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城与青年彼此成就

2023-05-20 16:1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5月20日电(记者 范宇斌)闯上海,青年孕育无限希望;创巅峰,上海成就多彩青春。20日,以“闯上海 创巅峰——未来产业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在上海中心举行

  记者获悉,上海将努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与青年并肩而立、同向而行,凝聚天下英才之心,汇聚创新创业之力。

发布“上海青年科技创业十大先锋”。 主办方供图

  论坛现场发布上海青年科技创业十大先锋、上海创新创业年度十大案例、上海创新创业数字地图1.0版,启动上海创新创业十大研修营,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等联动措施,营造上海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

  2020年以来,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连续举办,已成为创新创业青年跨界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形成“1+365”全年活动和“1+N”品牌矩阵。本届论坛邀请了一大批富有激情、勇于突破、满怀干劲的青年创新创业者与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同台论道,旨在吸引汇聚更多优秀创新创业青年在上海追逐梦想、成就事业。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城市风格,也是年轻人最向往的时代气质。”华裔数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张益唐表示,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气质、气魄,能够去创新,能够敢于做别人没做或者是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正是创新所要求的。“上海成为千万青年的圆梦之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们正处在创新创业的最好时光。”

发布“上海创新创业年度十大案例”。 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白重恩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阐释对创新的理解。他说,高质量发展内涵非常丰富,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而机会公平是核心,高质量发展要提升人参与发展的能力。这些方面都对创新创业提出需求。“作为创新创业者,要响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让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好中国发展优势和每个创新者自身优势。”

  “创业最重要的是选择热爱的行业,并终身为之奋斗。”物美集团创始人、多点DMALL创始人张文中表示,一个国家想要振兴,必须靠创新,而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企业家是把科学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力量,面临创新企业一定要有定力,要前瞻思考、保持学习、解放思想、持续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首次启动包括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研修营、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研修营、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研修营、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研修营等在内的“上海创新创业十大研修营”,面向全球青年开放报名通道,设计全流程课程,以创业导师辅导、闭门会议、大咖分享、专题培训、项目路演等方式,打通青年人才在上海发展的桥梁通道。(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助力“双碳” 中国科学家实现低碳烯烃收率目前国际最好水平

      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团队继2016年创制出一种氧化物-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体系(OXZEO),从原理上开创一条低耗水和低排放的煤转化新途径,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工业性试验之后,以其为基础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和大量...

    时间:05-19
  •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人民网北京5月18日电 近日,由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的全国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在桂林召开。会议围绕“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理论设计与实践转化”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

    时间:05-18
  • “祝融号”又有新发现!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火星北部曾存在海洋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MSCam)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相关研究成果以《乌托邦平原海洋沉积岩的证据:祝融号火星车的观测》为题发表在综合...

    时间:05-18
  • “祝融号”又有新发现!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火星北部曾存在海洋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MSCam)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相关研究成果以《乌托邦平原海洋沉积岩的证据:祝融号火星车的观测》为题发表在综合...

    时间:05-18
  • 中美科学家联合研究:“海岸卫士”全球红树林生境破碎

      中新社长春5月17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联合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截至2020年,全球红树林斑块约有33.7万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红树林生长在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上,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

    时间:05-17
  • 中美科学家联合研究:“海岸卫士”全球红树林生境破碎

      中新社长春5月17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联合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截至2020年,全球红树林斑块约有33.7万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红树林生长在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上,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

    时间:05-17
  • 中美科学家联合公布最新全球红树林分布数据集

      中新网长春5月17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联合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截至2020年,全球红树林斑块约有33.7万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红树林生长在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上,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

    时间:05-17
  • 丁肇中谈AMS实验:中国科学家做出重要贡献 承担升级关键任务

      中新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16日在北京表示,作为目前唯一在太空长期运行的粒子物理精密磁谱仪,他领导的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国际合作大科学装置阿尔法磁谱仪(AMS)将工作到2030年,中国科学家在已经做出重要贡献的基础上,还...

    时间:05-17
  • 我科学家提出用中国天眼搜寻地球附近暗物质

      【科技前沿】  本报北京5月16日电(记者晋浩天)清华大学副教授安海鹏、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黄晓渊、北京大学研究员刘佳等在暗物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发现,现有的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LOFAR)、正在建设的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以及“中国天眼”五...

    时间:05-17
  • 诺奖得主丁肇中:中国科学家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

      ◎实习记者 都 芃  5月16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做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的高能论坛,以“从加速器到太空:与中国科学家共同探索基本物理五十年”为主题,分享了多年来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半个世纪以...

    时间:05-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