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存款利率3年5降,100万存3年利息少了近2万

2023-06-08 14:36:45

来源:第一财经

  尽管今年早些时候部分专家和机构预测年内存款利率再度下降的空间不大,但显然,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压力高过了原本预期。

  6月8日,六大国有行宣布统一下调各类型存款利率,其中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2%;两年期定存下调10个基点至2.05%;三年期、五年期定存均下调15个基点,最新为2.45%、2.5%。

  这已是今年继中小银行“补降”以来的第2轮存款利率下调。根据兴业研究统计:算上这一次,2021年以来,存款利率已经历5次调整。

  第一财经计算显示,相比2021年6月份之前的利率水平,按照当下的执行利率,100万存3年,利息少了近2万元。

  3年密集下调5轮

  为缓解银行负债端的压力,近年来,存款利率呈“小步快跑”的持续下行态势,变动频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在2021年之后,存款利率已经历了5轮调整。

  第一次是在2021年6月,央行指导市场利率自律机制完善存款利率上限形成方式,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乘倍数改为加点确定,事实上降低了存款利率上限,此后,多家银行下调了1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

  第二次是在2022年4月,央行进一步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政策利率-LPR-存贷利率”的传导机制形成,鉴于当年1月LPR下调了10个基点,因此,4月国有大行和大部分股份行以及部分区域性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

  第三次是2022年9月,国有大行率先下调了各期限存款挂牌利率,股份行跟随下调。

  第四次是2023年4月份前后,多地中小银行下调了部分期限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以作为2022年9月份的补降。

  又少收了2万元

  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下降,到手利息也在不断缩水。

  在第一次下调之前,六大国有行三年期大额存单的最高利率接近4%,三年定期存款利率普遍能达到3.3%~3.5%,而下调之后,3年期定期存款执行利率最高在3.25%左右。

  第二次下调基本在10个基点左右,国有大行3年期挂牌利率为2.75%,执行利率普遍在3.15%,

  当时,部分股份行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甚至跌破3%。

  在第二次下调后的5个月,国有大行于9月份再度集体出手,其中,3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6%,其余期限下调10个基点,此时,3年期的定期存款执行利率在3%左右。

  在第三轮、第四轮调整后,国有行、股份行中招商银行的存款利率基本趋同,其余股份行的存款利率略高于国有行。其中,3年期定存整存整取挂牌利率在2.6%~2.9%之间,5年期定存整存整取利率在2.65%~2.95%之间,均不超过3%,挂牌利率告别“3时代”。

  而此次六大国有行宣布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5~15个基点后,3年期最高执行利率也将由3%降至2.85%,执行利率也正式告别了“3时代”。

  第一财经计算显示,相比2021年6月份之前的利率水平,按照当下的执行利率,100万存3年,利息少了近2万元。

  或将引发新一轮“降息潮”

  对于存款利率如此高频度的调整,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黄文涛认为,2021年以来,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上升约15BP,带动银行净息差收窄。如不考虑政策因素,2023年存款定期化趋势难有明显逆转,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和银行风险会带来明显影响,因而近期监管密集推动存款利率下调。

  南华期货认为,一方面负债端成本下行能够很好的改善银行的经营情况。另一方面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通过存款利率向贷款利率传递能够更好的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结合近期金融行业“限薪”风波来看,其背后的本质都是促使金融行业向实体让利。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基于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来看,主要挂钩1年期LPR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1年期LPR自2022年8月以来一直保持在3.65%不变,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9%降至2.7%左右,所以,本次存款利率下调,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有直接关系。

  另外,业内也预计,此轮国有大行对于存款利率的下调也或将引发股份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进一步跟随,再度引发年内新一轮的“降息潮”。

  “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大幕开启。”薛洪言说。

  事实上,从中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仍然存在持续下行的空间,储户们的预期也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存款的吸引力是否会下降?一个可见的信号是,4月份个人存款减少了1.2万亿元,而同期理财市场有所回暖。

  另外,薛洪言也认为,考虑到居民资金缺乏好的投资渠道,下调存款利率,可能会倒逼部分存款人再次提前偿还房贷,加速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收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五大国有银行今起调整存款挂牌利率 3年期利率下调15个基点

      记者:姜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6月8日,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内的五大国有银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从此前的0.25%下调至0.2%。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3年期定存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45%,5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截至发稿时止,国有...

    时间:06-08
  • 五大国有银行今起调整存款挂牌利率 3年期利率下调15个基点

      记者:姜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6月8日,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内的五大国有银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从此前的0.25%下调至0.2%。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3年期定存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45%,5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

    时间:06-08
  • 理性看待银行理财市场新变化

      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理财收益率的上行进一步提升了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和吸引力。据国盛证券测算,4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7.37万亿元,较3月份增加1.34万亿元。  专家预计,银行理财今年全年或将保持较好收益率水平。不过,银行理财净值化后,净值波动在所难免,未来新发产品的收益率或不及前4月收益率表现。  今年以来...

    时间:05-23
  • 部分银行两类存款利率下调 释放了什么信号?

      近日,多家银行陆续公告称,将下调通知存款与协定存款的利率,并于今日起正式执行。笔者认为,此次部分银行两类存款利率下调,可看作是从去年以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善。此举除了可让银行体系运转更健康之外,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强内生动力的有效举措。  部分银行两类存款利率下调的一个功效就是可以部分减轻银行息差压力...

    时间:05-15
  •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部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 洁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在哪些对投资者“不友好”的现象,哪些环节仍有优化空间?“3·15”前夕,《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体验、调查了10余家银行的理财服务。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披及销售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时“报喜不报忧”;二是预期...

    时间:03-15
  • 利率下调仍受热捧 年内首批储蓄国债开售即告罄

      本报记者 彭 妍  2023年第一期、第二期储蓄国债(凭证式)已于近日正式发售。《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此次储蓄国债利率有所下降,但仍受投资者追捧,部分银行网点额度开售当天就已售罄。  储蓄国债仍受青睐  根据财政部的国债发行计划,今年第一期、第二期储蓄国债(凭证式)于3月10日至3月19日发行,付息方式均为到期一...

    时间:03-14
  • 中国央行回应会否降息:目前实际利率水平比较合适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 王恩博)针对中国今年会否考虑降息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3日在北京表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水平也比较合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易纲在会上谈及中国利率政策时强调,要以国内经济为主来考虑问题,...

    时间:03-03
  • 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调 资金流向监管加码

      “年化利率低至3.7%,随借随有,最高可贷20万元。”一位在北京朝阳区某国企上班的张女士表示,近期已经接到了多家银行的消费贷营销电话,低于4%的利率让她有了想去办理贷款的想法。  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时发现,多数银行消费贷利率较年初有较大幅度下调,部分银行的消费贷最低利率已降至4%以下。 ...

    时间:02-21
  • 存款利率下调,储户们怎么看?

      “去银行存钱”是最常见的理财方式之一。以往每逢岁末年初,银行多会适当调高存款利率以吸引储户。去年底以来,这种情况却出现了变化。除了少数银行仍有存款优惠外,更多银行选择了维持利率不变甚至进一步调低了存款利率。  银行存款收益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广大储户如何看待?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利率市场化...

    时间:02-08
  • 多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去年结算利率下调 仅1款产品同比有所上升

      记者 冷翠华  截至1月10日,除个别险企外,多数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险企都发布了产品2022年的结算利率。纵向比较来看,2022年,受权益投资市场低迷影响,多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结算利率有所下调,仅1款产品结算利率同比有所上升。横向比较来看,业内人士和部分消费者认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理财市场有较强竞争力,在个人养老金产品...

    时间:01-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