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2023-06-30 14:10:59

来源:人民日报

  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连线评论员·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③)

  对话人:

  邹 翔 本报评论员

  范 荣 北京日报评论员

  赵 威 天津日报评论员

  张 博 河北日报评论员

  邹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京津冀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范荣: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四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检验协同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三地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与产业定位,互通有无、转移承接、错位发展,实现了产业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优化配置。统计显示,9年来天津累计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超6900个,资金到位额超1.2万亿元;2014年以来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单位4.39万个,其中近八成为北京转入。

  赵威:无论是协同创新还是产业协作,在“一盘棋”中找准定位,才能更好“落子”。天津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细化了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方面的部署。例如,高水平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绘制承接平台图谱,方便北京科研团队来津实现成果转化;定期汇总重点企业的技术攻关需求,通过研发众包等模式对接北京的创新资源;等等。思路和定位越清晰,相关举措就越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张博: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上,河北主要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技术联合攻关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比如,国内首列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它的研发中心在北京,制造基地在保定,“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模式强化了两地的人才交流和技术融合创新,带动了环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邹翔: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前不久京冀、津冀签署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是“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的具体体现。

  范荣:京雄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京礼高速建成通车,大兴机场“凤凰展翅”,燕潮大桥飞跨两岸……经过多年深耕,三地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布局日趋完善,“一小时生活圈”初步照进现实,“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除了硬件上的互联互通,管理方式的提质增效也为人们美好出行添砖加瓦。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诸多领域探索“一卡通”全覆盖,让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有序衔接、无缝换乘更加便利,让出行的“同城效应”越来越明显。

  赵威:天津市民也有直接感受。中午在北京吃饭,下午回天津准时上班,轻松实现。有人感慨,京津城际高铁“公交化”,让北京人拥有了“海河夕照”、天津人拥有了“紫禁微风”。

  交通“一张网”不仅带来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也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提供支撑。翻开地图就会发现,天津各条高铁及高速公路沿线,物流园、科技园、农业园、首都落户项目、重点建设工程星罗棋布。各种资源要素的快速流通,激发了协同创新活力,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张博: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河北坚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交通网络越织越密,环京津1小时交通圈越“画”越完善。目前,河北已打通拓宽京津“对接路”42条段、2540公里,连通干线公路47条。

  邹翔:协同创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什么?

  范荣:事实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都与区域协同创新并行,也由此涌现出大量发展新机遇,其中河北张北县的变化很有代表性。这些年,三地合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批北京龙头企业在天津、河北布局,张北县也从过去“输煤”“输电”跃升为“输信息”,成为北方重要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地。

  赵威:一个生机盎然的创新生态系统,必然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北京有科技创新优势、天津有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河北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也为新产业新业态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对三地高质量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张博:京津两地科技创新要素密集、成果丰富,对河北来说是“富矿”。一方面,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能够带动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想引得凤凰来,先要栽好梧桐树,这就需要河北练好内功、补齐短板、优化环境。

  邹翔: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新征程,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张博:加强与京津科研机构沟通协作,与京津联手打造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协同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河北将强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务水平、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做好迎接疏解对象和创新资源的充分准备。

  赵威:融合只有达到一定深度,才能让创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有竞争力、吸引力的区域价值链。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已实现1秒钟内百亿亿次的运算,每天超过1.5万项计算任务在这里执行,其中2/3来自京津冀地区。完善对接合作机制,把知识、技术、资金这些“珍珠”串起来,持续释放协同创新的力量,就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注入活力、筑牢根基。

  范荣: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有利于夯实区域经济增长根基,打造区域产业竞争新优势。锚定奋斗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踔厉奋发、携手前行,京畿大地奏响的“协同发展曲”必将更加激荡人心。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30日 05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数字中国成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引擎 专家建言共建数字新生态

      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 李金磊)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势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背景、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之举,也是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加快数实融合,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汇聚力量?  在6月29日举行的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数字新生态”主题论坛...

    时间:06-29
  • 中外嘉宾点赞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启动新引擎

      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 李金磊)当前,中国正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路径是什么?如何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避免哪些陷阱?  在6月28日-29日举行的“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中外与会嘉宾围绕 “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了“现代新国企”“中国式...

    时间:06-29
  • 陈亚新:数字技术创新进入联合、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 吴家驹)29日,华为中国产业Marketing部副部长陈亚新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数字新生态”主题论坛上表示,ChatGPT和VisionPro两个热点都表明,数字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已经进入了跨领域、跨企业的联合、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ChatGPT需要大算力、大数据、大算法的联合创新,VisionPro需要大显示、大...

    时间:06-29
  • 协同创新助力拉链“飞天”(微观) ——小物件藏着大创新④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前不久,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一款来自福建晋江的小拉链,也迎来了自己的第六次“太空之旅”。  航天服拉链非比一般。航天任务对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有着严苛的要求:拉链能够承受...

    时间:06-29
  • 浙江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

      中新网嘉兴6月28日电(钱晨菲)28日,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现场会在浙江嘉兴举行,会上发布了《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并上线“减污降碳浙里来”应用。  《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蓝皮书》记录了浙江以政策和机制创新为驱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从顶层设计、协同探索等五个方面进...

    时间:06-28
  • 陈思昌:中国式现代化点燃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

      中新网6月28日电(记者 彭大伟 张尼)“中国式现代化点燃了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激励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梦想,让他们相信每个国家都能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2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陈思昌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28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陈思昌...

    时间:06-28
  • 聚焦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举行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 为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部署,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中国新闻社于2023年6月28至29日举办“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现场。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本次会议由中国新闻社主...

    时间:06-28
  • 中国物流集团总经理廖家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一批现代化企业

      中新网6月28日电 题:中国物流集团总经理廖家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一批现代化企业  中新财经记者  刘亮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一批现代化的企业。”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廖家生28日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现代新国企”主题论坛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推进转型升级,...

    时间:06-28
  • 张燕生:中国式现代化要跨越三个陷阱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 (中新财经 彭婧如)6月2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表示,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跨越三个陷阱,一是修昔底德陷阱,二是萨缪尔森陷阱,三是金德尔伯格陷阱。2023年6月2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作主旨发言。  ...

    时间:06-28
  • 中外专家共话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全世界都是机遇!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李金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与西方历史完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机遇”“中国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高质量发展必须告别惯性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时间:06-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