、侗等民族以多种糯、禾为生,延续至今,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形成恰恰源自当地各族群众“饭稻羹鱼”传统。

  在正常的稻作环境里,人们靠水稻的丰收提供日常食物热量,上山采果、下河弄鱼捞虾、田间摸螺拾贝、野地狩猎……都足以果腹生存。但随着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粮食和饲料难以兼顾,山野资源有限,如何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成了稻作农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于是,我国南方地区稻、鱼、鸭共生的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黔东南稻作梯田分布广、类型多,全州16个县(市)都有连片的古梯田群,最大的连片梯田达2万亩以上,其中尤以从江的加榜梯田扬名于世。各地梯田与村落、森林、溪沟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大体相似,实施的耕作制度亦一脉相承——

  “梯田造在山间,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田坎边坡割草,牛圈上坡沤肥,就近施肥培土……”《黔东南州志》中如此总结凝练了梯田稻作系统的特点。

  在这个共生系统中,对稻、鱼、鸭的安排也有重叠和交叉:

  春耕时节,农夫撒施农家肥并浅水翻犁稻田。此时正值新孵化出来的雏鸭开始跟着母鸭觅食。母鸭顺着犁道吞咽着犁铧撬翻出来的鳅鳝螺贝,雏鸭紧跟在其后,将翻犁出来的蚯蚓和虫豸大快朵颐。

  田耙平蓄水之后准备栽秧,往田里放养去年秋天留下来的小鲤鱼,即“老口鱼”,或专门培育的鱼苗。新栽下去的稻秧还未定根时,鸭家族的老老小小暂时谢绝到田里“打卡”,须到小河边或池塘中暂住一段时间,待田里稻苗开始分蘖、封行,杂草杂虫、虾蟹螺贝也生机盎然之际,方将食量惊人的鸭仔放归稻田。

  鸭子水里觅食、捕捉飞虫,还荤素搭配取食浮萍、水草。逐渐长大的田鱼喜食农家肥滋生的腐殖质、浮游生物、浮萍和飘落到水面上的稻花。鸭、鱼排放粪便到田里,完成优质肥料的就地转化,对水稻高产稳产发挥了潜在作用。另外,鸭、鱼活动抑制杂草、杂鱼和害虫,搅浑田水时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工薅秧除草、人工施肥的工作

  待到稻穗即将成谷,鸭子也可以售卖了,日渐肥美的鱼儿则留守稻田。秋收时,农夫们一边刈稻打谷一边举囥(一种储存器物)捉鱼,而后将捕到的稻田鱼煮成黔地最地道的酸汤鱼,犒劳前来帮忙的左邻右舍。或为增添野餐情趣,由主家预备佐料,大伙现场捉鱼、生火,一顿野外“鱼宴”就成了。

  此后,留在田里的鱼随着稻田“泡冬”继续蓄养,需要待客或节礼时再随时取用。有的农户为计划保鱼或为来年留下“老口鱼”鱼种,往往在田中挖一个小鱼凼(小鱼塘),鱼凼上以树枝搭建“鱼窝”,好让鱼儿在此安稳渡过秋旱、寒冬。

  这样的生产系统是我国古老传统的农耕时代的产物,是一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驱动农作物资源多样性的新型农家生存发展路径,真正做到了生产生活与环境协同发展,有效留存了遗传资源丰富多样的糯稻、鲤鱼、水鸭等地方品种。

  流行千年的密码

  黔东南州世居汉、苗、侗、水、布依、土家、壮、瑶、畲、仫佬等民族,各民族均为历史悠久的稻作民族。由此,我国传统的稻作文化留下了地域性、民族性的深深烙印,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份“黔东南特色”。

  从江以北的黎平、榕江、剑河、锦屏、天柱、三穗、台江、雷山、丹寨等15个县市也长期沿袭稻、鱼、鸭种养模式,其中三穗县的“三穗麻鸭”、天柱县的“天柱骡鸭”、锦屏县的“婆洞鱼苗”还创建了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农业品牌。在发展优质、高效、有机农业的今天,传统的稻鱼鸭共生模式甚至已经被提升为“稻鱼鸭工程”,被当地政府大力扶持。

  勤劳智慧的黔东南人民始终坚守着与大自然“万物共生”的传统,响应季节的变化,熟悉土地的秉性,主动顺应、融入大自然生态系统,最终促成了生态养殖、种植和绿色循环、发展的完整生物链。作为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既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功能。

  黔东南各族群众的衣食住行都与稻鱼鸭这种传统的农耕模式紧密相联,当地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如端午龙舟节抢鸭、鼓楼抢鸡、尝新节、十月苗年节、十一月侗年节、鱼冻节等都有许多与农事活动相关的内容;新生儿满月时要“送月米”;台江县九摆苗寨的鼓藏节期间“姑妈回娘家”时,必备公鸭、鱼、米酒、糯饭作为礼物,等等。

  种稻是黔东南地区各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糯米是人们须臾不离的传统食品,节日必用,祭祀必需,或粑或饭,或制糕或酿酒,运用极广。

  至于鱼,当地人祭祖要有鱼,接亲嫁女要有鱼,红白喜事要有鱼,稻田养鱼成了先祖曾经闯荡江河湖海经历的永恒纪念。

  还有,被赋予“多子多福”“儿孙满堂”“阔步天下”等美好寓意的鸭蛋,每年农历“二月二”彩色鸭蛋就挂满了孩童的身上;绿头公鸭则作为仅次于牛的崇高礼物和祭品,一直是当地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必备之物。

  可以说,正是由于千百年来黔东南各民族生动而深刻的生产生活互动、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让稻鱼鸭复合系统更为绚烂多彩、历久弥新。

  (作者:吴寿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慧蕊,《中国民族》记者。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层层梯田上红山荞麦播种忙 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

      央视网消息: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种植的6万余亩红山荞麦正进入播种期,当地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调运机械进行播种。  在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小干沟村的层层梯田上,播种机正穿梭在荞麦地里进行播种。这里地处山西西北部,四季分明、无霜期短、雨量适中,非常适宜荞麦生长。  近年来,当地不断优...

    时间:06-14
  • 探访河北涉县太行古梯田:从“藏在深山”到走向世界

      中新网邯郸6月6日电 题:探访河北涉县太行古梯田:从“藏在深山”到走向世界  作者 陈虎斌 李晓伟 王天译  芒种时节,万木葱茏,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正值农忙季。天刚蒙蒙亮,当地“85后”新农人王虎林就和村民们一起扛着锄头、牵着毛驴上了山。  5月2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意...

    时间:06-06
  • 全球梯田文化发展和保护系列活动发布 开犁节将6月领衔亮相

      中新网杭州5月29日电 (王题题)当一山一水走过千山万水,云和梯田将为全球梯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何种启迪?5月29日,云和县全球梯田文化发展和保护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串联梯田根脉,共商未来发展,让青山出山,让最美梯田与世界相遇。  作为全球梯田文化发展和保护系列活动首场重大活动,...

    时间:05-29
  • 到元阳看哈尼梯田

      今年的第一趟远足,我选择去云南省元阳县看哈尼梯田。从海拔1700多米的山巅俯瞰,晨曦中的哈尼梯田像一块神奇的巨幅画布,层层铺展。耳畔的飒飒风响,仿佛一位老人低声细语,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动人过往。  哈尼族人是这里的主人。他们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东缘,经过数...

    时间:05-11
  • 研究发现:云南哈尼梯田遗产区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

      中新网昆明5月6日电 (记者 胡远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6日发布消息称,该所许建初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颖研究团队合作,以3年为时间间隔绘制了过去30年(1989-1991年至2019-2021年)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所在四县的土地利用分布图。结果得出,哈尼梯田遗产区的水...

    时间:05-06
  • 安徽旌德云上梯田开犁节:展现梯田风光 聚焦农耕文化

      中新网安徽旌德4月26日电 (刘浩 汪红潮)“开云上梯田三山美,犁人间大地五谷丰”。26日,皖南星7天·2023旌德“田陌神韵云上梯田”主题摄影节暨开犁节在安徽省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启幕。  梯田成舞台、耕牛戴红花。此次开犁节以云上梯田为媒,以农事活动为介,通过开犁仪式,表达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

    时间:04-26
  • 云南撒玛坝梯田“开秧门”:开出中老友谊之花

      中新网红河4月22日电(洪沂) 22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举行“开秧门”祭祖大典,通过哈尼族民众实景表演的各色民俗活动,充分展现哈尼梯田农耕文化。  随着号角响起,祭司带领随祭人员穿行在梯田埂上,向田中抛洒米粒,大典正式开始。仪式现场,哈尼族民众跟随鼓点唱起歌、...

    时间:04-22
  • 梯田为“布” 光影为“沙” 点亮乡村“夜经济”

      央视网消息:近日,浙江绍兴覆卮山景区的夜光梯田正式启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夜间乡村旅游新场景。  夜光梯田灯光演绎效果以沙画形式表现,梯田为“布”,光影为“沙”,通过明暗虚实间的转换展示生动别致的动画,实现自然美景与人文艺术交融的沉浸式游览体验,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夜间观光互动体验。 ...

    时间:04-12
  • (两会·同心)“90后”少数民族界委员:以美育守护哈尼梯田文化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90后”少数民族界委员:以美育守护哈尼梯田文化  中新社记者 李晗雪  听见一声声银饰碰撞声响,便知杨钰尼来了。她本是从云南山中走入城市的舞者,因热爱哈尼文化回到红河梯田间,投入儿童艺术教育。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她今年准备了关于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提案。图为3...

    时间:03-03
  • 梯田作物色彩斑斓

    原标题:浙江仙居:“冬闲田”变成“增收田”梯田内农作物色彩斑斓2023年2月14日,浙江台州,在仙居县白塔镇前塘村,梯田上一垄垄地膜种植与一片片绿色农作物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田园画卷。视觉中国原标题:浙江仙居:“冬闲田”变成“增收田”梯田内农作物色彩斑斓...

    时间:02-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