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中经评论:人工智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2023-06-25 10:52:35

来源:经济日报

  夏至已至。去年夏天的热浪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那是我国自1961年以来的最热夏季。如今,各地频繁出现的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让人们担心:今年夏天会比去年更热吗?

  从数据上看,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相当明显。尽管此前3年的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温起到了暂时“刹车”作用,但过去8年仍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其中,2016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目前有多家机构预测,2023年或2024年极有可能超过2016年,创造新的全球最暖纪录。

  面对气候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一些科学家寄望于目前火热的人工智能。

  要应对气候变化,首先要“辨症”,要有对天气的准确分析和预测研判的能力。但这并非易事,而人工智能恰恰可以在气象预测领域大展身手。

  今年4月,中国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风乌”,首次实现在高分辨率上对核心大气变量进行超过10天的有效预报。从预报精度看,相比于传统的物理模型,“风乌”的10天预报误差降低19.4%;从预报时效看,全球范围内最好的物理模型HRES有效预报时长最大为8.5天,而“风乌”达到了10.75天;从资源效率看,现有物理模型往往需要在超级计算机上运行,而“风乌”大模型仅用GPU便可运行,30秒即可生成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预报结果。

  从“风乌”的实践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应用于气象领域,从大数据中挖掘规律,可与传统的数理方程形成互补,为生产生活提供更准确、更实用的天气预报。气候变暖将让极端天气更频繁,人工智能可用于改善气象灾害警报系统,实现提前和精准预警,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去根”,即针对气候变化原因采取各种减缓措施。不少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只要人类社会的化石燃料消耗不减少,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不会停止。

  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实现更精准、稳定、有效的减排。人工智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辅助工具,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工业系统和家居生活的能源管理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峰值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此外,在核聚变、新能源材料、碳捕集存储利用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可以通过发挥数据分析、建模和预测等方面的优势,为这些绿色技术的研发加速。

  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曾在其研究报告中预测,如果要实现《巴黎协定》中提出的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5℃的目标,各国必须在2030年前减少50%的碳排放。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减少26亿吨至53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减排总量的5%至10%。

  如果把人工智能看作一剂药方,那么它也有局限和副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本身就是耗能大户,会增加碳排放。当它与人脑同时工作时,人脑的能耗仅为机器的0.002%。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技术之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人工智能革命和绿色能源革命齐头并进,已成为大国竞争必须抢占的科技制高点。我们既期盼更绿色环保的人工智能,也期盼更智能可控的绿色能源,就像期盼盛夏不再酷热难耐。(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慧敏)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数据标注员:做人工智能的眼睛

      “我们就像人工智能(AI)的眼睛,带它看世界,理解世界,快速成长。”重庆瑞铭安普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训练师吴宏羽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个职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2月,人工智能训练师作为新职业被纳入国家职业分...

    时间:06-25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下月在沪举行

      本报讯 (记者 叶薇 郜阳 马亚宁)以“智联世界 生成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6日至8日在上海举行。大会将以世博中心为主会场,在张江、徐汇设分会场,并与闵行、普陀等地联动。此次大会将呈现以下亮点——  众大咖汇聚 回归线下,嘉宾人数将创新高。预计有超1400位国内外大咖出席,包括图灵奖得主、诺贝尔奖...

    时间:06-20
  • 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新增两个本博贯通班,人工智能专业首次单独招生

    2023年全国高考落幕,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如何快速了解各高校校园文化,锁定自己心仪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如何转专业?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年高校招生”系列报道,解读各大高校的高考招生政策、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园文化生活,供考生及家长参考。 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

    时间:06-20
  • “紫东太初”全模态大模型正式发布 持续探索可自主进化通用人工智能

      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获悉,在6月16日举行的“人工智能框架生态峰会2023”上,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徐波研究员正式发布“紫东太初”全模态大模型,持续探索可自主进化的通用人工智能(AI)。  首次展示“紫东太初”全新功能  “紫东太初”...

    时间:06-16
  • 中科院:自主研制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问世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今天(16日)上午在上海发布了该所研制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紫东太初2.0。全新大模型相比第一代着力提升了决策与判断能力,实现了从感知、认知到决策的跨越,未来将在医疗、交通、工业生产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系统,类似于人的大脑,其中的节点和数据量...

    时间:06-16
  •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民时评)

      理解提问,快速给出回答;训练声音,翻唱经典歌曲;根据描述,绘出趣味画作……近期,基于大模型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示了在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等方面的出色能力,引发社会关注。  大模型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新一轮智能化浪潮。得益于拥有庞大的数据、参数以及较好的学习能力,大模型增强了人工智能的通用性。从与人顺畅聊天...

    时间:06-16
  • 第五届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远东赛区)在黑河举行

      中新网黑河6月15日电 (关月 记者 王琳)15日,第十届“携手青春共享阳光”中俄大学生交流大会暨第五届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远东赛区)在黑河学院举行。  本次比赛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32所本专科院校、百余支参赛队伍参加角逐。竞赛共分为铁人三项、机器人舞蹈、人工智能创新专项赛、探索者全地形任务挑战赛4个比赛...

    时间:06-15
  • 澳科大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人工智能医疗诊断模型

      新华社澳门6月13日电(记者刘刚 李寒芳)记者13日从澳门科技大学获悉,由澳科大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香港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率先提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融合肺部影像医疗诊断模型“IRENE”,这是一个使用统一的人工智能模型对多模态临床信息同时进行整体表征学习的医学辅助诊断方法。 ...

    时间:06-14
  • 学者、官员、业界上海聚焦绿色低碳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中新网上海6月13日电 (记者 陈静)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数字化转型亦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记者13日获悉,专家学者、官员、业界人士共聚一堂,探讨数字化发展与绿色低碳相互融合,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点话题。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柏国强指出,绿色低碳和人工智能是高质...

    时间:06-13
  • 探索AI前沿理念 2023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州开幕

      中新网杭州6月10日电(张煜欢)10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位于杭州余杭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开幕。大会以“交叉、融合、相生、共赢”为主题,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40位中外院士领衔近300位产学研专家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交流探讨,还有33场专题论坛、超200场学术报告同步举行。  大会...

    时间:06-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