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携手绿色发展 实现互利共赢

2023-06-23 10:25:37

来源:人民日报

  6月20日,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本届论坛以“携手绿色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德经济企业界的200多名代表,重点围绕工业转型、能源革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展开深入研讨,达成重要共识,展现了中德双方共同推动绿色转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信心,为深化中德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中欧贸易投资往来注入了新动力。

  打造中德经济技术合作重要平台

  中德是重要合作伙伴。建交50多年来,两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友好合作,特别是在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逐渐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新格局。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自1995年由两国领导人发起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先后推动200多个重大合作项目落地,成为中德经济技术领域重要的双边机制与合作平台,在促进两国政策交流、项目对接、产业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共同举办。出席论坛的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应团结合作加以应对。中德双方应充分理解、尊重彼此国情和发展阶段,通过对话沟通凝聚更多共识。围绕能源转型、工业减碳、提高能效等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联合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聚焦“风光氢储”、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生物制造等产业,加强政策交流和人才培养,推进技术、项目、市场等务实合作,携手促进绿色发展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国务秘书布兰特纳表示,经济发展和气候保护可以齐头并进。德国和中国政府分别制定了本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两国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深化产业合作,将两国的气候保护和能源转型合作提升到新高度。

  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迈克尔·胡特尔发言表示,德国和中国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良多。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两国企业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挖市场潜力,推进工业转型,实现共同发展

  论坛期间,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深入对话、加强合作。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论坛闭幕式上表示,德中两国都希望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并从经贸合作和相互投资中受益。希望两国继续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领域合作,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携手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资源禀赋,但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论坛上表示,德国工业绿色转型走在全球前列,很多企业技术水平先进,商业模式成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双方在绿色低碳领域拥有巨大合作潜力。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表示,中德企业双向投资意愿强烈、发展利益相通。希望双方企业家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取长补短、分享机遇,共同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

  德国西马克集团首席执行官布克哈德·达赫曼表示,钢铁行业是碳排放大户,通过使用更多绿色能源,并有效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有效推进绿色转型。西马克正在利用其在减碳生产和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助力绿色中国建设。

  中国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向文波在论坛上介绍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方案。为实现绿色转型,公司近年来大力布局包括风能、光伏、氢能、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他呼吁发挥中德双方优势,加强人才与技术交流,共同促进绿色能源技术的快速普及,早日实现碳中和。

  德国朗盛集团电动汽车和循环经济总监马丁·塞尔维对记者表示,中国是朗盛全球业务的基石,公司在中国建有生产和研发基地。近年来,公司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推进原材料和生产环节的低碳化转型,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气候变化没有国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企业界紧密合作。过去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在清洁能源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现在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0%以上。“中德汽车界合作能够提高双方实力,我对两国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充满期待。”

  绿色转型中的标准化工作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标准化学会管理委员会成员弗洛里安·施皮特勒对中国在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体系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印象深刻。他表示,德中两国在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已持续多年。随着工业转型不断推进,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需要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

  加强可再生能源领域务实合作

  自2006年在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能源合作以来,中德在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效显著。当前,德国正在进行能源转型,中国也在积极推进能源革命,都希望建立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

  中国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在论坛上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并在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10年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增长了2.8倍,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接近51%,其中风电装机3.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和增长速度领跑全球,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德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东亚气候、能源与环境总监马丁·霍夫曼对记者表示,在论坛上,德中两国政府和企业界代表围绕可持续发展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对能源转型的必要性有高度共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受联邦政府委托,负责开展与中国的能源合作。通过加强在该领域的合作,德中两国促进双方实现能源转型、互利共赢。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宁德动力电池使用量已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与宝马等德国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公司在德国图林根州投资18亿欧元建成电池工厂,为德国和欧洲低碳出行提供服务。“我们秉持以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德国博世集团氢能项目总监赫尔克·克林格介绍,公司深度融入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市场共成长。目前,博世在中国经营59家公司,共有5.8万名员工。博世投入巨资研发氢能开发、运输、储存等,其氢能研发中心已在中国落地。公司正在努力让氢能技术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应用,在交通和工业场景实现技术落地。

  “德中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工业转型、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德国阿诗特能源公司总裁皮特·菲斯对记者表示,德中两国都是重要国家,加强合作可让双方实现互利共赢。阿诗特在中国设立了3家工厂,生产储能电池和逆变器等产品。“我们在中国的业务飞速发展,去年至今业绩已增长3倍。”他说,“我非常看好中国市场潜力。”(人民日报 记者 刘仲华 王迪)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专家:汽车产业链需要全面加速低碳转型

      中新网6月21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葛成)6月19日,2023年汽车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年度成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为实现低碳经济目标,汽车产业链需要全面加速低碳转型,实现从材料生产、车辆制造到汽车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在中汽数据党委书记史永万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

    时间:06-21
  • 鼓励“衣食住行”转向低碳消费

      减少餐饮浪费的小份菜、颇受追捧的二手商店、交易火热的线上闲置交易平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不断“迭代”,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正在加速“升温”,成为新的潮流。  一直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较为突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去年年初发布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

    时间:06-21
  • 垃圾分类正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本期特邀请几位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

    时间:06-21
  • 倡导低碳出行 天津举办沿海河休闲骑行活动

      中新网天津6月17日电(张少宣)17日,2023年首届“渤海骑行日——低碳出行,骑遇津城”休闲骑行活动在渤海银行大楼门前鸣笛开启。  活动共吸引来自天津市内各区400余人参加,群众以更放松自由的方式体验城市骑行,以更绿色环保的方式享受沿途风景。  “本次骑行以打造群众高品质生活,助力天津市体育局‘海河蓝丝带’骑行车道项...

    时间:06-17
  • 垃圾分类融入“新日常” 重庆市民低碳生活成“新时尚”

      中新网重庆6月16日电 题:垃圾分类融入“新日常” 重庆市民低碳生活成“新时尚”  作者 张霁雯  “我注意到视频里说焚烧一吨其他垃圾可发电500度,我们更应该做好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从外地出差回来的重庆市民侯柏羽告诉记者,自己和家人平时都有主动做垃圾分类的意识,厨房和客厅放置了不同的垃圾桶,分类...

    时间:06-16
  • 交通运输和绿色如何融合?陆家嘴产业金融论坛刮起“低碳风”

      中新网上海6月16日电 (高志苗)通过计算,包裹订单送达后,通过订单对应的运单真实路径的提取,实现高精确度和细颗粒度轨迹采集,一张“订单碳足迹地图”便生成。  2023亚洲物流双年展正在上海召开,在配套的“陆家嘴产业金融论坛2023—亚洲航运及物流峰会”上,京东物流集团X事业部低碳专家王秭为观众展现了京东物流如何将“科学...

    时间:06-16
  • 官方: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获批 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氢能等产业链

      中新社天津6月15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15日从天津海关等多个部门获悉,中国国务院日前批复设立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  据介绍,新批复设立的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规划面积5.56平方公里,地处天津港“一港六区”核心位置,将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氢能等标志性产业链,对做大做强海工装备、粮油加工等优势产...

    时间:06-15
  • 中国低碳市场潜能大 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中新社上海6月14日电 (谢梦圆)自“双碳”目标确立以来,越来越多的低碳技术应用场景得以出现。在正在举办的“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记者了解到多家中外企业都看好中国低碳市场,并表达了合作意向。  “合作”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被动式建筑专委会秘书长李晓旭多次提及的词汇,以建筑行业为例,她认为想...

    时间:06-14
  • 学者、官员、业界上海聚焦绿色低碳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中新网上海6月13日电 (记者 陈静)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数字化转型亦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记者13日获悉,专家学者、官员、业界人士共聚一堂,探讨数字化发展与绿色低碳相互融合,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点话题。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柏国强指出,绿色低碳和人工智能是高质...

    时间:06-13
  • 亚洲最大煤电CCUS项目投产 高效“碳捕手”助煤电走低碳路

    ◎本报记者 陆成宽  目前,该项目已与8家单位签订购销合同,合同量为4万吨/月,另外,还有2万吨/年液态二氧化碳将用于与周边油田开展驱油利用研究,实现了捕集二氧化碳的100%消纳利用,并具备稳定的盈利能力,为煤电CCUS长期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样本,成为创新链协同攻坚的示范案例。  “3、2、1,投产。”近日,随着一声令下,国家能源集团江苏...

    时间:06-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